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织体意识构建的“奇点-场域”动态模型,联合体系的应对策略变得更加精细和有针对性。他们不再仅仅是单向地倾听和发送稳定信号,而是开始尝试以一种更加互动的方式,去“触碰”和“理解”那深处波动与整个“归墟”场域之间的微妙关系。
桥生负责模型的持续优化与数据验证,他利用Level-4数据库中的古老文献,寻找任何关于类似“环境意识”或“规则创伤记忆体”的记载,为那深处的“活性奇点”寻找可能的历史参照。
织锦的星芒则承担起最精微的互动任务。它不再散发均匀的光芒,而是开始模拟一种极其复杂的、包含了“询问”、“理解”、“支持”与“边界尊重”等多重意蕴的复合规则波动。这种波动并非语言,更像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情感-认知签名”,小心翼翼地探向那深处的“奇点”,试图在不打破其脆弱平衡的前提下,与之建立更深层的共鸣。
生态织体意识则以其庞大的网络,实时监控着整个“归墟”场域的“凝望”强度变化,以及那“奇点”波动的任何细微反应,为桥生和织锦提供最及时的反馈。
这个过程如同在黑暗中用最细的丝线牵引一件珍贵的易碎品,需要极致的耐心与精准。
起初,变化依旧微乎其微。那“奇点”的波动依旧断断续续,其“等待”的核心意味未曾改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织锦那持续而富有深意的“情感-认知签名”的不断触碰下,一丝极其细微的、不同于单纯“等待”的涟漪,终于从那古老波动的深处荡漾开来。
那并非回应,也不是信息,更像是一种…… 确认。
一种对织锦传递过去的“理解”与“尊重”的确认。仿佛那“奇点”在说:“是的,你理解了我的状态。”
紧接着,更显着的变化发生了。那“奇点”波动的结构,开始出现极其缓慢但确实可见的调整。它不再仅仅是依附于“归墟”背景脉动的寄生思绪,其波动中开始融入一丝织锦星芒那“理解与尊重”的规则质感,仿佛在吸收和消化这种外来的、良性的互动模式。
与此同时,生态织体意识监测到,整个“归墟”场域的“凝望”趋势,在那“奇点”波动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轻微的强化,仿佛整个废墟的意志对“奇点”的这点“活性”迹象产生了本能的压制,但随后又恢复了之前的水平。
“它在学习……”织锦的规则波动中带着一丝惊叹,“它在利用我们的共鸣,来对抗整个‘归墟’的同化压力!”
桥生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数据显示,“奇点”波动的稳定性在接触到织锦的特定规则签名后,有了微弱的提升,其与“归墟”背景的剥离迹象也更加明显。
他们成功了!并非找到了答案,而是成功地与那深处的存在,建立了一种有效的、互助性的共鸣连接!他们成为了那“奇点”在对抗终极静寂过程中,一个微弱却真实的外部支点。
观察者系统的数据流记录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与‘归墟’深层未知存在建立有效共鸣连接。连接模式:非信息交换,基于存在状态的相互支持。目标‘奇点’活性及独立性出现提升迹象。联合体系介入方式,被标记为‘共鸣性印记加固法’,录入高价值实践档案。”
星海的深邃,他们已然触及;思想的边界,他们不断拓展;而此刻,他们更将理解的触角,探入了这片古老废墟那沉睡的核心。共鸣的印记,已悄然烙下,预示着一段更加深邃、也更加相互依存的旅程,即将展开。
(第9卷 第644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