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室内,原曲的旋律在空气中流淌。这是一首颇具知名度的华语经典,原作以宏大的弦乐编排和空灵悠远的人声着称,描绘的是一种追寻梦想、跨越山河的壮阔情怀。旋律优美,意境深远,但也正因为其经典地位和固有的编曲印象,想要进行颠覆性的改编,难度极大。
林枫、赵锐和孙皓听完原曲后,脸上都露出了既兴奋又倍感压力的神色。这首歌的骨架太扎实了,任何改动都可能被视为“亵渎”,但教授要求的又是如此大胆的融合。
陈教授关掉音乐,看向他的队员们,尤其是角落里的江城:“曲子听完了,大家有什么初步的想法吗?畅所欲言,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提。”
林枫犹豫了一下,率先开口:“教授,原曲的弦乐部分非常出彩,如果我们用电子音色来模拟或者重构弦乐的铺底,或许能营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赵锐补充道:“贝斯线可以做得更跳跃、更有律动感一些,打破原曲比较平稳的节奏。”
孙皓则琢磨着人声部分:“我的音色可能唱不出原唱那种空灵,是不是可以处理得更有颗粒感,或者加入一些气声、念白?”
他们的想法都集中在现代编曲手法上,试图用电子、律动来“包装”这首经典。
陈教授认真听着,不时点头,但目光始终若有若无地瞟向江城,似乎在等待他的声音。
江城依旧闭着眼,靠在墙边,仿佛睡着了。直到林枫三人都发表完看法,创作室陷入短暂的安静时,他才慢悠悠地睁开了眼睛。
他没有看任何人,目光落在虚空中的某一点,像是还在回味刚才的旋律。
“这首歌,”他忽然开口,声音带着点刚睡醒的沙哑,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讲的好像是……走路?”
走路?
这个过于朴素、甚至有些幼稚的解读,让林枫三人都愣了一下。追寻梦想、跨越山河的宏大叙事,到了江城嘴里,怎么就变成了“走路”?
陈教授眼中却闪过一丝精光,身体微微前倾:“继续说。”
江城皱了皱眉,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汇来描述他的感觉:“原曲……听起来,走得很累。”
他顿了顿,补充道:“背景音乐太……满了。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路远山高。”
林枫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又觉得好像无法反驳。原曲的编曲确实层次丰富,气势恢宏,但听久了,确实有种被声音包裹的、略微窒息的“满”感。
“你的意思是,”陈教授引导着他,“我们需要给这首‘走路’的歌,‘留白’?”
“嗯。”江城点头,言简意赅,“留出喘气的空。”
他这个基于最原始听觉感受的建议,看似毫无技术含量,却像是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新的思路!
陈教授猛地一拍大腿:“对啊!留白!东方美学的精髓!我们不需要用电子乐去填满所有空间,相反,我们要学会做减法!用电子乐的‘疏’来对应原曲弦乐的‘密’,用节奏的‘断’来制造行进中的‘顿挫’感!”
他激动地走到白板前,开始飞快地写画:“主歌部分,我们可以剥离掉大部分原曲的铺底,只保留最核心的旋律线条,用极简的、带有空间感的电子音效和打击乐来衬托,突出人声的叙事感,就像一个人在空旷的原野上独行……”
“副歌部分,当情绪需要推进时,我们再让江城的古筝介入!不是作为陪衬,而是作为与电子节奏、与人声并行的、另一个强有力的声部!古筝的颗粒感和穿透力,与电子音的绵延和氛围感形成对比和对话!”
“间奏部分,甚至可以设计成古筝与电子合成器的即兴‘对飙’,展现两种音乐语言的碰撞与交融!”
陈教授越说越兴奋,整个改编的骨架瞬间清晰了起来!不再是简单的“电音版经典”,而是一场有起承转合、有张有弛的、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戏剧”!
林枫、赵锐和孙皓也被这个构想点燃了,纷纷加入讨论,提出具体音色和编配的建议。
“古筝的音色可以稍微做一些失真处理,增加一点‘电’味,更容易融入!”
“贝斯线可以在古筝进入的时候,转为提供更低沉、更有推动力的低频支撑!”
“人声和声部分,也许可以尝试用一些电子和声器来处理,营造虚幻感?”
创作室内的气氛变得热烈而专注。
而提供了核心思路的江城,在说完那句“留出喘气的空”之后,就又恢复了之前的安静状态。他看着白板上逐渐成型的框架图,听着队友们激烈的讨论,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神似乎比刚才亮了一点点。
这个改编方向,听起来……好像确实没那么“吵”了。而且,“留白”这个概念,很省力气,符合他的美学(懒人哲学)。
系统提示音响起:
【叮!宿主以独特视角(‘走路很累’、‘需要留白’)切入歌曲改编讨论,提供关键性核心思路,有效引导团队创作方向,极大降低后续复杂编曲可能性。奖励现金:+500,000元。】
【支线挑战‘破壁之声’进度更新:改编核心理念确立,融合方向清晰,可行性大幅提高。】
江城对奖励很满意。看来,偶尔动动嘴皮子,还是有点好处的。
陈教授在初步框架确定后,再次看向江城,语气带着商量的口吻:“江城,关于古筝的部分,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比如,你希望在哪个段落介入?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江城想了想,回答道:“开头,结尾,中间……打架的那段。”
他指的显然是教授刚才提到的间奏“对飙”。
“情绪?”他歪了歪头,似乎觉得这个问题很多余,“就……走路该有的情绪。”
走路该有的情绪?
那是什么?孤独?坚定?迷茫?还是……像他那样,懒洋洋只想找个地方坐下?
这个答案过于抽象,让林枫三人再次面面相觑。
陈教授却再次露出了了然于心的笑容:“我明白了。不是预设的情绪,而是根据音乐本身的流动,自然生发出的状态。很好!这才是最高级的表达!”
他转向林枫和赵锐:“你们负责搭建好电子部分的骨架和节奏,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孙皓,你的人声要更注重叙事感和语气,不要一味追求力量。江城古筝的部分,我们先标记出来,具体怎么弹,让他根据现场的感觉来。”
“根据感觉来?”林枫有些迟疑,“这……会不会太随意了?万一配合不好……”
陈教授摆了摆手,信心满满:“相信江城的乐感。有时候,过于精确的设计,反而会扼杀音乐的灵性。我们要的,就是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碰撞感!”
他看着江城,眼神充满了信任:“江城,古筝部分,就交给你自由发挥了。只需要记住我们整体的框架和情绪推进,具体你怎么‘走’,你自己决定。”
这个决定,无疑给了江城极大的自主权,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他需要死记硬背乐谱和固定指法的麻烦。
江城对此表示满意。
“嗯。”他点了点头。
合作曲目与改编方向,就在这种奇特的讨论模式下,基本确定了下来。
一首经典的、关于“行走”的歌曲,将被解构,注入电子乐的呼吸与节奏,并迎来一位抱着古筝、可能压根没想过要“追寻”什么、只是单纯觉得“走路很累”的旅人,与之展开一场跨越时空与乐种的对话。
这注定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舞台。
而江城,在确认了自己只需要在关键节点“自由发挥”一下之后,便再次心安理得地进入了“节能待机”状态。
他的任务完成了。
剩下的具体工作,就交给那些觉得“麻烦”才有意义的队友们去吧。
他现在只关心,今天节目组提供的午餐盒饭里,会不会有他喜欢的卤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