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里的空气仿佛在瞬间凝固。
周丽华那道冰冷的命令,如同一盆冰水,兜头浇在《时代声音》节目组每个人的心上。
一号演播厅门口,灯光璀璨,设备冰冷,却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
“凭什么!周主任,你这是公报私仇!”李建军第一个炸了,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涨得通红,脖子上青筋暴起,“非编制人员不准进?我们节目组一半都是外聘的精英!摄像、灯光、导播,哪个不是我们自己找来的?台里给过一分钱,出过一个人吗?现在不让我们的人进,难道让那些只会拍领导开会的老师傅来掌镜?他们连高清机位的参数都调不明白!”
他的怒吼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却只换来周丽华一个轻蔑的眼神。
她抱着手臂,嘴角挂着一丝胜利者才有的冷笑:“李建军,注意你的身份和语气。这是台里的规定,不是我个人的决定。有意见,可以向台里打报告。但今晚,没有编制证,谁也别想踏进一号厅一步。”
她身后,几个保守派的中层干部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
他们算准了,苏霓的团队就是个草台班子,资金来源是外部合作,人员构成是边缘杂牌军。
只要卡住电视台最核心的资源——演播厅和播出渠道,这个看似声势浩大的节目,就会在开播前夜直接流产。
这比播出后收视率暴跌,更能让苏霓颜面扫地。
绝望和愤怒在团队中蔓延。所有人都看向了刚刚赶到的苏霓。
在众人焦灼的目光中,苏霓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慌乱。
她甚至没有看周丽华一眼,只是平静地对自己的团队说:“既然这里不欢迎我们,那我们就不在这儿录了。”
一句话,让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不在这儿录?
开什么玩笑!
明天就要播了,现在去哪里找一个设备齐全、符合播出标准的演播厅?
周丽华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化为更深的讥讽:“苏霓,别说胡话了。现在是晚上十点,你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变不出一个演播厅来。”
苏霓终于抬眼看向她,目光清澈而锐利,仿佛能洞穿一切。
她从随身的公文包里,不紧不慢地掏出了一张盖着红章的发票,轻轻放在面前的设备箱上。
“周主任可能不知道,为了应对突发状况,我早就通过合作的‘启航资本’,以他们的名义,借用了市广电培训中心的全套高清摄录系统。发票在这里。”她顿了顿,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我们不在这里录,我们去城西的培训中心。那里的设备,比台里这套老掉牙的,只新不好旧。”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
周丽华的脸色瞬间由红转白,像是被人狠狠抽了一耳光。
她怎么也想不到,苏霓居然还留了这么一手!
连后路都铺得如此周全!
“走,我们转场!”苏霓一声令下,团队成员们仿佛瞬间找到了主心骨,压抑的怒火化为无穷的动力,立刻开始井然有序地收拾设备。
陆承安不知何时已将车开到了楼下。
他靠在车门上,看着苏霓带着队伍浩浩荡荡地下来,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含的笑意。
他亲自驾车,护送着最核心的录制设备,与苏霓并行在深夜空旷的街道上。
车内,苏霓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霓虹,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
“跨单位录制,播出许可可能会有问题。”陆承安目视前方,声音平稳,“我已经用我的名义,帮你把申请材料递交到了文化局的临时审批通道,理由是‘技术故障导致录制场地紧急变更’。明天早上九点前,批文就能下来。”
苏霓猛地转头看他,眼中满是惊讶:“你连这个都想到了?”
陆承安嘴角微扬,侧脸的线条在路灯下显得格外柔和:“你想飞,我就得确保天不下雨。”
一句话,让苏霓的心湖泛起微澜。
她别过头,看向窗外,轻声说了一句“谢谢”。
抵达城西的培训中心时,已是午夜。
整个团队没有一句怨言,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
布光、走线、调试机位、测试收音……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战士。
凌晨三点,当一切准备就绪,演播厅的灯光终于亮起,映照着中央那三张为普通人准备的椅子时,所有人都累得瘫坐在地上。
李建军灌下一大口凉水,看着空荡荡的舞台,嘶哑着嗓子感慨道:“我在台里干了二十年,从来没见过哪个节目组,为了一个节目能拼成这样。”
苏霓站在舞台中央,凝视着那三张椅子,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光芒。
她轻声说:“因为,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节目。”
“是我的命。”
首播当晚,整个电视台的气氛诡异而紧张。
周丽华和她的拥趸们守在监播室,等着看收视率曲线如何一路走低,等着看苏霓如何成为全台的笑柄。
然而,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像一头发疯的野牛,从节目开始的那一刻起,就挣脱了所有束缚,一路疯狂地向上冲刺!
五分钟,破了台里同期记录!
十分钟,超越了隔壁省台的王牌综艺!
半小时后,当那位下岗工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改革就是让我从铁饭碗里站起来,用自己的手挣饭吃”时,收视率的红色线条,悍然冲上了全省同时段第一的巅峰!
监播室内,一片死寂。周丽华握着茶杯的手,微微发抖。
与此同时,电视台的热线电话已经被彻底打爆!
观众的留言雪片般飞来,内容惊人地一致:“终于有节目肯听我们老百姓说几句心里话了!”“这才是我们想看的电视!”“没有明星,没有煽情,比什么都好看!”
更让台领导们坐不住的是,节目还没播完,就有数家知名企业主动打来电话,指名道姓要找苏霓的《时代声音》节目组,洽谈第二季的独家冠名合作!
第二天,台长办公室里,几位台领导的脸上挂着公式化的喜悦,嘴上说着“苏霓同志为台里争了光”,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压抑不住的焦虑。
一场紧急闭门会议悄然召开,会议的核心议题,是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规范栏目对外融资及合作行为的暂行规定》的草案。
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将《时代声音》这种“体外循环”的资金审批权,牢牢收归到台里,掐住苏霓的钱袋子。
然而,他们再次低估了苏霓。
就在台领导们秘密商议的同时,苏霓在节目组内部的复盘会上,拿出了一份更详尽的方案。
她早就预料到了这一步。
“从今天起,《时代声音》建立独立的财务台账。”苏霓的声音清朗而坚定,“我已经请陆承安先生协助,设计了一份‘双轨制管理协议’。未来我们所有的赞助款项,将直接进入由银行、赞助方和我们节目组三方共同监管的第三方账户。每一笔钱的用途和流向,都会定期在官方渠道进行公示。电视台作为播出平台,我们将按照市场价,向其支付合理的播出服务费和管理费。”
她环视着自己亲手搭建起来的团队,一字一句地公开宣布:“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钱,不进我苏霓的个人口袋,不进任何人的小金库。一分一厘,全都花在节目质量上,花在为普通人发声的这份事业上!”
一周后,《南方日报》在文化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深度评论文章——《从<时代声音的成功,看媒体改革的新路径》。
文章盛赞该节目“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巧妙地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市场活力的完美双赢,为僵化的传统媒体体制撕开了一道充满希望的口子”。
这篇文章,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彻底奠定了苏霓和《时代声音》的行业地位。
台长办公室内,周丽华将一份写着“辞职申请”四个字的初稿,放在了台长桌上。
这一次,她不仅手指在颤抖,连嘴唇都在微微哆嗦。
窗外,阳光正好。
苏霓正带着团队在楼下的草坪上复盘最新的收视数据和观众反馈,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清朗的笑声远远传来,充满了生命力。
资料室门口,陆承安看着那道身影,眼中满是欣赏与温柔。
他转身走进苏霓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将一份他刚刚整理好的文件,悄悄塞进了她办公桌最上层的抽屉里。
文件的封面上,印着一行字:《关于鼓励创办个人独立影视文化工作室的相关政策解读》。
然而,苏霓的巨大成功,也像一块巨石投入了死水般的池塘,激起的涟漪远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剧烈。
旧有的秩序被打破,隐藏在水面下的暗礁与猛兽,也被彻底惊动。
台里公开的敌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彬彬有礼的沉默。
可苏霓知道,在这片诡异的宁静之下,在权力走廊的幽深之处,一场远比封锁演播厅、收缴财权更彻底、更无情的风暴,正在悄然集结。
这一次,对方要动的,不是她个人,而是她赖以生存的整个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