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无法完全理解那是什么,但所有看到那短暂而诡异画面的人,都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窜起。那绝非自然界应有的景象,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邪异和危险。
“那里不对劲儿!”林海舰长的声音低沉而果断,压下了控制室内细微的骚动,“立刻撤退,保持与异常区域五海里以上安全距离。”
琉球舰开始谨慎后退。
就在这时,信号监测部门再次传来消息:“报告!检测到微弱的无线电信标信号,来源……就在那片异常区域边缘靠近我们的方向。信号编码识别……是‘维多利亚号’的黑匣子应急定位信标。”
“能回收吗?”
“距离稍远,但可以尝试用直升机吊放小型无人机进行抓取。”
风险很高,但黑匣子可能记录了一切。一架无人机被紧急派出,凭借着精准的操作,冒险快速掠过于异常区域的边缘,利用机械爪成功地抓住了那个漂浮在水面上、仍在闪烁着微弱红光的圆柱形黑匣子,迅速返回。
…………
琉球舰指挥中心内,气氛凝重得如同铅块。技术员小心翼翼地处理并下载了黑匣子(航行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的数据。
记录仪最后那段影像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出来:“鹦鹉螺号”接触冰晶后量子化消散;两艘潜航器被银灰色浆液捕获并最终被冰晶湮灭;“维多利亚号”被冰晶追上、船体逐一静默分解;伴随着船员们惊恐绝望的呼喊和最后死寂的噪音。
整个指挥中心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这超越认知、如同噩梦般的场景震撼得无以复加。那绀碧色的冰晶,那银色的死亡之海,那静默的湮灭……这一切都指向了某种人类科技与常识无法解释的、极端恐怖的存在。
林海舰长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悸动,他的职责和理智告诉他,这件事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海难或军事冲突的范畴。
他目光扫过手下军官们苍白的脸,沉声下达了一连串命令: “立刻将情况加密上报舰队司令部及最高指挥层。通知国际海事组织,以最高紧急事件标准,建议立刻封锁周边所有海域,禁止任何船只、飞行器靠近。呼叫科研支援,我们需要最顶尖的物理学家、海洋学家……任何能解释这鬼东西的专家。”
他停顿了一下,仿佛下一个命令重若千钧,然后清晰地补充道: “同时,启用最高保密线路,直接联系天枢局。注明事件等级:‘归墟’。”
“天枢局”三个字让几位高级军官脸色微变。从羲和到女魃,再到精卫,几乎他们参与的每一件事,都是直接关系人类命运的大事。
琉球舰继续保持着安全距离,如同一个警惕的卫士,远远地监视着那片看似平静、实则已化作噬人深渊的海域。更多的疑问和更深的恐惧,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
琉球舰的直升机甲板上,旋翼卷起的狂风尚未完全停歇,司星墟已经带着他的探险队快步走下飞机。
他穿着标志性的卡其色探险夹克,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但眼神锐利如鹰,径直走向迎接的林海舰长,简单握手后没有任何寒暄。
“情况简报我看过了,带我去看原始记录。”司星墟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紧迫感。
在琉球舰的作战指挥中心内,司星墟和队员们仔细聆听了林海舰长和声纳、通讯军官的详细汇报,随后反复观看了“维多利亚号”黑匣子记录下的那令人脊背发凉的毁灭影像。
当播放结束,舱内一片沉寂。司星墟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面。
“不是简单的能量武器或空间传送……”司星墟喃喃自语,他的眼神锐利,仿佛要穿透屏幕,看清那绀碧色冰晶的本质。
“这种湮灭方式……静默、彻底、近乎法则层面上的‘删除’……林舰长,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攻击,而是一种……技术的副作用。”
他带来的团队——包括理论物理学家和量子信息专家——立刻围绕现有数据展开了激烈讨论。
黑匣子的记录虽然震撼,但缺乏关键数据:冰晶内部能量场的确切性质、湮灭发生时的粒子级变化、以及那银灰色浆液的物理参数。
他转向林海:“林舰长,我们需要更直观、更精确的一手数据。被动观察和猜测只会让我们永远处于劣势。”
林海神色凝重:“你的意思是?”
“做一个可控的‘诱饵’实验。”司星墟语气果断,“找一艘废弃但结构完整的船只,最好是钢铁船体,布置上我们最先进的监测设备,然后,将它送入那片异常海域,主动吸引一枚冰晶靠近,记录下从接触到湮灭的全过程,以及周围水域变化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需要近距离‘看’一次,不是用肉眼,而是用所有我们能动用的尖端仪器,去测量、去分析。我们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不仅仅是它做了什么。”
这个提议极为大胆,甚至有些疯狂。
林海舰长眉头紧锁:“这太危险了,万一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
“正因为它危险,我们才必须主动去了解它。否则,下一次它出现在上海、香港或是旧金山外海时,我们难道只能祈祷吗?”司星墟的反问掷地有声,“我们会保持在绝对安全距离外远程操作和监测。这是目前风险最低、收益最高的方案。”
在天枢局的高级授权和司星墟的坚持下,方案被迅速批准。
一艘即将报废的远洋货轮被紧急调拨过来,大量的尖端监测设备由专家团队日夜不休地安装到这艘“实验船”的各个关键位置,尤其是船底和可能首先接触冰晶的区域。
大型量子相干性干涉仪:用于探测冰晶周围可能存在的宏观量子效应场。
正电子湮灭光谱扫描阵列:试图直接探测反物质存在的间接证据。
超高能粒子探测器:捕捉可能由湮灭产生的高能光子、μ子等次级粒子。
超流氦冷却金属氢模拟传感器:尝试与可能存在的金属氢晶格结构进行对比。
高精度时空度规畸变监测站:测量任何微小的时空扭曲。
全覆盖多频谱高速摄像系统:记录从微观到宏观的完整相变过程。
大量的线缆和天线将“探路者”号变成了一个漂浮的实验室,所有数据将通过抗干扰中继器实时传回到安全距离外的琉球舰和“探索一号”科考船。
两天后,一切准备就绪。
被命名为“探路者”的废弃货轮,如同一个插满了金属触须的钢铁怪兽,被拖船缓缓拖拽至那片死亡海域的边缘。所有人员撤离后,拖船迅速离开。
琉球舰指挥中心,以及科学考察船“探索一号”的数据中心内,所有屏幕都亮起来了。
司星墟、林海、以及众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全都屏息凝神,注视着屏幕。
所有系统启动,仪器预热完毕。
“释放低频共振诱饵,频率波段……尝试覆盖《禹贡》记载的地脉波动谱。”司星墟下令。
“检测到强大量子相干场。范围……仅限于冰晶自身周围一米。上帝,这怎么可能?宏观尺度的量子效应!”
“时空度规出现轻微但异常稳定的畸变。符合强相互作用力场约束模型。”
“目标光谱分析……检测到异常高能级光子吸收再发射特征,与预测的反物质势阱辐射模型匹配度87%。”
在无数仪器的聚焦下,冰晶缓缓触碰船底。
接触瞬间……
正电子湮灭光谱仪捕捉到了确凿无疑的信号:在接触点产生了511 keV特征伽马射线暴。这是电子-正电子湮灭的铁证。
量子干涉仪显示,接触点的相干场如同被石子击破的水面,量子锁定状态瞬间崩溃。超高能粒子探测器记录到了一次极其短暂但强度骇人的能量释放,但其总能量远低于理论湮灭值,仿佛绝大部分能量被引导走了。
高速摄像机记录下了并非爆炸的过程:船体钢铁在接触点并非熔化,而是直接从原子层面解离,质量被瞬间转化为能量,并被邻近尚未崩溃的冰晶结构吸收,用于维持其他区域的量子锁定场。这就是“量子化消失”的真相——就地湮灭与能量转化。
与此同时,冰晶与海水接触的部分,那银灰色的“污染”开始蔓延。传感器显示,这部分海水被逐渐转化为一种常温下的、具有超流体特性的银灰色液态金属混合物。
“探路者”号如同被无形的橡皮擦抹去,过程安静却令人毛骨悚然。
当最后一寸钢铁湮灭,那枚完成了“清除”任务的冰晶,内部的绀碧色光芒变得极度不稳定,剧烈闪烁。
“量子纠缠场正在瓦解,内部平衡被打破了。”物理学家惊呼。最终,冰晶怦然消散,化为纯能量和一缕基本粒子云。
它周围的少量银色浆液失去了源头,开始缓慢稀释。
数据流如同海啸般涌来,几乎每一个假设都得到了部分或全部的验证。
司星墟死死盯着屏幕上的数据,特别是那511 keV的峰值和量子场崩溃的曲线。 “反物质……宏观量子锁定……逆熵存储……”他串联起所有的线索,一个文明悲壮的终极图景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他们不是在攻击……我们遇到的,是别人家的坟墓和档案馆。”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沉重,“而这些‘墓碑’本身,因为某些不明的原因,正在变成最危险的失控炸弹。”
他猛地转身,命令道: “立刻分析量子场崩溃的精确阈值。我们要知道多大的干扰会触发它。”
“模拟液态金属氢污染海的扩散模型。它会不会改变整个海洋的物理性质?”
“重点尝试解读冰晶内爆前释放出的最后能量波动,里面极有可能含有信息残留。用所有已知的信息密码范式去尝试解码。”
实验获得了成功,代价是一艘船,收获的却是足以颠覆现代物理学的知识,以及一个令人敬畏且恐惧的真相:人类正在面对的,是一个文明试图超越熵增定律失败后,留下的、冰冷而危险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