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星锈消退的第三个月,苏一和林夏收到了来自国际空间站的讯息。宇航员在近地轨道拍摄到一组奇异的星轨——那些原本固定的恒星轨迹正在偏移,偏移的路径,竟与两极星核共振时产生的螺旋光流完全一致。
“是星图在‘呼吸’。”林夏将星轨照片与掌心的印记重叠,那些流动的光纹在屏幕上组成了新的坐标,这些坐标不在地球,而在太阳系的小行星带,“爷爷笔记里夹着的一张草稿纸写着:‘地脉连星轨,星轨通太虚’,原来地球的星图,只是宇宙星图的一个节点。”
祖父此时正坐在实验室里,与赵教授一起解析两颗星核的能量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显示,星核的共振频率不仅净化了地球的星锈,还在太阳系边缘激起了一道能量涟漪,涟漪触及的小行星上,都探测到了与七窍阵同源的符号。
“是‘星槎”的痕迹。”祖父指着其中一颗小行星的影像,“古籍记载,黄帝曾乘星槎游历星空,这些小行星上的符号,就是他留下的路标。当年大禹治水时,不仅镇压了洪荒异兽,还回收了星槎的碎片,藏在七窍阵的遗迹里。”
苏一突然想起从良渚带回的玉琮残片,残片内侧的纹路与小行星影像上的符号完美吻合。他将残片放在星核旁,残片竟像被激活般浮起,在半空中投射出一段影像:一艘青铜制的飞船正穿梭在小行星带,船身上的星图与苏一掌心的晶石如出一辙。
“原来我们的先祖早就走出过地球。”林夏的声音带着震撼,她调出国际空间站传来的最新数据,小行星带中最大的一颗谷神星上,探测到了强烈的能量源,其频率与星槎影像中的飞船完全同步,“那里一定有星槎的主舰!”
筹备星际航行的半年里,全球的遗迹都在发生奇妙的变化:良渚水坝的玉琮开始自动记录星轨,乌尔塔庙的青铜钟鸣响时能接收到星际信号,马丘比丘的太阳门在特定时刻会投射出通往谷神星的航线图。这些变化让苏一明白,地球的守护者从未局限于家园,他们早就在为文明走向星空铺路。
当搭载着苏一和林夏的飞船驶离地球轨道时,他们透过舷窗回望——两颗星核的共振光流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道保护罩,七窍阵的遗迹像七颗明亮的星辰,与夜空中的星座连成了完整的星图。祖父和赵教授在地面挥手的身影虽已模糊,但通讯器里传来的声音却清晰有力:“记得把地球的星火,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飞船进入小行星带后,谷神星的轮廓渐渐清晰。这颗小行星的表面竟有一座人工开凿的基地,基地入口的石门上,刻着与星槎影像中相同的星图。苏一将晶石按在石门上,石门缓缓开启,露出一艘完整的青铜星槎,星槎的驾驶舱里,坐着一具穿着兽皮的遗骸,遗骸的掌心,握着一块与星核同源的晶体。
“是黄帝的守舰人。”林夏看着遗骸胸前的铭牌,上面的古文字翻译过来是“守望”,“他一直在等后来者,等有人带着地球的星图,继续完成未竟的旅程。”
星槎的控制台在晶石的激活下亮起,屏幕上显示的宇宙星图中,除了太阳系,还有无数个闪烁的光点,每个光点旁都标着不同文明的符号——有玛雅人的历法、埃及人的象形文字,甚至还有一些从未见过的外星文字。
“原来宇宙中还有其他守护者。”苏一突然明白,七窍阵、两极星核、星槎,都不是地球文明独有的造物,而是宇宙中所有文明共同的守护体系,“我们的使命,从来不是孤立地守护地球,是要找到其他文明的守护者,一起对抗星锈背后的黑暗。”
林夏的掌心印记此时突然发烫,与星槎控制台的星图产生了共鸣。屏幕上的光点中,一个距离谷神星不远的星系开始闪烁,其文明符号与玛雅石窟的石板文字完全一致,旁边标注的信息星系:那里正遭受着噬星虫的侵袭。
“该出发了。”苏一握紧林夏的手,星槎的引擎发出轰鸣,朝着那个星系的方向驶去。飞船掠过谷神星的瞬间,他们看见守舰人遗骸的嘴角似乎扬起了微笑,仿佛在为这场跨越万年的接力感到欣慰。
通讯器里传来地球的消息:祖父和赵教授成功激活了所有星槎碎片,更多的飞船正在筹备中,将带着地球的文明火种,沿着星图的轨迹继续探索。苏一低头看向掌心的晶石,里面的星图正与宇宙星图同步旋转,像在诉说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守护的终点,是新的起点。文明的火种,终将在星空中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