上市带来的鲜花与掌声尚未完全平息,大山药业董事会批准的首个重大投资项目——“国家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的筹建工作刚刚启动,一股暗流便已悄然袭来。
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梁致远。他在与一位相熟的基金经理闲聊时,对方委婉地提醒他:“梁总,贵公司股价近期表现强势,树大招风啊。市场上似乎有一些……关于你们现金流和‘地涌金莲’项目实际效益的‘讨论’,声音虽然不大,但值得关注。”
几乎在同一时间,王斌接到几个关系紧密的渠道商打来的电话,询问公司经营是否一切正常,言谈间提及“听到一些风声”,说大山药业上市后“扩张过快,资金链可能紧张”。
这些信息零散而模糊,却带着一股熟悉的、令人不安的气息。张大山立刻警觉起来,这像极了“华东药业”惯用的手法——在舆论上制造疑虑,影响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信心。
“他们这是想在资本市场上给我们来个下马威。”张大山在高层内部会议上沉声道,“上市公司的股价就是信心的晴雨表,一旦股价出现大幅波动,不仅影响融资能力,还会动摇军心。”
果然,几天后,一份匿名的“分析报告”开始在一些投资圈的小范围内流传。报告以“严谨”的口吻,质疑大山药业募投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过长,诟病其“重资产”模式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风险过高,并隐晦地暗示其靓丽的上市财报背后可能存在“财务技巧”。
这份报告内容半真半假,夹杂着专业术语,极具迷惑性。虽然尚未在公开媒体上发布,但已足够在敏感的资本市场上激起涟漪。大山药业的股价结束了连续上涨的态势,开始小幅震荡下跌。
“必须立刻反击!”王斌有些着急,“我们发布澄清公告,联系媒体正面宣传!”
“不,现在还不是时候。”张大山否定了这个提议,他异常冷静,“对方藏在暗处,我们大张旗鼓地澄清,反而会扩大负面影响,显得我们心虚。这份报告现在传播范围有限,我们首要的是稳住基本盘。”
他做出了清晰的部署:
1. 稳住渠道: 王斌亲自带队,拜访核心供应商和经销商,坦诚沟通,展示公司健康的财务状况和清晰的发展战略,用事实打消疑虑。
2. 沟通机构: 梁致远负责与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进行一对一沟通,详细解释种质资源库的长期战略价值和对整个产业链的意义,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3. 内部维稳: 张大山和李秀云亲自出面,在公司内部召开员工大会,透明化当前遇到的情况,强调公司根基稳固,呼吁员工不信谣、不传谣,专注本职工作。
4. 准备弹药: 令周明和李秀云秘密准备一份更扎实、更详尽的资料,包括项目可行性分析、技术优势对比、以及未来三年的现金流预测,以备在必要时给予雷霆一击。
张大山没有选择与暗处的对手在舆论上缠斗,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夯实内功和巩固真实的关系网络上。他深知,在资本市场的博弈中,真正的信心来自于企业扎实的基本面和清晰的未来,而非一时的口舌之快。
然而,他也很清楚,这仅仅是个开始。“华东药业”的“猎户座”计划绝不会如此简单。对方在资本领域经营多年,手段层出不穷,更大的风暴,一定还在后面。他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迎接这场上市后的第一次大考。
就在张大山积极应对资本市场暗流时,又一个突发状况,从另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向,将大山药业推向了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