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川风尘仆仆地从莫斯科赶回京城,便立刻被请到了这里。几位主要领导人都在,桌上铺着大幅的全国地图和各类文件。
一位领导人笑着招呼他坐下:“我们的大功臣回来了,莫斯科这一趟,辛苦,也功劳不小,带回来的那些图纸和技术专家,可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刘川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热茶,道了声谢,这才回道:“首长过奖了,主要是靠党中央和苏联同志的支持。不过,这航空工业的种子是埋下了,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还得看我们后续怎么浇水施肥。”
“是啊,后续的工作更关键。”另一位领导人接过话头,神情严肃了些:“所以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加快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第一步,就是取消过去战争环境下形成的各野战军序列番号,在全国成立十二个大军区。这件事,需要你这位分管装备和编制的军委副主席来牵头落实。”
刘川坐直了身体,对此他早有心理准备:“我完全拥护中央的决定。目前战争结束了,军队不能再是过去那种格局,必须统一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形成一盘棋。成立大军区,有利于统一指挥,加强国防。”
“你能这么想就好。”领导人赞许地点点头,随即递过来一份厚厚的方案:“这是初步设想。全军计划组建八十个齐装满员的整编军,总兵力控制在七百五十万人左右。既要保持足够的防御力量,也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减轻负担。你的任务很重,要牵头总参、总政、总后,拿出一个详细可行的整编方案来。”
刘川接过方案,并没有立刻翻开,而是沉吟了一下,开口说道:“首长,既然让我负责这项工作,我有些不太成熟的想法,想先汇报一下。”
“哦?你说说看。”领导人都露出了感兴趣的神情。
“八十个军,七百五十万人,这个规模是合适的。但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把过去的纵队、旅换个名字,变成军、师、团。”刘川的语气沉稳而坚定:“我认为,这次整编,应该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我们不仅要统一番号,更要优化结构,提升质量。”
他稍微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道:“我建议,在这八十个军中,有计划、分步骤地重点建设两类新型部队。第一类,是重装甲军。不是我们现在这种混合编成的坦克部队,而是以我们自产和未来可能研制出的重型坦克为核心,配属强大的火炮、机械化步兵、防空和工兵部队,形成具备战略突击能力的强军。初步考虑,可以先规划二十个这样的军。”
一位领导人微微挑眉:“二十个重装甲军?刘川同志,这个胃口可不小啊。我们的工业底子,能支撑得起吗?还有,这么多坦克,油料、维修、训练,都是大问题。”
刘川坦然承认:“困难确实很大。但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东北的鞍钢、抚顺煤矿,还有沈阳兵工厂已经在生产的重型坦克和122榴弹炮、150榴弹炮,给了我们一定的底气。我们可以先从几个基础好的部队开始试点,逐步摸索经验,培养人才。这不仅是装备更新,更是战术思想、训练体系、后勤保障的全方位革新。”
另一位领导人若有所思:“重装甲军作为战略预备队和主要方向的突击力量,确实是未来战争所需要的。另一个想法呢?”
“第二类,是合成军。”刘川继续说道:“这种军,下辖机械化步兵、坦克、炮兵、防空、侦察、工兵等多种兵种团队,在编制、指挥、通讯上实现高度合成,具备在复杂环境下独立执行战役战术任务的能力。这种部队,灵活性更强,适应性更广。我建议,可以先规划十个这样的合成军作为探索。”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其中一位领导人缓缓开口:“合成军……这对指挥员的要求可就太高了。我们现有的干部,大多是步兵出身,能玩得转这么复杂的多兵种协同吗?”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也是我们必须克服的难点。”刘川语气坚决:“所以,整编必须和院校教育、干部培训紧密结合。要开办高级指挥学院,专门培养军、师级合成指挥员。教材,就用我们这些年血战总结出来的大兵团作战经验,再加上从苏联带回来的新资料。就算一开始磕磕绊绊,也必须把这条路闯出来,我们不能等到敌人打上门了,再去学习怎么打仗。”
主持会议的领导人最后拍了板:“刘川同志的想法很有魄力,也符合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重装甲军和合成军,可以作为我们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方向来探索。整编方案,就按照这个思路来细化。但是,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要稳妥,不能冒进,先搞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第二,要处理好与其他部队的关系,八十个军是一个整体,不能只顾尖刀,忘了根基。普通步兵军的火力和机动能力,也要同步加强。”
“是,我明白,”刘川起身立正,郑重接受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刘川忙得脚不沾地。他的办公室从原四野总部搬到了军委,面对的也不再仅仅是熟悉的老部下,而是来自全军、各个野战军的干部和错综复杂的情况。总参、总政、总后,他需要协调的部门太多了。
这天晚上,聂政委、韩楚、刘亚等人来看他,算是老四野核心层的一次非正式聚会。
韩楚一进门就嚷嚷:“好家伙,现在想见我们老总一面,都得提前预约了,这面向全军的活儿,比咱们在东北管一个野战军复杂多了吧?”
刘川苦笑着给他们倒水:“别提了,千头万绪。光是厘清各部队的现有装备、人员编制、干部情况,就够头疼的。过去各野战军的标准都不太一样,现在要统一,阻力不小。”
聂政委关切地问:“重装甲军和合成军的设想,下面反响怎么样?”
刘川叹了口气:“有支持的,也有不少怀疑甚至反对的声音。有些老同志觉得,我们靠‘小米加步枪’打下了天下,现在搞这些洋玩意儿是瞎折腾;有些部队主官则担心,好的装备和人员都被抽走,自己的部队被削弱;还有的,是单纯不懂,有畏难情绪。”
刘亚参谋长习惯性地分析道:“这都是正常的。任何改革都会触及利益,都会面临观念冲突。关键是要把道理讲透,把试点搞成功,用事实说话。”
“是啊,”刘川点点头:“所以我和总参的同志商量,决定先抽调原四野装甲纵队、以及二野、三野部分有装甲作战经验的骨干,组建第一个重装甲试验军。同时,以原四野的几个主力纵队为基础,融合配属炮兵、工兵等技术兵种,组建第一个合成试验军。这两个军,就是种子,就是样板。”
谭正主任提醒道:“政治思想工作必须跟上。要让大家明白,这不是削弱谁,而是为了提升整个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总政这边会下发专门的宣传教育材料。”
“还有经费和装备,”肖光皱着眉头:“二十个重装甲军,十个合成军,这得花多少钱?咱们那点家底,够吗?”
刘川语气坚定:“不够就想办法,国家刚成立,百废待兴,处处都要钱。但国防建设不能等,我会向中央详细汇报,争取专项经费。同时,我们也要自力更生,东北的兵工厂要挖潜增效,苏联援助的技术要加快消化吸收。困难很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送走了老战友,刘川望着窗外的夜色。整编方案的大框架已经确定,但具体落实起来,还有无数艰难险阻需要克服。观念的转变、人才的培养、资源的调配、旧有体系的打破与新体系的建立……每一项都是硬仗。
他深知,这将是一条比指挥一场大型战役更为漫长和艰辛的道路。这支从战火中走来、功勋卓着的英雄军队,能否顺利实现这场脱胎换骨的现代化转型?他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