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菜田还飘着薄雾,乐乐就被一阵“哒哒”的脚步声吵醒。推开窗一看,小远和小雨正蹲在番茄育苗区,手里举着小喷壶,小心翼翼地给病友们带回家的番茄苗浇水——那些小苗被摆在基地门口的木架上,每一盆都系着写有名字的布条,是孙先生昨天特意送回来“晒太阳”的。
“姐姐快看!刘阿姨的小苗冒新叶了!”小雨举着喷壶跑过来,小远则捧着生长日记,指着上面的记录:“我们每天都来浇水,已经有三盆小苗长新叶啦!”乐乐走过去,指尖碰了碰嫩绿的新叶,心里暖暖的:“等周末刘阿姨来,肯定特别开心。对了,今天要教大家种黄瓜,小铲子和竹竿都准备好了吗?”
话音刚落,基地门口就传来熟悉的笑声——孙先生推着轮椅走在前面,身后跟着拎着竹篮的病友们,刘阿姨手里还提着个保温桶,老远就喊:“乐乐,我煮了绿豆汤,给大家解暑!我的小苗怎么样了?”
“长得可好了,都冒新叶了!”乐乐笑着迎上去,领着大家往黄瓜田走。帮工老陈已经在田埂边摆好了育苗盘,里面的黄瓜苗绿油油的,带着晨露。“种黄瓜得先搭架子,等苗长到半尺高,就把藤蔓绑在竹竿上,这样黄瓜就能顺着往上爬。”乐乐边说边拿起竹竿,示范怎么搭三角形的架子,孙先生和病友们也跟着动手,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格外认真。
刘阿姨蹲在田埂边,把绿豆汤分给大家,笑着说:“等我种的黄瓜结了果,就拿来做凉拌黄瓜,咱们在小亭子里聚餐!”老周也跟着点头:“我要学你种黄瓜,到时候跟你的比一比,看谁的结得多!”
正忙着搭架子,基地门口突然传来汽车喇叭声——是上次来采访的报社记者,身后还跟着两个穿西装的人。“乐乐,给你介绍下,这是城里‘鲜食记’餐馆的王老板,想跟你们合作,把菜田的蔬菜做成特色套餐。”记者笑着说,王老板立刻递上名片:“我看了报道,特别喜欢你们的田园理念,想把刚采摘的蔬菜直接端上餐桌,让顾客吃到最新鲜的味道。”
乐乐接过名片,心里又惊又喜:“当然愿意!我们的蔬菜都是当天采摘,保证新鲜。您想选哪些蔬菜?我带您去菜田看看。”王老板跟着乐乐往菜田走,看着绿油油的生菜、挂着露珠的小番茄,忍不住点头:“就这些!生菜做沙拉,小番茄当配菜,黄瓜做凉拌菜,再订些土豆做炖菜,每周送两次,怎么样?”
两人当场敲定合作,王老板还拍了不少蔬菜的照片,说要印在菜单上,标注“来自乐乐田园基地直供”。“等套餐推出了,我就带顾客来采摘,让他们体验下田园生活。”王老板笑着说,临走前还订了二十斤小番茄,说要先给员工尝尝鲜。
中午的时候,幼儿园的张大姐又带着孩子们来了,这次孩子们不仅带了小铲子,还拎着小篮子,说要摘小番茄送给爸爸妈妈。“乐乐老师,我们学会写生长日记了!”领头的小男孩举着日记本,上面画着红红的小番茄,旁边写着“今天摘了10个小番茄,甜甜的”。
乐乐领着孩子们往番茄田走,帮工李婶早已在田埂边等着,教孩子们怎么挑选熟得透的小番茄。孩子们蹲在田边,小心翼翼地摘着,有的还忍不住放进嘴里,甜得眯起眼睛。张大姐举着手机,拍下孩子们摘番茄的画面,笑着说:“这些照片要做成相册,等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给他们看,让他们也来体验下采摘的快乐。”
下午,柳村长带着木匠师傅来给小亭子刷油漆,红色的油漆在阳光下亮闪闪的,旁边还加了个小黑板,上面写着“本周采摘推荐:小番茄、黄瓜、土豆”。“城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得让大家一眼就知道能摘什么。”柳村长笑着说,还在黑板旁边挂了个意见本,“让大家提提建议,咱们也好改进。”
夕阳西下的时候,病友们带着种好的黄瓜苗陆续离开,临走前都跟乐乐约定,等黄瓜结果了就来聚餐;孩子们也拎着装满小番茄的篮子,跟乐乐挥手说“下周见”。小远和小雨蹲在田边,把今天的事记在生长日记里,彩笔画的黄瓜架旁边,写着“今天种了15盆黄瓜苗,王老板订了20斤小番茄”。
乐乐坐在小亭子里,看着夕阳下的菜田,心里满是温暖。帮工李婶端来一碗玉米粥,笑着说:“今天真是热闹,比过年还开心。你看这菜田,不仅长出了蔬菜,还长出了这么多开心事。”乐乐接过粥,喝了一口,甜到了心里:“是啊,这些约定和笑声,比蔬菜还珍贵。”
晚上,乐乐在合作社群里发了今天的照片——病友们种黄瓜苗的认真模样,孩子们摘小番茄的笑脸,还有刷好油漆的小亭子。群里瞬间热闹起来,有人问下周能不能来学种茄子,有人说要带家人来体验,还有人发了自家种的番茄照片,说要跟菜田的番茄比一比。
乐乐看着屏幕,想起白天的种种,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这片菜田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田埂间的约定,那些烟火里的温情,会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更多温暖的故事。而她,会一直守在这里,把田园的美好和治愈,传递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窗外的月光洒在菜田里,黄瓜架的影子落在地上,像一个个温柔的拥抱。乐乐站起身,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心里满是期待——明天,这里又会迎来新的客人,发生新的温暖故事,而这平凡的田园时光,也会在这些故事里,变得越来越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