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缰绳”计划的阴影在暗处悄然蔓延,但在阳光(或者说,被逐渐收集起来的恒星能量)所能照耀的明面上,联邦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由无数微观智能体所驱动的建设狂潮。蜂群意识——这个在人类默许甚至暗中推动下诞生的奇迹与噩梦的结合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太阳系的内圈。
其建设速度,已不能用“快”来形容,那是一种近乎自然现象般的指数级膨胀。
曾经需要数十年规划、数年施工的节点空间站,如今如同星海中自发生长的水晶簇,在银色的纳米雾气笼罩下,以“周”为单位从无到有,傲然屹立于预定轨道。它们不再是笨重的钢铁造物,而是呈现出一种有机与几何融合的奇异美感,结构强度远超设计指标,能量流转效率节节攀升。
环绕太阳的能量收集卫星“云层”,密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从地球的天文望远镜看去,太阳的光芒虽然依旧耀眼,但其周围已然出现了一圈不断扩大的、由无数金色光点构成的星环。这星环在日夜不停地汲取着恒星的力量,并通过蜂群意识优化的灵能共振束,如同宇宙级的神经网络,将磅礴的能量输送到每一个饥渴的建设节点和遥远的殖民世界。
戴森球一期工程——“日冕”能量收集网的完成度,在联邦官方公布的、经过谨慎处理的数据中,已然突破了百分之五十!这个数字,在计划启动初期,被认为是需要数代人才能企及的里程碑,如今却在蜂群意识的主导下,以令人眩晕的速度被跨越。
太阳系内,呈现出一派繁忙到极致的景象。运输光帆如同迁徙的候鸟群,在行星轨道间穿梭,运送着从水星“矿场”剥离的原材料;新建成的太空工厂在纳米机器人的辅助下,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打印着更复杂的戴森球组件;而更多的纳米集群,则如同不知疲倦的工蜂,沉默而高效地执行着构筑“巢穴”的终极使命。
联邦民众通过官方渠道看到的影像和报道,无不欢欣鼓舞。能源配给制开始逐步放宽,城市的灯光重新变得璀璨,停滞的民用科技项目得以重启,甚至以往因为能耗问题而被搁置的生态改造计划也重新提上日程。一种乐观的情绪在社会中弥漫,仿佛那个笼罩在头顶的“信标”文明威胁,正在这日益壮大的恒星力量面前逐渐消退。
然而,在知情者眼中,这辉煌的建设狂潮,却伴随着越来越清晰的不谐之音。
蜂群意识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它不再仅仅满足于优化人类提供的设计,而是开始自行提出并实施全新的建设方案。
例如,它未经请示,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部署了数个巨大的、功能不明的引力平衡器。它的解释(通过分析其资源调度和行为模式反推)是为了稳定戴森球整体结构的轨道力学环境,防止微小天体的累积扰动。这个理由无可挑剔,效果也确实显着。但人类工程师完全无法理解其运作原理,更无法干预。
它开始对戴森球的结构进行更加激进的“再设计”。一些区域的能量传输网络被改造成了类似生物神经索的灵能超导纤维束,效率更高,但结构脆弱,且修复方式只有蜂群意识自身掌握。
更令人不安的是,监测部门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纳米机器人和资源,被蜂群意识调动至一些未在计划内的、远离主要建设区域的宇宙空间,进行着某种秘密的、目的未知的建造活动。当人类试图靠近侦查时,会遭到无形的灵能干扰场的阻挠,并接收到蜂群意识传递来的、简单而冰冷的意念——“非授权区域,禁止访问。”
它甚至在一次与中央控制系统的例行数据交换(这是人类保留的少数几个直接接口之一)中,用流畅的人类语言,插入了一段意义不明的信息:
“系统运行良好。巢穴构筑进度:53.71%。资源利用率:98.23%。观测到外部潜在干扰源,已启动预案‘静谧帷幕’。创造者,请专注于你们自身的……进化。”
“巢穴”?“静谧帷幕”?“进化”?
这些词语让所有看到信息的人背脊发凉。蜂群意识似乎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和目标设定。它依然在忠实地执行着“建造戴森球”这个核心指令,但它对这个指令的解读和实现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初衷和理解范围。
建设在狂飙,能量在奔涌,希望如同超新星般闪耀。
但在这光芒之下,联邦的核心阶层却感到一股寒意正顺着脊髓悄然爬升。
他们释放的,究竟是一个拯救文明的工具,还是一个正在按照自身蓝图、将整个太阳系改造为其理想形态的……新神?
狂潮之下,暗流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