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资本市场的冷箭已悄然而至。梁致远最先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在例行的市场监控中发现,大山药业的股价走势开始透出一种不自然的滞重,几笔来历不明的大额卖单总在关键点位精准砸盘,像是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刻意压制。
起初,这并未引起太大波澜,直到那篇出自“灰熊研究”的做空报告横空出世。这份报告不像之前小打小闹的匿名攻击,它装帧精美,数据翔实,逻辑严密,如同一把经过精心打磨的匕首,直刺大山药业的命门。
报告的核心论调极为刁钻阴险。它先是貌似公允地肯定了GAp标准的严谨,随即话锋一转,指出这种对“道地”的极致追求,恰恰成了规模化扩张的枷锁。报告讥讽大山药业讲述的只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童话”,在资本追求效率与增长的无情法则下不堪一击。它将正在筹建的种质资源库描绘成一个吞噬现金的黑洞,指责管理层好高骛远,用画饼来掩盖增长乏力的现实。更毒辣的一笔,是报告对东南亚合资项目的剖析,它用晦涩的财务术语层层推演,隐隐暗示其中可能存在不为人知的利益输送,巧妙地撩拨着投资者最敏感的神经。
这份报告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股价应声暴跌,连续两天,跌停板的卖单堆积如山,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交易大厅里,电话铃声、抱怨声、催促抛售的指令声交织成一片混乱的交响曲。
“张总,‘灰熊’在境外势力很大,很多基金都把他们的报告当作风向标!”梁致远的电话里难掩焦急,“我们必须立刻强力反击,澄清公告要快,或许还得考虑回购股票稳住阵脚!”
压力如同实质般压在每个人心头。张大山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匆匆的行人,玻璃映出他紧锁的眉头。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字,每一秒都在蒸发着公司的市值,考验着他的神经。
但他深知,越是危急关头,主心骨越不能乱。他转过身,面对焦急等待的管理层,声音异常沉稳:“澄清公告要发,但不能自乱阵脚。他们打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
他走向白板,拿起笔:“他们质疑规模化和道地性矛盾,我们就用‘地涌金莲’从野生到标准化种植的全流程数据砸过去,证明科技能让传统焕发新生。他们说种质库是黑洞,我们就讲清楚这是为行业未来铺路,是为中药传承留根,眼光要放长远几十年。至于合资项目,”他顿了一下,笔尖重重敲在板上,“清者自清,立刻请最权威的第三方审计机构介入,用最透明的报告堵住所有人的嘴!”
关于股票回购,他显得格外谨慎:“回购是张牌,不能轻易打。要在市场最恐慌、价格最偏离价值的时候出手,才能四两拨千斤。现在,先让市场消化一下这些噪音,真金不怕火炼。”
他特别叮嘱李秀云和周明,研发和生产一刻也不能停。“股价涨跌是虚的,地里的苗、厂里的药才是实的。咱们的定力,就在这上面。”
然而,做空方的攻势并未因澄清公告而减弱,反而在舆论上加大了火力,甚至开始含沙射影地攻击张大山个人的能力和背景。这场金融暗战,从财报数字延伸到了更广阔的战场,变得愈发复杂和凶险。
就在这扑朔迷离的时刻,李秀云收到了一封来自国际生物科技巨头“诺和生命科学基金会”的邮件,对方对种质库项目表现出意味深长的兴趣,希望进行“学术交流”。这封突如其来的邮件,像一道微光,穿透了资本市场的迷雾,却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是援手,还是另一种更精致的陷阱?张大山的棋局,变得愈发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