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当青黛与夏竹相继觅得良缘,府中喜庆的余韵尚未完全散去时,另一位陪伴萧清璃最久、见证了她所有起伏跌宕的老人,也到了该安享晚年的时候。
这一日,秋阳暖融,宋嬷嬷穿着一身崭新的深褐色缠枝莲纹褙子,银白的发丝梳得一丝不苟,来到萧清璃处理政务的书房。她并未像往常一样安静地侍立一旁,或是上前添茶倒水,而是站在书房中央,对着伏案疾书的萧清璃,郑重地行了一个大礼。
萧清璃闻声抬头,见到宋嬷嬷这般举动,心中已然明了。她放下朱笔,绕过书案,快步上前亲手将老人扶起:“嬷嬷,这是何故?快起来说话。”
宋嬷嬷就着她的手站起身,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满足与平和,她看着萧清璃,眼中是毫不掩饰的骄傲与慈爱:“殿下,老奴今日,是来向您请辞的。”
她声音温和却坚定:“老奴自先皇后娘娘身边起,便伺候在您左右,看着您从襁褓中的婴孩,长成如今这般……执掌乾坤、泽被苍生的监国公主。这一路走来,艰辛坎坷,惊心动魄,老奴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也骄傲在心里。”
她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些充满阴霾与挣扎的岁月:“老奴还记得您重生归来时眼中的决绝,记得您在侯府立威时的雷霆手段,更记得您一次次在朝堂之上、在危难之际,展现出的智慧与魄力。如今,逆党尽除,朝局清明,新政卓着,四皇子殿下在您的教导下也日渐成熟,青黛、夏竹那两个丫头也有了好的归宿……老奴这心里,实在是……再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了。”
萧清璃听着老人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话语,鼻尖微微发酸。宋嬷嬷于她,早已超越了主仆,是如师如母般的存在。是她在她最孤立无援时给予支持和智慧,是她用苍老却坚定的身躯,为她撑起了一片温暖的港湾。
“嬷嬷……”萧清璃握紧了她布满老茧的手,声音有些哽咽,“没有您,便没有今日的萧清璃。”
宋嬷嬷笑着摇摇头,轻轻拍着她的手背:“殿下言重了。是您自己争气,是您挣脱了那命运的枷锁。老奴不过是尽了本分,在一旁看了场精彩绝伦的大戏,如今戏将圆满,老奴这看客,也该功成身退了。”
她顿了顿,眼中流露出些许向往:“老奴在京郊有一处薄产,是早年攒下的,风景尚可,也清净。老奴想着,回去养几只鸡鸭,种两畦菜,晒晒太阳,含饴弄孙是不敢想了,但看着日升月落,过几天真正属于自己的清闲日子,也是好的。”
萧清璃知道,这是老人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她不再挽留,因为最好的感念,便是成全。
“好。”萧清璃重重点头,压下心中的不舍,展露笑颜,“嬷嬷劳苦功高,早该颐养天年。京郊那处产业我知道,未免太过简朴。我在西山脚下有一处温泉庄子,景致更好,也更适宜养老,便赐予嬷嬷。再拨几个稳妥的仆役过去伺候,定要让嬷嬷安享晚年,勿要推辞。”
这是她能为这位老人做的,最后的,也是力所能及的安排。
宋嬷嬷深知萧清璃的心意,不再推拒,眼中含泪,笑着应下:“那……老奴就厚颜谢殿下恩典了。”
三日后,一辆宽敞舒适的马车停在了镇国公府门前。萧清璃亲自将宋嬷嬷送上马车,青黛和夏竹也红着眼眶前来送行。府中许多受过宋嬷嬷照拂的下人,也都自发地聚集在门前,默默送别这位可敬的老人。
宋嬷嬷最后回头,深深看了一眼这巍峨的府邸,看了一眼那站在最前方、风华绝代的长公主,眼中是彻底的安心与释然。她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都奉献于此,见证并辅助了一位传奇的诞生与崛起,此生,再无遗憾。
马车辘辘远去,消失在长街的尽头。
萧清璃站在原地,望着马车离去的方向,久久未动。谢云止无声地来到她身边,将一件披风轻轻披在她肩上。
“嬷嬷走了。”萧清璃轻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怅然若失。
“嗯,”谢云止揽住她的肩,“她是去享受她应得的安宁了。夫人该为她高兴才是。”
萧清璃靠向他,感受着那份坚实的支撑,心中的离愁渐渐被一种温暖的慰藉所取代。是啊,芳华尽付,荣归故里。宋嬷嬷的离开,仿佛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悄然落幕。属于她的激烈斗争、权谋算计的篇章正在翻过,而充满希望与安宁的新页,正在为所有人,缓缓展开。
她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清明。前路漫漫,但她知道,自己从未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