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云生入翰林院不过一载,其踏实勤勉、见解独到的作风,便深得上司赏识,偶尔被康熙帝垂询时政,亦能对答如流,切中肯綮,圣眷日隆。他并未因身居清要而忘乎所以,反而利用翰林院藏书之富,大量阅读历代典章、水利、农政等实务书籍,时刻准备着为民请命。
机会很快降临。康熙二十二年夏,江南地区骤降百年不遇的暴雨,连日不息。长江水位暴涨,多处江堤溃决,洪水如脱缰猛兽,肆虐于苏南、浙北一带。良田沦为泽国,屋舍倾颓,灾民流离失所,嗷嗷待哺。告急的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入紫禁城。
康熙帝忧心如焚,召集重臣商议对策。治理水患,首要在于选派得力干员,前往灾区,统筹协调,赈灾安民,并督导水利工程。此人既需熟知民情,又需勇于任事,更需清正廉洁,能担重任。吏部呈上几位人选,皇帝沉吟片刻,目光却落在了年轻的翰林院修撰柳云生身上。
“柳云生。”皇帝开口,声音在金殿中回荡,“你乃江南人士,熟知地方情弊。朕闻你为人刚正,遇难不挫,颇有胆识。今特命你为江南巡按御史,赐尚方宝剑,准你便宜行事,总揽江南治水赈灾事宜,望你不负朕望,解民倒悬!”
这道旨意,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柳云生心中一震,随即涌起一股巨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撩袍跪倒,声音铿锵:“臣,柳云生,领旨谢恩!定当竭尽全力,以报陛下知遇之恩,救黎民于水火!”
他并未多做停留,接到旨意的第三日,便轻车简从,带着几名得力属员,星夜兼程,赶赴江南灾区。一路上,但见灾情之惨重,远甚于文书所述。昔日富庶的鱼米之乡,如今满目疮痍。浑浊的洪水淹没了稻田村庄,只露出些许树梢和屋顶。灾民们挤在高地、堤坝之上,搭建着简陋的窝棚,面黄肌瘦,眼中充满了绝望。腐臭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疫情也开始悄然滋生。
柳云生心如刀绞,立即投入工作。他首先下令开仓放粮,设立粥棚,稳定民心,同时延请医官,防止瘟疫蔓延。紧接着,他亲自跋涉于泥泞的堤岸,勘察水势,走访老农与当地水工,了解河道变迁与堤坝隐患。他发现,此次水患,既有天灾之因,亦有人祸之果。部分河段年久失修,地方官吏侵吞治水款项,导致堤防脆弱;更有甚者,为保自家田产,私自掘开堤坝,将洪水引向他处,加剧了灾情。
柳云生勃然大怒,利用皇帝赐予的“便宜行事”之权,雷厉风行,一面弹劾、查办了一批贪腐渎职的官员,一面重新规划治水方案。他采纳老河工的建议,决定采取“堵疏结合”之策。一方面,征调民夫,加固加高主要干堤,堵塞决口;另一方面,组织人力疏浚下游淤塞的河道,开辟新的泄洪水道,为洪水寻找出路。
工程浩大,时间紧迫。柳云生身先士卒,将行辕设在了最危险的江堤旁。他脱去官袍,换上短衫,与民夫们一同扛起沙包,搬运石料。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泥浆沾满了他的面庞,他浑不在意。夜晚,他就在堤岸旁的临时帐篷里,借着油灯的光芒,批阅文书,核算钱粮,常常忙碌到深夜。他的亲民与实干,极大地鼓舞了灾民与民夫的士气,人们纷纷传言:“柳青天来了,咱们有救了!”
然而,治水之路,从无坦途。就在一处关键堤坝合龙的紧要关头,天空再次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又一场特大暴雨不期而至。狂风卷着巨浪,疯狂地冲击着刚刚有所起色的堤坝。新筑的堤基在洪水的猛烈冲刷下开始松动,出现管涌,险象环生!民夫们惊慌失措,眼看数日心血即将毁于一旦,恐慌的情绪迅速蔓延。
柳云生站在堤坝最高处,浑身湿透,声音在风雨中几近嘶哑:“乡亲们!不能退!身后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父母妻儿!顶住!一定要顶住!”他亲自跳入齐腰深的水中,指挥人们打桩、投掷沙石。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异变陡生!汹涌的江水中,忽然泛起一片巨大的金色光芒。一个如同小岛般的黑色背脊破开水面,稳稳地挡在了最危险的堤坝缺口之前!是那只碧水潭的老龟!它身躯庞大如山,任由狂风巨浪拍击,岿然不动,以其坚不可摧的甲壳,为堤坝和人们赢得了最宝贵的喘息时间!
“神龟!是神龟又来相助柳青天了!”堤岸上的人群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士气大振。
柳云生望着那熟悉的身影,热泪瞬间夺眶而出,与脸上的雨水混在一起。他喃喃道:“善缘不绝,天道昭昭!”他抓住这宝贵的机会,指挥众人奋力抢险。在神龟的庇护与众人的齐心协力下,险情终于被控制住,堤坝得以保全。
暴雨过后,洪水渐渐退去。疏浚的河道发挥了作用,积水迅速排泄。柳云生又组织灾民恢复生产,补种庄稼,重建家园。数月之后,江南大地重现生机。柳云生因治水有功,被康熙帝下旨褒奖,擢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名声显赫于朝野。而他与神龟两次相遇相助的故事,也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教化世人行善积德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