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意志如同离弦之箭,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旨意下达仅仅第三日,长安城明德门外便已是旌旗招展,甲胄生辉。
秦琼与尉迟恭这两位帝国赫赫有名的门神,已然点齐了麾下最为精悍的甲士,各自率领数支人数不多却杀气腾腾的巡察队伍。
高举着象征天子权威、绣有龙纹的玄色旌节,如同数支蓄势待发的冰冷箭簇,带着一股无形的、令人胆寒的肃杀之气。
在清晨的薄雾中,分不同方向,毅然驰出巍峨的长安城门,马蹄声如雷鸣,滚滚而去,奔赴山东、河北、江南等世家势力盘根错节的紧要州府。
他们的到来,本身就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一种无声却重若千钧的宣告:
陛下的眼睛正透过这旌节注视着四方,帝国的刀锋已然出鞘,谁敢在科举取士这关乎国运的大事上暗中作梗,伸爪子,就要有被连根剁碎、承受天子雷霆之怒的觉悟!
几乎与这军事行动同步,杜子腾掌控的《长安报》这台庞大的舆论机器,也以前所未有的功率开动起来。
不仅长安城内所有的报亭、酒肆、茶馆乃至国子监外墙,都被加印的特刊覆盖,头版头条那醒目的“科举”二字与“寒门宣言”冲击着每一个识字者的眼球;
通过这几年依托商会、驿站暗中铺设、早已织就的庞大渠道网络,一份份带着新鲜墨香的特刊。
如同被春风催动的柳絮,又似密集的雪片,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飞向大唐各道、各州、各县。
这特刊之上,除了再次以最官方、最详尽的口吻昭告天下科举的章程、科目、时间地点,最抓人眼球、最引人热议的,便是那份以“金谷学堂全体赴考学子”名义,发出的《寒门士子赴京应试宣言》。
这宣言文采斐然,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激荡着一种压抑已久终于得以喷薄的情感。
它既以最谦卑、最赤诚的笔触,表达了对皇帝陛下打破陈规、开科取士、广纳天下贤才的无限感激与拥戴,仿佛久旱逢甘霖;
也以沉痛而克制的语调,道尽了寒门学子往昔求学无门、投效无路,空有满腔抱负却只能蹉跎岁月的辛酸与无奈;
更以昂扬不屈的姿态,抒发了他们如今“朝闻道,夕死可矣”,愿以平生所学,搏一个前程,为陛下效忠、为大唐盛世尽绵薄之力的坚定决心与无畏气概。
文中那句力透纸背的“学问乃天下公器,非一家一姓之私产;
报国乃匹夫之责,无高门寒户之分别!”,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千百年来无形的枷锁,在无数挣扎在底层的读书人心中引发了山呼海啸般的共鸣。
宣言的结尾,几乎是泣血椎心般向天下呼吁:“吾等寒门学子,今日别父母,离乡井,负笈担簦,跋涉千里,赴京赶考,别无他求,只求一个公平竞技之台,一个凭才学说话的机会!
前路或有风雨如晦,或有险阻重重,然皇恩浩荡如日月,吾等心志坚如磐石,虽千万人吾往矣!望天下仁人志士,公道之心,共鉴此心!”
这份宣言,其威力不亚于一场精神地震。在广大的寒门士子中间,它点燃了压抑千年的激情与前所未有的希望之火。
许多人读罢热泪纵横,摩拳擦掌,开始变卖微薄家产,收拾简陋行囊,义无反顾地准备踏上奔赴长安的漫漫长路。
在民间市井,百姓们茶余饭后都在津津乐道这千古未有的“公平考试”,对陛下的圣明和提出此策的金谷县公杜远赞不绝口,民心向背,清晰可见。
而在五姓七望等世家门阀的核心圈层看来,这宣言无异于一份赤裸裸的战书,一份将他们苦心经营的道德高地与特权壁垒置于天下人目光炙烤下的犀利檄文
让他们如坐针毡,却又在煌煌大势面前,一时难以找到公开反驳的立脚点。
杜家村,金谷学堂。
一个月的时间,在紧张的冲刺备考与周密的行前准备中飞逝,学堂内的气氛已经酝酿、积蓄到了顶点。
秦怀玉、程处默等年轻一代的勋贵子弟,这几日当真如同杜远安排的那般,轮流前来。
他们虽出身顶级将门,身份尊贵,但或因父辈与杜远的交情,或因自身血气方刚,对这等打破陈规之事心存向往,对这批寒门学子并无半分轻视,反而教得格外认真投入。
简单的拳脚格挡、行走坐卧间保持的警惕、遭遇匪类或骚扰时如何快速结阵自保、如何利用路边草木、地形周旋……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带着战场硝烟味的实用技能.
仿佛给这些文弱的学子筋骨里注入了一丝钢铁般的硬气,让他们眼神中除了书卷气,更多了几分沉着与机警。
杜远站在学堂操场那临时搭建的点将台上,身姿挺拔。
台下,是四十余名已然整装待发、行囊在肩的学子。他们穿着统一的、浆洗得干干净净的青色细布儒衫,虽无绫罗绸缎的华彩,却显得干净利落,精神抖擞。
晨光映照着一张张年轻而略带稚嫩,却已被知识和信念武装起来的脸庞,他们的眼神格外明亮,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与破釜沉舟般的坚定,也隐隐压抑着一丝对未知前路的紧张与敬畏。
“孩子们!”杜远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沉稳,如同定海神针般传入每个人的耳中,抚平着那细微的波澜。
“宣言已传遍天下,你们的姓名,你们求学的决心,你们代表的希望,已然随着那一张张报纸,飞入了千家万户!
从此刻起,你们不再仅仅是金谷学堂苦心栽培的学子,更是天下无数寒门士子的缩影与代表,是陛下新政能否扎根的先行者,是承载着万钧期望的开拓之人!”
他深邃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年轻而执着的脸庞,仿佛要将他们的样子刻在心里:
“前路漫漫,关山难越,我知道你们心中或有忐忑,有对家乡亲人的不舍,有对前程未卜的忧虑。
这都很正常!但请你们务必记住,你们身后,站着的是千千万万期盼着你们能闯出一条生路的寒门同胞!
站着的是力排众议、赋予你们机会的皇帝陛下!站着的是这倾尽心血培养你们的金谷学堂,以及我和你们所有的师长!
秦小公爷、程小公爷他们教给你们的,不仅仅是几式防身的拳脚,更是在危难时刻能够临危不乱、保全自身的勇气与智慧!”
“此行赴京,千头万绪,我唯独强调一点!”杜远的声音陡然加重,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团结!互爱!互助!
你们四十余人,从此便是一个整体,一个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整体!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任何挑衅刁难,必须如同一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遇事多商议,不可独断专行,务必听从魏先生和几位队正(杜远指定了几名年纪稍长、性格沉稳、素有威望的学子为临时队正)的统一安排。
记住,你们的安危,比考试本身更重要!只有全须全尾、平安抵达长安,才能谈及其他,才有资格去追逐你们的梦想!”
“此外,”杜远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上了几分深意与叮嘱,“你们要善用我们已经造起的声势,善用舆论这把无形的利器。
路上若遇到明显的不平之事,或察觉有人刻意刁难、设置障碍,不必意气用事,硬碰硬并非上策。
可设法通过沿途驿站传递消息,或求助当地风评正直的官吏,将情况如实记录、传递回来。放心,《长安报》和我们在长安的人,会时刻关注你们的动向,会为你们遭遇的不公发声!
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看着,你们是如何在陛下的光辉照耀下,一步一个脚印,堂堂正正地走向长安的!这本身,就是对宵小之徒最有力的回击!”
“谨记杜公教诲!”四十余个声音汇聚成一股坚定的洪流,齐声应和,声浪仿佛要冲开天边的云霭,在杜家村的上空久久回荡。
魏叔玉走上前,做了最后一遍细致到时辰和路线的行程安排叮嘱。
为了分散风险,也为了更广泛地传播科举的消息,他们将被分成几个小队,选择不同的官道、水路前往长安。
每队都配备了充足的盘缠、耐储存的干粮、应对常见疾病的药物,以及证明身份来历的官府文书和多份那份足以撼动人心的《宣言》副本。
翌日清晨,东方才刚刚泛起鱼肚白,杜家村便已苏醒。几乎全村男女老幼,都自发地聚集在了村口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下,为自己村子里这些即将远行、承载着无限希望的学子们送行。
父母的千般叮咛,妻子的万般不舍,孩童懵懂的泪眼……交织成一幅感人至深的画卷。空气中弥漫着离愁别绪,更充盈着殷切的期盼。
杜远、魏叔玉、以及前来送行的秦怀玉、程处默等人,站在人群的最前方。
时辰已到,杜远目光扫过整装待发的学子们,深吸一口气,大手猛地向前一挥,沉声道:“出发!”
四十余名青衫学子,背负着沉重的行囊与更沉重的梦想,齐刷刷地转向送行的亲人乡邻,向着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向着那些期盼的眼神,深深一揖,长久不起。
随即,他们毅然转身,不再回头,踏着清晨草木上的露珠,分成几股细流,义无反顾地走向那蜿蜒曲折、通往帝国心脏长安、也通往未知挑战与辉煌可能的漫漫长路。
朝阳终于挣脱了地平线的束缚,将万道金光洒向大地,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也映照着杜家村村民们那混合着担忧、骄傲与无限期盼的复杂眼神。
希望的种子已经怀着巨大的勇气播下,但它们能否顶破压在头顶千百年的坚硬冻土、能否抵御暗处袭来的风雨、最终迎来破土而出、沐浴阳光的那一天,严峻的考验,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
而与此同时,在长安城内某些深宅大院之中,收到这些“不识时务”的寒门学子已然分批上路的确切消息后,一道道冰冷而阴鸷的指令,也如同毒蛇出洞,悄然沿着隐秘的渠道,传递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