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那一曲石破天惊的《黄河》,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核弹。其冲击波首先在晚会内部完全引爆,随后便以光速向外辐射,彻底冲垮了之前所有试图禁锢、抹黑他的无形壁垒。
最后一次联排结束后的当晚,就在晚会正式直播开始前几个小时,一篇来自最具权威性的官方新闻机构——新华通讯社的特别评论文章,如同一声发令枪,率先为这场舆论的反转定下了基调。
文章标题庄重而有力:《从“摆烂”到“担当”:看年轻艺人的家国情怀与艺术追求》
文章开篇并未直接提及晚会和江城的名字,而是先宏观论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强调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反映时代”,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随后,笔锋巧妙一转:
“就在今晚即将播出的‘华彩颂’中秋晚会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案例。一位近期因独特个性与生活方式引发关注的年轻艺人,在原定艺术家突发状况、晚会面临重大考验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临危受命。”
“然而,他带来的并非简单的‘救场’,而是一次艺术的升华与担当精神的完美诠释。他放弃了更为稳妥的模仿与原唱,选择以一曲高难度的古筝独奏《黄河》,来表达对中华母亲河的礼赞,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文章重点描绘了演出现场的震撼:
“当那熟悉的、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旋律,通过古老的琴弦澎湃而出时,现场所有人为之动容。演奏者指法精湛,情感饱满,将黄河的雄浑壮阔、百折不回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情感的共鸣。它让我们看到,在年轻一代艺人身上,同样流淌着与我们伟大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
文章最后高度评价:
“这位年轻艺人的选择与表现,生动诠释了何为‘文化自信’。他不拘泥于形式,不困囿于争议,在关键时刻,用自己最擅长、也最富感染力的方式,扛起了责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格局与风采。他的‘摆烂’,是对无效内卷的拒绝;他的‘担当’,则是对核心价值的坚守。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真实力量,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文艺清流。”
这篇来自国家喉舌的重量级评论,如同一柄尚方宝剑,瞬间赋予了江城这场救场行为以无可辩驳的正统性和崇高意义!
几乎在新华社文章发布的同时,人民网、光明网、央视新闻客户端等所有主流官方媒体平台,纷纷在头条或显着位置转发了这篇文章,并配发了类似的褒奖评论。
#新华社评江城担当#、#人民网点赞江城黄河演奏#、#官方盛赞江城家国情怀# 等词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空降热搜榜首,后面全都跟着鲜红刺目的“爆”字!
官方媒体的集体发声,如同一道强烈的阳光,瞬间驱散了之前笼罩在江城上空的乌云。
舆论的风向,发生了180度的惊天逆转!
之前那些铺天盖地的水军黑料,在官方定调的“家国情怀”和“艺术担当”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甚至卑劣。各大平台仿佛接到了某种无声的指令,之前那些活跃的、攻击江城的账号和帖子,开始被大规模地屏蔽、删除。剩下的,只有如潮水般涌来的赞誉和惊叹。
【我的天!新华社!人民网!全都点名表扬!这排面!】
【我就知道!江城牛逼!(破音)】
《一曲《黄河》荡尽天下污浊!太解气了!》
《之前那些黑子呢?出来走两步?看看什么叫官方认证!》
《这才是真正的顶流!用实力和格局说话!》
《之前骂江城打压同行、忘恩负义的,脸疼吗?这他妈叫打压?这明明是带飞!》
《质疑他技艺掺水的‘专业人士’呢?来品鉴一下这首《黄河》?》
《哭了,真的哭了!听着《黄河》看着新闻,民族自豪感爆棚!》
《江城:我只是想安安静静摆个烂,你们非逼我出手(狗头)》
之前那些被资本影响、对江城采取观望或挤压态度的品牌方、平台、杂志社,此刻肠子都悔青了。电话再次被打爆,但这次,是各种道歉、示好和寻求合作的声音。
《风尚男士》的主编亲自致电林婉,语气谦卑地表示之前的“战略调整”是误会,希望能重新洽谈封面合作,时间任选,条件最优。
“凝时”品牌方也换了一副面孔,委婉地表示之前的合同草案是“沟通失误”,希望能有机会重新拟定一份“更符合双方理念”的协议。
“璀璨之夜”晚会主办方更是火速调整了流程,不仅将江城的红毯时间安排在黄金时段,还主动提出要增加他的表演环节。
蘑菇屋里,王撕聪和杨锦鲤看着手机上刷屏的官方盛赞和全网狂欢,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城哥!你看到了吗?新华社!人民网!全都夸你了!”杨锦鲤举着手机,小脸兴奋得通红。
王撕聪也重重地点头,眼中充满了敬佩与自豪:“城哥,太厉害了!这下看谁还敢乱说!”
林婉接着一个又一个电话,处理着雪片般飞来的合作邀约,脸上的笑容再也抑制不住。她看着依旧坐在廊下,仿佛外界翻天覆地都与他无关的江城,心中充满了感慨。
老板这一曲《黄河》,不仅救了一场晚会的场,更是救了他自己于水火之中!用最硬核的方式,完成了最完美的正名!
江城听着耳边嘈杂的汇报和欢呼,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目光扫过平板上那篇新华社文章的标题,脸上没什么激动的表情,仿佛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他端起旁边已经凉透的茶,喝了一口,微微蹙眉。
“茶凉了。”他淡淡地说了一句。
然后便将注意力重新放回手中那本《各地风味小吃图谱》上,似乎寻找下一顿美食,比接受全网的顶礼膜拜更重要。
官方媒体的盛赞,如同为他铸就了一道最坚固的护城河。
从这一刻起,那些魑魅魍魉的伎俩,再也难以近他的身。
而他,也终于可以继续他“摆烂”的初心,只是这一次,再无人敢轻易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