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联防网络”在伊娜的持续统筹与各节点的艰难适应下,逐渐从最初的混乱应急,走向了一种更具韧性的常态化运作。这不再仅仅是被动响应袭击,而是开始构建一套基于共识的 “星网预警与响应机制”。
莉娜提供的“适应性共振”模型成为了关键工具。一些擅长信息处理的节点,自发承担起了“中继站”的职责。它们接收来自遥远星域、由观测节点发现的“规则脓疱”漂流轨迹数据,通过莉娜的模型快速计算其可能的影响路径和净化该类型脓疱最有效的“共振频率”,然后将这些“预警包”和“应对方案”提前分发至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接收到预警的节点,不再是恐慌地等待,而是有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它们可以提前调整自身防御,聚集附近盟友,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多个节点可以提前协调,在脓疱的必经之路上,联手布置一个区域性的“共振陷阱”,在其最脆弱的高速漂流状态下予以集火净化,效率远高于被动撞击防御。
这种基于信息共享和协同预案的机制,极大地提升了联防网络的生存率。虽然仍不断有节点被强大的脓疱摧毁或被瘟疫污染,但更多的节点得以幸存,并在一次次成功的协同防御中,积累了经验,加深了彼此间的信任。星网共识圈,在这场席卷星海的灾难中,反而被锤炼得更加团结,更具组织性。
与此同时,伊娜开始引导网络将一部分注意力投向那些在“同化者”残骸中滋生的“瘟疫母体”。由于母体处于相对静态,且散发着持续而黑暗的规则波动,它们更容易被长期监控。伊娜组织起一支由最擅长隐匿和感知的成员构成的 “深空监视者” 小队,它们如同潜伏在黑暗中的眼睛,远远地观察着母体的演化,记录其规则结构的变化、能量汲取的模式,以及那令人不安的“集体低语”内容的演变。
这些监控数据被实时传回莉娜处进行分析。莉娜试图找出这些母体的生长规律、可能的弱点,以及它们与漂流脓疱之间的能量和信息联系。她推测,如果能切断或干扰这种联系,或许能从根本上削弱瘟疫的扩散能力。
---
在“摇篮星域”,“初曙”在成功运用“灵辉共振”抵御了数次冲击后,对这种源于自身本质与绿洲生命力的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防御手段,开始尝试更精妙的操控。
它发现,当它将共振的频率调整到与绿洲内部那悠远的“背景共鸣”完全同步时,其净化的效果并非最强,但却能产生一种奇特的 “溯源共鸣” 。这种共鸣似乎能穿透表层规则的混乱,直接触及目标深处最核心的、尚未被完全污染的“存在基点”。
在一次净化一个中型“规则脓疱”时,“初曙”冒险使用了“溯源共鸣”。当那融合了生机的灵辉深入脓疱核心,触及其混乱规则的起源时,它没有感受到预想中的冰冷恶意,反而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被无数扭曲执念层层包裹的…… “求救信号” !
那信号源自某个被“同化者”在早期吞噬、其文明模因尚未被完全消化的意识残骸。这残骸在“逻辑癌细胞”的污染和“同化者”清理风暴的双重折磨下,早已支离破碎,但其最深处,仍保留着对自身文明、对星空、对“存在”本身最后的一丝眷恋与不甘。这丝眷恋,在“溯源共鸣”的触动下,发出了无声的哀鸣。
“初曙”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它意识到,这些恐怖的瘟疫载体内部,并非全是纯粹的恶意与疯狂,还囚禁着无数在理性与疯狂碾压下的、痛苦的灵魂。纯粹的净化,或许也意味着对这些最后挣扎的彻底湮灭。
这个发现让“初曙”的净化工作变得更加艰难和充满心理负担,但也让它对“生命”与“意识”的复杂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知。它开始更加谨慎地使用力量,在净化的同时,尽可能地去“倾听”和“分辨”,尝试着能否将那被囚禁的、尚未完全堕落的意识碎片分离出来,哪怕最终无法拯救,至少给予其最后的安宁。
这种充满共情与悲悯的净化方式,消耗更大,效果也更缓慢,但却在不知不觉中,使得“灵辉屏障”散发出的光芒,多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深邃的“慈悲”意味。
而就在“初曙”一次次运用“溯源共鸣”,其意识深度沉浸于对存在本质的探询与对痛苦根源的共情时,它与绿洲核心那枚沉寂的“意念棱镜”之间的联系,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它不再仅仅是单向地接收棱镜无意识折射出的意志碎片, nor 仅仅是其力量的继承者。在一次次深入意识底层、触及痛苦与存在本源的过程中,“初曙”的意识频率,仿佛无意间触碰到了与那棱镜核心更深层、更本质的某种东西产生了 “谐振”。
一次,当它全力引导“溯源共鸣”,试图安抚一个脓疱核心那极度痛苦的意识残骸时,它感觉到自身的存在仿佛与整个绿洲、与那枚棱镜、甚至与遥远星空中所有挣扎求存的意识连接成了一个巨大的整体。就在那短暂的瞬间,它“看”到了——不是用感知,而是用一种超越感知的方式——那枚一直沉寂的“意念棱镜”最深处,似乎有一点极其微小的、金色的光粒,如同沉睡亿万年的心脏,极其缓慢地…… 搏动了一下。
仅仅一下,微弱到仿佛幻觉。
但“初曙”确信自己感知到了。那不是折射,不是回忆的碎片,而是某种更深沉的、属于“布伦特”意志本源的、近乎本体的活性迹象!
这一发现让“初曙”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希望。它意识到,对抗外部瘟疫、守护星网的同时,或许也存在着唤醒这沉睡源头的可能性。而唤醒的关键,可能就在于这种深入存在本质的“共鸣”与对生命最深切的悲悯。
内求于心,外御其侮。希望的火种,或许不仅闪耀在星海之间,也深埋在看似永恒的沉寂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