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的风裹着暑气时,基地的“救命菜”已长得齐腰高,翠绿的叶片在阳光下晃得人眼亮。乐乐刚指挥农户搭好采收棚,远处就传来一串汽车鸣笛声——城里的“助农小队”到了。
为首的校长笑着冲过来,身后跟着扛着小篮子的孩子和拎着相机的家长。“可算来了!孩子天天问‘救命菜’熟了没!”一个妈妈举着手机,镜头对准田埂上的故事册,“我们都把册子当教材了,这次来要让娃亲手摘菜!”
萌萌拽着城里孩子的手往田里跑,李大叔递过小镰刀,教他们“掐最嫩的菜心”。有个城里男孩刚割下一把菜,就举着跑去找老陈:“陈叔!这菜真的救过大家吗?”老陈蹲下来,指着远处的旧棚:“去年冬天没菜吃,全靠它撑过来,现在你们来摘,就是把这份暖传下去喽!”
乐乐忙着给大家称重,发现不少家长悄悄多装了菜。“多买点,让邻居也尝尝‘救命菜’!”一位爸爸笑着说。夕阳西下时,装满菜的后备箱排了长队,孩子们还在田埂上插了块木牌,写着“明年还来帮收菜”。
乐乐望着远去的车队,手里攥着孩子们塞的画——画上是城乡孩子一起摘菜的场景。她忽然懂了,“救命菜”救的不只是荒年的急,更是让都市与田园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芒种的晨光刚把露水晒成薄雾,基地的“救命菜”田就热闹起来。翠绿的叶片挨挨挤挤,顺着田埂铺成绿色的毯子,乐乐正蹲在田边教农户分辨“最佳采收叶”,远处公路上突然传来一阵热闹的汽车鸣笛——城里的“助农小队”比约定时间早了半个钟头。
为首的校长刚推开车门,就被孩子们的欢呼声裹着往田里跑。“乐乐姐姐!我们来摘‘救命菜’啦!”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上次画的“阳台菜田”,蹦到乐乐面前,“我种的小苗也长叶了,这次要跟真的‘救命菜’比一比!”家长们则拎着竹篮、背着相机,有的还特意穿了便于下地的运动鞋,眼里满是期待。
李大叔早就备好了小镰刀和竹筐,见孩子们围过来,笑着把镰刀递过去:“抓稳了,从菜根往上三指的地方割,别伤了新苗。”有个戴眼镜的男孩第一次握镰刀,手有点抖,农户王奶奶干脆蹲下来,握着他的手一起割:“咱们这菜啊,去年冬天救了不少人的急,现在你们来摘,就是把这份暖接着传下去。”男孩割下第一把菜,举起来给妈妈看,眼里闪着光:“原来‘救命菜’是这样的!比故事册里画的还好看!”
老陈的餐馆也派了人来帮忙,还带来了刚烙好的葱油饼。“大家歇会儿,垫垫肚子再干!”他把饼分给众人,趁机给家长们讲起去年菜荒时的事,“那时候没新鲜菜,村民们就靠着‘救命菜’过冬,现在你们城里朋友来支持,咱们这菜的‘救命’劲儿,又多了一层意思!”
乐乐忙着在采收棚里称重、打包,却发现不少家长悄悄往篮子里多装菜。“多买点,回去给邻居也尝尝,让他们也知道‘救命菜’的故事。”一位爸爸笑着说,还掏出手机拍了菜田的视频,“我要发朋友圈,让更多人来支持咱们基地!”
夕阳西下时,车队的后备箱都装得满满当当。孩子们在田埂上插了块亲手画的木牌,上面写着“明年还来帮收菜,要和‘救命菜’一起长大”。乐乐送他们到路口,怀里被塞了满满一叠画——有画着城乡孩子一起割菜的,有画着“救命菜”和向日葵并肩生长的,还有的在画纸背面写着“谢谢乐乐姐姐,我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了”。
看着车队渐渐远去,乐乐低头摸着手里的画,晚风拂过菜田,送来阵阵清香。她忽然想起书名里的“我种的菜能救命”——原来这“救命”不只是寒冬里的果腹,更是让都市与田园的心贴得更近,让孩子们懂得珍惜,让大人们记起温暖。田埂上的故事册被风吹得轻轻翻页,她知道,这一页关于“都市来客”的故事,又为“救命菜”添了一笔滚烫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