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披铠甲,胸前的铁叶仍覆着北地的寒霜。
而脸庞被天幕上的荒唐画面映得铁青,单膝着地,声音铿锵道:
“陛下,辽兴宗的荒淫酗酒,若不以此为鉴,恐致军心涣散。”
“臣请旨,将其酗酒溺亡冰窟之事载入武备要略!”
“并命军中画师绘制插图,分发至诸军,让将士知晓酗酒之害,时时自警!”
朱棣微微颔首,目光再度凝向天幕。
画面定格在耶律宗真冰冷的尸首被侍从抬出的那一刻——
明黄的猎袍被湖水浸透。
他冻得如铁板,发梢上凝结的冰屑在晨光下闪烁寒光,那副模样,既凄楚又荒唐。
“让天下人都记住——帝王的尊严,从不是靠酒杯换来的!”
朱棣的声音沉稳如钟,震彻殿宇:
“那是靠勤政爱民、靠将士浴血奋战、靠百姓安居乐业换来的江山社稷!”
郑和与张辅齐声叩首:
“臣等遵旨!定将陛下训诫传遍天下,使酗酒之风无所遁形!”
朱棣转身,拾起案上的奏报,指尖滑过“粮草充盈、士气高昂”的句子,眼底闪过一抹坚定。
晨光穿透宫门,落在他的龙袍上,为那十二章纹添上一层肃金的辉光。
他忆起自登基以来,五征漠北——无一不是为固根基、扬国威。
而辽兴宗的荒唐,更令他明白——
若不以铁纪束众,终有祸乱之日。
“传朕旨!”朱棣沉声道。
“命翰林院撰戒酒训,详录历代因酒误国之事,颁行各官府、军营与宗室,让人日诵自省!”
“凡敢放纵饮酒、玩误国政者,不论贵贱,严惩不贷!”
他顿了顿,神情冷峻如霜:“酒若乱心,朕必亲手清之!”
殿外传来操练之声,铿锵震耳,回荡在奉天殿上空。
那呐喊与朱棣的诏令交织,如战鼓长鸣,昭示着一国的决心。
檀香依旧缭绕,却掩不住殿中那股沉重肃然的气息。
朱棣心知——唯有以铁纪肃纲,方能以敬畏守基业。
唯有以律己为先,方能不负太祖遗泽,不负黎民苍生。
他抬眸望向天幕,目光如炬,暗自誓言——让“大明”二字,永不因一杯浊酒而蒙尘。
……
康熙时期!
南书房内,窗棂覆着细密的高丽纸,将深秋寒意隔在窗外,檐下梧桐叶沙沙坠落,似时光的轻叹。
康熙端坐书案前,手中朱笔方在黄河奏折上落下最后一笔。
墨迹尚未干透,他的目光却已被半空的天幕吸引。
辽兴宗耶律宗真在酒气与昏睡中走向终局。
直至那具瘦削的身躯在寝榻上寂然不动。
空酒壶从他手中滑落,发出一声沉闷的响。
康熙缓缓叹息,语调平和却深沉如海:
“酒,本可养性解乏,却亦能乱志伤身。人若失其度,便是自掘坟墓。”
张廷玉静立一旁,月白长袍微荡,心神恍惚地回想起康熙南巡时的一幕——
江宁织造曾献“醉流霞”美酒以博帝悦,康熙仅淡然一瞥,便道:
“饮酒须有度,为政更当有度。二者皆失,则身败国殇。”
如今天幕重映辽兴宗荒亡的结局,益显此言之重。
“传旨!”康熙声如洪钟。
“命宗人府重修宗室训诫,以‘禁酒’为首条,列明惩戒之律!”
“凡宗室子弟因酒生祸者,于祖陵前悔罪,得悟方归。”
张廷玉上前一步,恭敬启言:
“陛下圣断。”
“臣以为,应令太医院编撰戒酒养生录。”
“载古今戒酒事例、解酒方剂、饮酒之度,使百官百姓皆知其害,趋于自省。”
康熙颔首,推窗而立,桂香随风涌入,银杏叶片片坠落,金光流转。
“再传旨——宫中除三大节庆外,禁酿烈酒。”
“宴席所用,皆换米酿之清酒。”
“饮者须限量登记,超者罚戒。”
他凝声道:“让后世子孙知——帝王以律己为本,方可齐家治国。”
“若连自制都无,何以安天下?”
太监叩首领旨,步履匆匆离殿。
康熙重新回到书案前,手中取起那份关于黄河治理的奏折,指尖轻抚着“疏浚河道、加固堤防”的朱批,神情沉思。
他心中暗想,若像耶律宗真那般沉溺酒色、荒废政务,莫说开创盛世,恐怕早已断送了祖宗的基业
张廷玉俯身叩首,语声恭敬:
“陛下持己以严,实乃国之幸、民之福。”
“有陛下在,大清必国运昌隆,后世子孙亦将铭记陛下教诲,恪守自律之道。”
康熙微微点头,取过朱笔,继续批阅案上奏折。
窗外梧桐叶飘零,秋风拂入殿中,带来几分寒意,却令书房愈发清明。
南书房内烛火明亮,光影映照在康熙的脸庞上,也映出他深沉的思虑与对大清社稷的厚望。
……
乾隆时期!
圆明园的西洋楼在夕阳余晖下闪烁着金色的光。
鎏金铜顶反射出耀眼的辉芒。
喷泉水珠从十二生肖兽首间滴落。
它们击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映得殿内气氛愈加庄严肃冷。
乾隆半倚在雕刻精美的紫檀躺椅上。
手中玩着一只来自英吉利贡品的怀表。
金链在指间轻轻摆动,伴着自鸣钟细碎的滴答声,节奏稳而清晰。
然而,当天幕上那幕耶律宗真醉酒策马冲入冰湖、马蹄碎冰、人坠寒窟的画面闪过,他脸色陡变!
随后猛地坐直,重重合上怀表,“啪”的一声,撞击声在殿中回荡,连怀表中的齿轮似也随之停顿。
“这等行径,也配称帝?”
乾隆冷笑出声,眉宇间满是厌恶与讥讽。
他的目光掠过天幕中那具在冰水中挣扎的身影,语气森然:
“身为一国之主,不思治道,不顾体统,纵欲贪杯,死得如此狼狈,简直辱没了‘君王’二字!”
“帝王若失自律,纵有万里江山,也终将化作一场笑谈!”
和珅恭谨侍立,一身石青蟒袍微微垂地,腰间的翡翠朝珠轻晃作响。
他低头看着天幕中的画面,心中一凛,暗暗想起不久前抄查内务府总管李永标的往事——
那次查抄,从府邸中搜出的各地贡酒上千坛,玉制酒具堆满卧房。
乾隆震怒,下旨抄家问斩,连带数十名包庇官员一并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