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这段视频详细讲述了老朱如何从一个衣食无着的乞儿,最终一步步走到真龙天子的宝座。
过程之艰难,连一群自诩开创基业的帝王们看了都不禁自愧不如!
后世对老朱有个极高的评价:
那就是——得国最正!
朱元璋确实可以说是历代帝王中,凭最正统的姿态登基的一位。
其实在历代帝王中,最后登上皇位的,往往不是出身卑微的百姓,而是前朝官僚、门阀世族、甚至是贵胄宗室。
他们手里握有资源、人脉、财富、军队,哪怕换个王朝,依旧能迅速站稳脚跟。
所以多数时候,王朝更替本质上只是权力在上层阶级内部的流转。
说到底,这都是内耗。
华夏的皇权可以通过禅让传递,可以靠宫廷政变,也能父死子继,但唯独容不得外族染指。
朱元璋的崛起,则完全不同。
他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举兵,在法理上本就无可挑剔!
他不是单纯卷入内部权力之争,而是以推翻外夷统治为己任,真正实现了振兴中华。
可以说,他一扫百年腥膻,还给华夏一个清朗天地。
更让人叹服的是,老朱的创业经历简直可以载入史册。
这是一个真正的“从无到有”。
穷到极点,竟然能走到天下共主的位置——这样的情节,恐怕寻常扑街作者都不敢随便写!
他的人生开局,几乎就是人间炼狱。
家中饥饿蔓延,亲人一个接一个地饿死。
父母去世时,甚至连块埋葬的土地都没有,最后还是靠着地主施舍,才勉强入土为安。
很多人喜欢说“开局一个碗”,但其实老朱连个碗都没有!
他真正的开局,是两具破布裹着的尸体。
在这样的十八层地狱难度下,别说称帝了,能活下来都已是奇迹。
但老朱不仅活下来了,还走到顶峰,成就了不世之业!
他曾经给人放牛、借宿寺庙,靠要饭才能活下去。
一个饥饿的孤儿,能在乱世中被磨砺出钢铁般的意志,这本身就是传奇。
更值得注意的是,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唯有老朱实现了自南向北的统一!
要知道,华夏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北伐南下相对容易,而南伐北上却难如登天。
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方军队对南方往往形成天然的压迫优势。
加上历代都城多建于北方,重兵屯驻,一旦北方势力坐大,南下几乎如水到渠成。
而南方若要北伐,则步步艰险,敌人只会越来越强,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然而老朱却硬是逆势而行,完成了史上少有的南征北统。
这是因为在元朝末年,天下大势已经逼迫民众奋起反抗。
元廷推行森严的等级制度,南人地位卑贱,加之赋税繁重、灾荒不断,百姓生不如死。
南方社会暗流汹涌,底层民众积怨已久。
在那种环境下,南方的反抗力量也爆发出了惊人的韧性。
老朱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崛起。
更难得的是,他本人确实也是个旷世奇才。
在帝王之中,他的军事才能极为突出。
别的起义军领袖往往贪图虚名,纷纷迫不及待地称帝,抢着戴上皇冠,结果却是“昙花一现”。
老朱却能压制虚荣心,听从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一招,不仅麻痹了元廷,让其放松戒备,也让其他势力低估了朱元璋。
张士诚、陈友谅急于争王称帝,固然有一时声势,但与朱元璋的隐忍相比,最终注定不是对手。
他懂得等待,也懂得积蓄力量。
等到老朱羽翼丰满,他面对张士诚与陈友谅的抉择时,没有走寻常路,而是主动迎战更强的陈友谅!
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选择,更是政治上的谋略。
打败张士诚,只能收获一隅之地;
若能击溃陈友谅,则是彻底站上舞台中央,天下格局为之一变。
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鄱阳湖一战,他以弱胜强,硬生生把陈友谅拉下马。
那一役,奠定了他逐鹿中原的地位。
从此,天下人再不敢小觑这个出身寒微的和尚。
一个靠乞讨长大的孤儿,最终成了驱逐外夷、统一天下的真命天子。
这段经历,不仅让人震撼,更让无数后世之人感叹:
“这世上没有不可能,朱元璋就是最好的例子!”
换作常人,必然会先挑弱敌开刀,以图稳妥。
但老朱的魄力与格局,让他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朱元璋在与群雄逐鹿时,并没有选择先拿下张士诚,而是把矛头直指更为强大的陈友谅。
他看得很清楚:张士诚心胸狭窄,只会静观其变;而陈友谅恃才自傲,锋芒毕露,野心勃勃。
一旦自己与张士诚交锋,陈友谅必然乘机出兵。
结果不出所料——
鄱阳湖一战,朱元璋彻底击溃陈友谅,坐稳了南方霸主的宝座!
张士诚也果然如他预测的那样,选择袖手旁观。
这一决断,充分展现了朱元璋的远见卓识与极其精准的局势判断力。
要知道,鄱阳湖大战不仅仅是一次水战,更是一场关乎天下归属的豪赌。
陈友谅号称拥有六十万大军,水师强盛,战船巨大如城楼,仿佛一眼望不到尽头。
反观朱元璋,兵力远不及陈氏,舰船也多为临时拼凑,士卒大多出身贫寒,缺乏水战经验。
然而,正是凭借坚定的意志与灵活的战术,朱元璋硬生生在湖面上撕开了一道血路。
更让人震撼的是,鄱阳湖一战持续了整整三个月!
白日里,湖面上炮火轰鸣,箭矢如雨,夜幕下,火船纵横,烈焰冲天。
一场大战,打得天地为之失色,湖水被鲜血染得赤红。
朱元璋亲自登船督战,冒着箭雨与士卒同甘共苦,振奋了全军士气。
而陈友谅虽拥重兵,却自恃过高,前期几度轻敌,等到战局失利时,已然回天乏术。
最终,陈友谅中箭身亡,庞大的势力瞬间土崩瓦解。
这场战役,几乎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根基。
胜败已分,南方再无可以与之抗衡的强敌。
张士诚即便依旧盘踞苏浙,但失去了牵制作用,他的末路也只是迟早的事。
在进攻元朝的战略部署上,朱元璋更显统帅格局。
常遇春曾建议直取元都,以期一举而定天下,
但朱元璋果断否决,主张先肃清屏障,再夺河南、潼关,切断元朝门户,最后再挥师北上。
这便是统帅与大将的区别:
常遇春勇猛果决,却偏重于战术;
而朱元璋着眼大局,深知若贸然北上,势必腹背受敌。
他以缓图之计,逐步削弱敌人根基,终让北伐变成了必胜之局。
他高举“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大旗!
这不仅是号召,更是一种精神旗帜,赢得了无数百姓与士子的支持。
和那些只为私利的军阀不同,朱元璋将个人命运与天下苍生紧紧绑在了一起。
不过严格来说,朱元璋并非单纯的南伐北伐,而是居于天下中央,南北两线齐进,左右并举!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可以说是霸气外露:
一方面任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二十五万大军渡淮北伐;
另一方面,派胡瑞、何文辉南下福建,讨伐陈友定。
南北齐发,声势浩荡,不可阻挡!
等张士诚死去之后,天下的棋局便只剩朱元璋独坐牌桌。
逐鹿天下,已无悬念。
余下的势力,不是投降就是灰飞烟灭。
从“开局一个破碗”到“结局一个帝国”,
一个乞丐,竟能完成史无前例的由南而北的统一大业!
驱逐蒙古百年统治,重建汉人失落已久的主导权,开创延续两百七十余年的大明帝国!
他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辽东、河套等失地,更在唐亡五百年后,重建了由华夏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
那些柴荣、赵匡胤、岳飞、辛弃疾未竟的遗愿,最终由朱元璋一一完成。
可以说,正是朱元璋完成了华夏民族由屈辱到复兴的转折。
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整个民族的胜利。
这份成就,使他在帝王之林中独树一帜。
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汉民族在公元第二个千年里最辉煌的时刻!
称他“千古一帝”,并不过分。
因为朱元璋,真正意义上“再造华夏”。
当然,称帝后的朱元璋并非没有瑕疵。
分封诸王、严刑酷法、闭关锁国、废除丞相,这些弊病确实存在。
但要看到,自唐末以来,中华始终没有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朱元璋所建立的体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制度探索。
他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塑造了皇权与臣僚之间的关系,
虽有偏激之处,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为后世中央集权的成熟奠定了根基。
他树立了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并通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精神,使华夏文明实现了承前启后。
正因如此,后世才会在关键时刻,继续延续这股精神火焰。
也因此,朱元璋被誉为“千古一帝”,当之无愧。
很多后人若要有所作为,总要去明孝陵拜祭一番,以求继承这份气运。
那一座静卧钟山的陵寝,不仅埋葬了一代帝王的身躯,更埋葬着一段民族的屈辱与辉煌。
而朱元璋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大明江山,更是一种气吞山河的精神传承。
至于朱元璋本人的军事才能,往往被“开国功臣众多”掩盖。
其实他本人就是一位异常凶猛的军事天才!
是先灭元还是先内战?是先称王还是后称王?是先打陈友谅还是张士诚?
这些关键抉择,他几乎从未出错!
虽然他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保守策略,但千万别以为他只会苟着发育。
事实恰恰相反,朱元璋几乎从头到尾都在作战!
从带几人起家,靠奇谋降数千,到后期率数十万大军鏖战,他一次次以少胜多,屡屡创造以弱胜强的奇迹。
在濠州起兵时,他以寡敌众,用奇袭瓦解敌营,靠智谋震慑敌将;在滁州鏖战时,他又能临危不乱,以布阵得当反败为胜。
这些战例无不体现出他超越常人的胆识与指挥才能。
他常常能提前数月甚至数年预判敌情,布下无与伦比的战局。
二十多万都督府精锐,十个月内九路并进,海陆齐发,势如破竹!
那些别人无法攻克的强敌,朱元璋几乎都能轻松拿下。
元丞相率怯薛军硬撑,最后三百余名将官尽数被斩。
在朱元璋的调度下,明军能够同时展开数十万人的南北大战,这在历代堪称空前!
小规模奇袭、大规模会战、闪电战、持久战、水战、攻城战,他样样精通。
几乎就是“骑砍玩家”和“p社玩家”的合体。
至于陈友谅的梭哈,并不是他愚蠢,而是被朱元璋打得逼上绝路。
若不孤注一掷,他早晚也会被拖死。
这就是朱元璋的可怕之处:敌人若不拼死一搏,就会被他慢慢耗尽!
所以,明朝建立史常常显得“乏味”——
除了陈友谅和王保保,其他人面对朱元璋,几乎就是平推,一碰就死。
张士诚看似势大,却终究心胸狭隘,缺乏大战略眼光;方国珍纵横一时,却只会海上劫掠,根本难成气候。
唯独陈友谅和王保保这两人能与朱元璋正面对抗,但一个死于鄱阳湖,一个困守北方,最终也没能撼动大局。
朱元璋在战略与谋略上,几乎没有犯过致命错误。
反观曹操,接连坑死曹昂、典韦等猛将,简直难以直视。
而朱元璋不仅能善用徐达、常遇春、蓝玉等大将,还能做到“将无弃才”,无论降将还是旧部,都能用得其所。
这种识人、用人的本领,加上他亲自运筹的战略,使得朱元璋的战争史几乎就是一部完美的胜利史!
对元朝的进攻,更是连绵不断。
十一次北伐,将大元彻底打残,直至退缩为北元,最后沦为蒙古部落。
而朱元璋在用人上,也极为宽宏。
哪怕是刚投降的敌军,他也敢于信任。
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长期压制功臣,建立稳固的统治。
所谓“杀功臣”,只是因为有人真的越界找死,并不代表他器量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