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朱及第的声音将众人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天幕,“咱们上回说到,隆武帝朱聿键能被拥立,离不开实力派的支持。而这里头最关键的一支力量,就来自福建,来自那个庞大的郑氏家族。”
他顿了顿,引入正题:“要说清楚郑家为什么有这么大能量,咱们得先把目光转回之前那场决定弘光政权命运的江防之战。当时,负责镇守长江天险的,是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
画面上出现了浩荡的长江,南明水师旌旗招展,由郑鸿逵统领。
“这位郑鸿逵将军,在江面上摆开阵势,本想凭借水师之利阻挡清军。可惜,对手是多铎,清军用了火攻之计,轻易就击溃了郑鸿逵的防线。”朱及第语气中带着惋惜,“长江一失,南京门户洞开,弘光朝的覆灭也就快了。”
网友【江左遗风】评论:“唉,本以为水战是我们占优……”
“叶赫那拉大贝勒”道:“郑鸿逵败退,意味着郑家势力在长江流域受挫,但也让他们更聚焦于自己的福建老家。而这一切的根基,都源于他的兄长,郑芝龙。”
天幕上浮现出波涛汹涌的闽海,一艘艘悬挂着奇异旗帜的舰船劈波斩浪。
“老铁们,要说郑芝龙的发家史,那简直比话本还精彩!”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几分传奇色彩,“他可不是普通的渔家子弟,年轻时就在澳门混迹,跟葡萄牙人打交道,不仅学会了他们的语言,连火器使用、航海技术都摸得门儿清。”
画面中,年轻的郑芝龙穿梭在澳门街头,与红发碧眼的西洋商人交谈,又在商船上熟练地操作着航海仪器。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关键细节:“他最厉害的是投奔了当时的海上枭雄颜思齐。颜思齐死后,郑芝龙能迅速上位,靠的可不是运气。他干了几件特漂亮的事——”
天幕上列出关键步骤:
第一,他整合了颜思齐的旧部,用抢来的钱财和货物公平分配,迅速收拢人心;
第二,他打出‘劫富济贫’的旗号,专门抢劫官船和豪商,但对普通渔民商贾秋毫无犯;
第三,他在海峡中间建立据点,所有过往商船都必须向他购买令旗,否则寸步难行。
“最绝的是,”朱及第调出一张古地图,“崇祯六年,他居然在厦门湾的金门岛大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一把火烧了他们的旗舰!这一仗之后,整个东南海域,再没人敢挑战他的权威。”
网友【海上霸主】惊叹:“这不就是海上的皇帝吗?!”
“碳水教父”补充道:“他的势力有多大?巅峰时期拥有大小船只超过三千艘,部众数万人!商船从月港出发,到马尼拉、巴达维亚,甚至远至日本,都要挂他郑家的令旗。光是收保护费,一年就能收上千万两白银!”
画面中,厦门港内千帆竞发,码头上堆满来自异域的香料、白银和珍奇货物。商人们排队向郑氏官员缴纳费用,换取那面象征着安全的令旗。
奉天殿内,朱元璋已经听得目瞪口呆。他厉行海禁,就是怕海上势力坐大,没想到后世竟出了这么个连红毛番都能打败的海上枭雄!
徐达忍不住低声道:“陛下,此人若能为朝廷所用,实乃水师栋梁;若怀异心,则必成心腹大患啊!”
李善长也捻须沉吟:“掌控海贸至此,其财力怕是堪比国库了……”
天幕适时总结道:“就这样,一个精通多国语言、熟悉西洋事务、善用火器舰船,还懂得建立贸易秩序的郑芝龙,在崇祯皇帝忙着对付流民和清军的时候,悄然在海上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帝国。而这个海上帝国,即将在接下来的乱世中,展现出它惊人的影响力。”
画面显示郑芝龙在福建的庞大宅邸,以及港口中数不清的舰船。
“拥有了如此庞大的家业,郑芝龙的首要目标自然就是保住它。”“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分析道,“所以,在明清鼎革的乱世中,他的行为逻辑核心就是‘利益’和‘自保’。当弘光帝在南京登基,试图延续大明国祚时,郑芝龙的态度就显得很关键了。”
天幕上出现弘光朝廷派遣使者前往福建,联络郑芝龙的场景。
“弘光帝需要郑芝龙的财力和海军来屏障东南,而郑芝龙也需要一个正统的名分来巩固自己在陆地上的权力和地位。”朱及第解读道,“这是一场政治交易。郑芝龙承认了弘光政权,并且,为了展示支持,也为了将防线推离自己的核心地盘福建,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部署。”
画面聚焦到郑芝龙点将发兵的一幕,其弟郑鸿逵慨然领命。
“这个部署,就是派他的弟弟郑鸿逵,率领一部分郑家水师精锐,北上增援弘光朝廷,协防长江。”“碳水教父”说道,“这支部队,可说是郑芝龙手下能打的主力之一了。”
网友【局外人】评论:“他这回倒是挺大方,肯把自家精锐派出去。”
“叶赫那拉大贝勒”却看得更深:“未必是全为公心。郑芝龙此举,一是在新朝廷面前表忠心,换取更高官位和合法统治福建的权力;二是也想借此机会,将郑家的军事影响力向长江流域扩展。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郑鸿逵在长江上败了。”
朱及第总结道:“无论如何,郑鸿逵率兵北上,标志着郑芝龙集团正式介入到南明弘光政权的军事格局中。虽然这次干预以失败告终,但也让天下人,包括后来在福州图谋再起的明朝遗臣们,都清楚地看到了郑氏家族所拥有的惊人实力。”
“而这股强大的、亦官亦商亦海盗的海洋力量,将在接下来的南明困局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到隆武帝朱聿键的命运。”朱及第的声音带着预示,“郑芝龙的选择,某种程度上,将决定南方这片山河的走向。”
“哐当!”
奉天殿内,朱元璋猛地将手中的茶盏掼在地上,碎裂声吓得侍立的太监们浑身一颤。他胸膛剧烈起伏,脸色因极致的愤怒而涨红。
他猛地转过头,目光如炬,死死盯住侍立在旁的燕王朱棣。
“老四!你听见了吗?你给咱好好听听!”朱元璋的声音如同炸雷,在殿宇间回荡,“这天幕上说,到了崇祯年间,我大明朝廷,居然要靠招安一个海盗头子来稳定海疆!一个郑芝龙,就能让朝廷束手无策,最后还得给他官职,求他帮忙!”
他越说越气,霍然起身,几步走到朱棣面前,手指几乎要点到朱棣的鼻子上:“咱可是听得真真的!你,你在位的时候,能派出几万人的大舰队,宝船如山,旌旗蔽日,七下西洋!那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国力!”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撕裂的痛心:“那是咱大明!是能让万国来朝,能让巨舰巡弋四海的大明!可这才过了二百来年啊!到了崇祯那个不肖子孙手里,怎么就衰败成了这副鬼样子!连区区海盗都剿不灭,反而要低声下气地去招安?!”
朱元璋喘着粗气,环视着被他这番怒吼震慑得鸦雀无声的朱标、徐达、李善长等人,最终那失望至极的目光又落回朱棣身上,几乎是咬着牙说道:
“丢人啊!老四!咱听着都觉得脸上臊得慌!这后世子孙,把咱大明江山,把咱开国时的赫赫武勋,都败坏成什么样子了!他们对不起你下西洋攒下的那份基业,更对不起咱提着头打下来的这片天下!”
朱棣被父皇喷了一脸的唾沫星子,低着头,不敢分辨,心中却是波涛汹涌。他同样也为后世海防废弛至此感到强烈的震惊与一种难以言喻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