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盛夏热浪滚滚,画室里的空调嗡嗡作响,却依旧挡不住窗外蒸腾的暑气。林溪刚把《殊途》的获奖证书放进相框,摆在画架旁最显眼的位置,快递员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说有她的一个包裹,来自北方。
“北方的包裹?”林溪愣了一下,随即猜到了大概。她快步走到校门口的快递站,取到一个包装规整的纸箱,上面印着北方某所大学的邮编,指尖触到纸箱上的字迹,心里泛起一丝熟悉的暖意。
回到画室,她小心翼翼地拆开纸箱,里面是一本厚厚的艺术理论书——《艺术的故事》,封面是复古的棕黄色,边角被细心地包了起来,显然是被精心打理过的。这本书是艺术界的经典着作,林溪早就想入手,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版本。
她轻轻翻开书页,一张浅灰色的便签从中间滑落,掉在画纸上。便签上是江翊熟悉的字迹,工整而有力,带着淡淡的墨香:“恭喜溪溪斩获金奖!你的画里有独属于你的温度与故事,这是最珍贵的天赋。这本《艺术的故事》是我逛旧书市场时偶然发现的修订版,里面有不少名家批注,或许能给你新的创作灵感。继续坚持你的热爱,你值得所有的鲜花与掌声,未来可期,顶峰相见。”
短短几行字,没有多余的寒暄,却字字真诚。林溪捏着便签,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眼眶微微发热。她能想象到,江翊在北方的旧书市场里,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看到这本《艺术的故事》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她;能想象到他在灯下,一笔一划写下这些鼓励的话语时,认真的模样。
高中时,江翊就总爱给她推荐书籍,从文学名着到艺术画册,每一本都会附上一张小小的便签,写上自己的读后感和推荐理由。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他依旧保持着这个习惯,而这份纯粹的友谊,也从未因为距离和时间而褪色。
“在看什么?”陆知行提着冰镇西瓜走进画室,看到林溪手里的便签,笑着走了过来,“是江翊寄来的?”
“嗯。”林溪点点头,把便签递给她,“他寄了一本《艺术的故事》,还有这张鼓励我的便签。”
陆知行接过便签,认真地读了一遍,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江翊真的很懂你,知道你需要什么。这本《艺术的故事》我也听说过,是本难得的好书,里面的名家批注很有价值。”
他把便签还给林溪,拿起桌上的书翻了翻,感慨道:“他对你的创作还挺上心的,连修订版都能找到。”
“我们高中时就经常互相推荐书籍。”林溪笑着说,眼里满是回忆,“他那时候总说,多看看别人的作品和理论,能让自己的创作更有深度。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
陆知行把西瓜切成小块,放在盘子里递给她:“快尝尝,刚买的,特别甜。江翊这么支持你,以后有机会,我们请他吃饭吧,好好谢谢他。”
“好呀。”林溪点点头,拿起一块西瓜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化开,心里暖暖的,“等他放假回来,我们一起请他吃糖醋排骨。”
接下来的几天,林溪把《艺术的故事》放在画架旁,画画累了就翻上几页。江翊说得没错,这本书里的名家批注确实给了她很多新的启发。以前她创作时,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情感和直觉,而这本书让她了解到,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情感的投入,还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对艺术史的理解。
她在书里看到了很多大师的创作理念,看到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也看到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这些内容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用画笔记录生活中的情感与故事,让作品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有一次,她在画一幅关于城市夜景的作品时,遇到了瓶颈。她想表现出城市的繁华与孤独,却不知道该如何平衡色彩与光影。正当她一筹莫展时,她翻到了《艺术的故事》里关于印象派的章节,里面提到了莫奈对光影的处理方式,以及他如何用色彩表现不同时间、不同氛围下的场景。
受到启发后,林溪重新拿起画笔,调整了色彩的搭配,用深浅不一的蓝色和黄色表现城市的灯光与夜色,用模糊的笔触勾勒行人的身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远超预期。她看着画布上的作品,心里满是感激,若不是江翊寄来的这本书,她可能还要在瓶颈期徘徊很久。
陆知行来看她时,看到这幅城市夜景画,眼里满是惊喜:“溪溪,这幅画比之前的作品更有深度了,光影和色彩的处理都进步了很多。”
“多亏了江翊寄来的书。”林溪笑着说,把书递给她,“里面的名家批注给了我很多启发,尤其是关于印象派的部分,让我对光影和色彩有了新的理解。”
陆知行接过书,认真地翻了翻,点点头:“确实很有价值。看来江翊不仅是你的好朋友,还是你的‘创作伯乐’呢。”
林溪拿出手机,给江翊发了一条消息:“谢谢你寄来的《艺术的故事》,里面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帮我解决了创作上的瓶颈。真的很感谢你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
江翊很快回复:“能帮到你就好。这本书里的批注都是我觉得很有价值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新的灵感。你一直很有天赋,也很努力,相信你以后会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等我这幅城市夜景画完成了,第一时间发给你看。”林溪回复道。
“好呀,我很期待。”江翊发来一个微笑的表情,“对了,陆知行对你还好吗?你们最近有没有吵架?”
“很好呀,我们现在很少吵架了,遇到事情都会好好沟通。”林溪笑着回复,“他还说,等你放假回来,要请你吃糖醋排骨呢。”
“好啊,那我可就等着了。”江翊回复道。
放下手机,林溪看着画架旁的《艺术的故事》和那张手写便签,心里满是感慨。她很庆幸,在自己的生命里,有陆知行这样坚定的爱人,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支持她的梦想;有江翊这样真诚的朋友,无论相隔多远,都始终关注着她的成长,给予她最温暖的鼓励。
这些爱与友谊,就像黑暗中的光,像沙漠中的泉,支撑着她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她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从未感到孤单。
半个月后,林溪的城市夜景画《霓虹下的孤独》完成了。她把作品拍了一张高清照片,发给了江翊。江翊看后,回复了很长一段话:“这幅画真的很棒!光影和色彩的处理很到位,既表现出了城市的繁华,又传递出了隐藏在繁华之下的孤独,很有感染力。能看出你从《艺术的故事》里学到了很多,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继续加油,溪溪,你会越来越优秀的。”
看着江翊的评价,林溪的心里满是喜悦和成就感。她知道,自己的进步离不开江翊的支持和鼓励,也离不开陆知行的陪伴和信任。
陆知行看到《霓虹下的孤独》时,脸上满是骄傲:“溪溪,你越来越厉害了!这幅画比《殊途》更有深度,也更有个人风格了。”
“谢谢你,知行。”林溪靠在他的肩膀上,笑着说,“也谢谢你一直包容我、支持我,让我能安心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跟我客气什么。”陆知行轻轻抱住她,“你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能陪着你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我很幸福。”
画室里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艺术的故事》和那张手写便签上,也落在林溪和陆知行的身上,温暖而美好。林溪知道,这本带着墨香的书,这张写满鼓励的便签,将会成为她艺术道路上最珍贵的财富,提醒着她,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要忘记那些一直支持她、鼓励她的人。
而这份跨越千里的友谊,也会像陈年的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醇厚、更加珍贵。未来的日子里,她会带着这份爱与友谊的力量,在艺术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不辜负自己的热爱,也不辜负身边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