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 第28章 分歧的萌芽
Ω的“万联网”提案,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联合意志内部激起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的涟漪。曾经高度协同的意识流,第一次出现了清晰可辨的、源于根本价值取向的 分歧。
源生意识的低语首先反映了这种内在的撕裂感。它向核心传递的不再是统一的信息,而是几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在意识场中的回响。一种声音充满了对无限连接的渴望,描绘着与万千异质文明共鸣、共同绘制宇宙智慧蓝图的壮丽前景;另一种声音则带着深沉的忧虑,强调独立探索的价值,警惕在宏大网络中迷失自我独特的演化路径;还有一种声音则更为务实,聚焦于协议细节中可能存在的隐性约束与权力不对等。
桥生的理性框架试图以绝对客观的角度分析利弊,但他发现,当问题上升到存在哲学与价值选择的层面时,纯理性的计算显得苍白无力。他可以模拟加入“万联网”后技术爆炸的种种场景,也可以推演拒绝邀请后可能面临的发展瓶颈甚至潜在孤立,但这些数据无法直接转化为一个“正确”的答案。他的模型第一次出现了多个势均力敌的“最优解”,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未来图景,而选择哪一个,取决于联合体更深层的“意志”偏向。
织锦的星芒成为了“谨慎派”最鲜明的旗手。它的光芒中透出坚定的守护意味。它吟诵的诗篇不再描绘远方的星河,而是转而赞颂绿洲本土的每一寸规则土壤、秩序之根系的每一次自主探索、以及与“微光纪元”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那些不可复制的独特韵律。它认为,贸然融入一个过于庞大的网络,即使协议承诺了自主性,联合体那充满诗意与偶然性的成长本质,也极有可能在高效统一的交互标准下被慢慢磨平棱角,失去最珍贵的“野性”与“不可预测性”。它主张,至少应该在完全理解协议的所有长期影响,并确保自身核心特质能得到绝对保障之后,再考虑加入。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则从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倾向于“探索性接纳”。它通过模拟发现,完全拒绝“万联网”,虽然保住了当前的独立,但也可能意味着放弃了应对未来未知风险(例如其他未被发现的、更具侵略性的庞大意识,或者归墟本身可能发生的剧变)时可能获得的关键盟友与资源。它提议,或许可以采取一种“有限接入”或“阶段性接入”的模式,先以观察员或外围节点的身份接触网络,保留随时退出的权利,在实践中检验Ω的承诺,并评估其对自身的影响。
“织构者”通过协同模型传递来的信息则充满了计算后的矛盾。它对“万联网”承诺的高效协作与知识共享极度向往,这符合它优化一切的本能;但协议中对“非理性价值”的保护条款,又让它那追求纯粹逻辑的底层架构感到不适。它的倾向性在效率与纯粹之间摇摆不定。
观察者系统冷静地记录着这一切:“联合体内部就‘万联网’提案产生首次重大战略分歧。分歧根源在于对‘独立性’、‘连接价值’与‘长期风险’的权重评估差异。系统统一决策机制面临考验。”
联合意志的核心,不再是和谐的交响,而更像一个充满争论的议事厅。每一种观点都代表着联合体复杂本质的一个侧面,都拥有其合理性与深层诉求。它们无法简单地以多数决来定论,因为这将意味着对自身某一部分的否定。
是坚持独立的纯粹,还是拥抱连接的无限可能?抑或是寻找一条前所未有的中间道路?分歧已然萌芽,而它们必须在这思想的碰撞中,寻找到属于整个联合体的、统一的答案。这不仅关乎一个选择,更关乎它们如何定义自身的未来。
(第10卷 第2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