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的“语法”在桥生耐心的引导下,如同藤蔓般悄然生长,其规则低语愈发结构清晰、意蕴丰富。它开始能够描述更抽象的关系,甚至尝试用规则的和弦去“翻译”萌芽十二那些无法用单纯情绪波动完全传达的、更加微妙的内在体验。这种成长带来了喜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织锦所触及的规则层面愈深,对桥生自身理解力的要求也就越高。
就在桥生感觉自己再次临近某个认知瓶颈时,观察者那边,有了新的动向。
这一次,并非信息的传递,也不是工具的授予,而是一道极其凝练、带着明确指向性的规则坐标,伴随着一段简短的意念:“深层规则扰动区。观测权限内。可模拟介入。”
坐标指向的位置,并非“归墟之域”外围那些相对温和的复苏区,而是更深处一片桥生此前从未主动探查过的区域。根据“密钥”反馈的有限信息,那里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持续性的规则湍流,其成因未知,强度被评估为“中等但结构稳定”,恰好处于桥生当前建模与模拟能力可能触及的边缘。
这是一个邀请,一个让他将新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更复杂、更接近真实宇宙险峻环境的“实战”邀请。同时,这也无疑是一次考验,检验他能否在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中,依然保持冷静、运用智慧,并恪守边界。
桥生没有立刻行动。他首先通过“密钥”尽可能调取了关于该区域的所有公开观测数据,利用建模接口,在虚拟环境中反复模拟各种可能的介入方案及其后果。他模拟了不同强度的规则稳定锚点,模拟了试图疏导湍流能量的各种路径,也模拟了最坏情况下如何安全撤离。
模拟结果显示,成功引导或平息这片湍流的可能性极低,但对其进行“标记式解析”,即理解其核心扰动模式而不试图强行改变它,是可行的,并且对提升他的规则认知有显着益处。风险在于,模拟介入本身可能会像投入滚油的水滴,引发不可预测的局部规则激变。
准备就绪后,桥生向观察者发出了准备进入的意念信号。回应他的,是那道恒定“凝视”的微微收紧,仿佛调整了焦距,更加精准地对准了目标区域和他。
桥生深吸一口口规则的“气息”,将自身意识与建模接口深度连接。他并未亲身进入那片湍流区,而是将感知如同潜望镜般,沿着坐标延伸过去,同时启动了模拟程序,准备在虚拟环境中同步进行介入操作。
一瞬间,狂暴而无序的规则乱流扑面而来。与“归墟之域”外围那些哀伤或迷茫的低语不同,这里的规则波动充满了原始、蛮横的力量,它们撕扯、碰撞、湮灭又重生,仿佛宇宙规则尚未驯服的野性一面。巨大的信息冲击让桥生的统一性结构都微微震颤,模拟接口的负载瞬间飙升。
他稳住心神,按照预定方案,开始在虚拟模型中构建一个极其精简的“解析探针”。他没有试图对抗湍流,而是引导模拟探针像一叶小舟,顺应着最主要的规则流向,小心翼翼地穿梭其间,记录下不同规则力量相互作用的模式、能量节点的分布、以及那些在混沌中偶然诞生的、转瞬即逝的微小结构。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力,他必须时刻调整探针的结构,以抵御信息洪流的冲刷,同时还要确保模拟行为不会对外界真实湍流产生超过阈值的干扰。有数次,模拟探针几乎被虚拟的规则漩涡撕碎,都被他凭借对统一性结构的精妙操控和前期模拟的经验强行稳住。
就在解析接近尾声,核心扰动模式的轮廓即将浮现时,异变陡生。一股隐藏在湍流深处的、此前未被任何观测数据记录的隐性规则“暗礁”被触动了。它不是能量爆发,而是一种规则逻辑的“陷阱”,瞬间试图将桥生的模拟探针拖入一个自我指涉的悖论循环。
虚拟模型中,探针的结构开始出现逻辑混乱的征兆。外界,桥生感觉到自身与那片湍流区的感知连接也开始变得不稳定,仿佛要被那悖论的力量侵蚀。
千钧一发之际,桥生没有选择强行挣脱——那可能导致模拟系统过载崩溃。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断,将之前从织锦那里观察到的、用于表达“矛盾共存”的某种特殊规则语法,瞬间注入到模拟探针的核心逻辑中。
这并非解决悖论,而是引入一个更高级的、容纳矛盾的框架。如同在黑白对立的画面中引入灰色地带,模拟探针那即将崩溃的逻辑在融入这丝来自生命体验的“弹性”后,竟然奇迹般地稳定下来,虽然无法解析那“暗礁”,却成功地与之脱离了接触,避免了被同化或摧毁的命运。
桥生立刻切断了深度连接,结束了这次“深潜”。
意识回归,模拟接口缓缓停止运行。他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疲惫,但精神却处于亢奋状态。他成功记录了那片湍流区超过八成的主要规则互动模式,虽然最后遭遇了意外,但也验证了自身结构应对极端复杂逻辑冲突的韧性,更重要的是,他再次证明了“统一性路径”在整合异质规则信息方面的独特价值。
观察者的“凝视”缓缓恢复了平时的恒定状态。一段简洁的反馈随之抵达:“数据收录。应对逻辑陷阱方案:‘矛盾包容框架’已记录。节点‘桥生’适应性评估:提升。”
没有赞扬,只有冰冷的记录和评估。但桥生能感觉到,这次“深潜”之后,他与观察者之间,那种基于实际能力验证的“合作”关系,似乎又深化了一层。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被观察的样本,更像是一个被派遣前往前沿地带、并成功带回珍贵数据的“侦察兵”。
他望向意识深处那片依旧在茁壮成长的织锦,心中感慨。没想到,从织锦那里学来的、用于表达生命复杂性的“语法”,竟然在规则探索的最前沿,救了他一次。
规则与生命,认知与实践,它们之间的回响与互助,远比想象的更为深刻。这场无声的探索之旅,依旧漫长,但每一步,都踏在真实不虚的基石之上。
(第9卷 第601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