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暴雨敲打着窗户,乐乐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一串陌生号码——是来自两百公里外洪涝灾区的志愿者小陈,声音里带着哭腔:“村子被淹后,物资进不来,老人孩子缺药又缺新鲜菜,你们那‘能救命的菜田’,能来帮帮我们吗?”
挂了电话,乐乐立刻叫醒老陈,连夜清点物资:把企业捐赠的防水种植盆、速生菜种和应急草药苗打包装车,又联系杭州养老院和特殊学校的“老手”——张奶奶主动要跟着去,说能教村民种薄荷;特殊学校的林老师也发来消息,让志愿者带上“菜田手语操”手册,方便和灾区的听障村民沟通。
清晨的第一缕光刚亮起,车队就往灾区赶。越靠近灾区,路面越泥泞,车窗外的景象也越发揪心:倒塌的房屋、泡在水里的农田,还有在临时安置点焦急等待的村民。刚下车,小陈就拉着乐乐往安置点跑:“有位王奶奶哮喘犯了,缺缓解的药;还有几个孩子被蚊虫咬得浑身是包,一直哭。”
安置点的帐篷里,王奶奶正坐在床边咳嗽,脸色苍白。张奶奶立刻从物资袋里拿出薄荷苗,一边教志愿者摘叶子泡水,一边说:“薄荷水能润肺,先给奶奶喝点缓解下,等咱们把菜田种起来,再采新鲜的给她熬水喝。”另一边,志愿者们用紫苏叶揉出汁液,轻轻涂在孩子被叮咬的地方,没过一会儿,孩子们的哭声就小了。
可种“应急菜田”的难题接踵而至:灾区土地泥泞,没法直接耕种;安置点空间有限,容不下太多菜盆;村民们没种过草药,担心种不活。老陈踩着泥水在安置点周围转了一圈,突然指着几个废弃的塑料箱和木板:“咱们搞‘废墟菜田’,用塑料箱当花盆,搭在木板上,既不怕积水,又不占地方!”
团队立刻分工:
1. 年轻志愿者负责清理废墟里的塑料箱、木板,洗刷干净后钻上排水孔;
2. 张奶奶和有种植经验的村民一起,把带来的营养土装进箱子,种下薄荷、紫苏和艾草苗;
3. 懂手语的志愿者拿着手册,教听障村民辨认草药——用手摸薄荷的绒毛、闻紫苏的香气,把种植步骤拆成“挖土、放苗、浇水”三个简单动作。
村民们一开始还犹豫,可看到第一个塑料箱里的菜苗立起来,眼神渐渐亮了。有位叫阿强的村民,家里的农田全被淹了,原本一直愁眉苦脸,此刻却主动扛起木板:“种点菜既能救急,也能给娃们做个榜样,咱们不能一直消沉!”
三天后,安置点周围的废墟上,整齐地摆起了一排排“箱子菜田”,绿油油的菜苗在风中摇晃,成了灾区里最显眼的绿。每天清晨,村民们都会主动来浇水、除草,王奶奶的咳嗽好了不少,每天都会坐在菜田边,看着孩子们摘薄荷叶子玩;听障村民阿明还编了新的“菜田手语”,用“叶子动”表示“菜苗活了”,用“双手比心”表示“谢谢”。
更让人惊喜的是,当外界的救援物资终于运进来时,村民们还摘下新鲜的薄荷和紫苏,塞进救援人员的手里:“这是我们自己种的‘救命菜’,你们辛苦了,拿着泡水喝!”救援人员接过带着泥土气息的叶子,眼眶都红了。
离开灾区前,乐乐把村民们和“废墟菜田”的合影贴在故事册上,旁边是阿明用手语翻译的一句话:“菜苗能活,我们也能好好活下去。”乐乐在旁边写下:“在灾难面前,‘能救命的菜’不只是草药,更是活下去的希望。从都市的阳台,到灾区的废墟,只要有绿芽生长的地方,就有互相守护的力量——这就是‘都市归田园’最动人的意义,让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温暖与希望。”
车子驶离灾区时,乐乐回头望去,只见夕阳下,村民们还在菜田边忙碌,那片绿色,正一点点蔓延,像是在废墟上织出一张充满希望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