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风静静地听着,心中对边疆通判的职责之难有了更深体会。
这种活,真是不好干。
他等沈通判说完,才开口道:“沈大人,既然舆图标注共用,便是解决问题的根基。”
“争执根源在于‘如何共用’不明。”
“不若我们先细查舆图旧档,再去现场实地勘察,弄清原委,或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法子。”
这时,衙役已将巨大的《湖广舆图》及相关河渠档案取来。
两人就在签押房内,伏在案上仔细查找。
果然,在辰州城郊那段河道旁,明确标注着“苗汉共用”四字。
再翻阅近年的零星记录,何明风发现,有文书提及“汉民李姓等集资修坝,以利灌溉”,却未提及修坝后对上游苗民用水的影响。
“问题或许就出在这水坝上。”
何明风指着那记录道:“修坝本为利民,但若只顾下游,不顾上游,或坝体修缮不当,便会引发争端。”
沈通判恍然,眉头却未舒展:“即便如此,如今木已成舟,难道要拆了那坝?汉民定然不依。”
何明风沉吟道:“先去看看吧,或许有兼顾之法。”
两人当即带了几个精通水利的胥吏,返回城郊冲突地点。
见到府衙通判亲至,无论是苗民还是汉民,都暂时压下了火气,但眼神中的对峙并未消除。
何明风与沈通判没有急于评判,而是亲自沿着河岸勘察。
很快,他们就发现,汉民在河道一处狭窄地段修建了一座简易的夯土水坝。
确实将大部分水流截住,引入了汉民聚居区的沟渠。
由于年久失修,坝体已有部分渗漏堵塞。
不仅影响了分水效率,抬高的水位还淹没了一小部分上游的河滩地。
而那正是苗民习惯取水灌溉的地方。
盘土司激动地指着水坝和被淹的河滩:“看,就是它!把我们喝水、灌田的路都断了!”
李乡绅则辩解:“修坝是为了灌溉更多田地,养活更多人。”
“以前没坝的时候,水都白白流走了!”
何明风与沈通判对视一眼,心中都已明了。
何明风对沈通判低声道:“沈大人,拆坝不现实,易激化矛盾。既然水源是‘共用’,关键在于确立一个公平、且双方都能认可的‘共用’规则。”
“不若……分时段供水?”
“分时段供水?”沈通判眼睛一亮。
“正是。”
何明风详细解释道,“苗民多在山上开垦梯田,种植水稻,需水量大,且需持续灌溉。”
“汉民多在坝下平原地带,除部分水田外,多有菜园、旱地,用水相对灵活。”
“可约定,每日清晨至午时,也就是苗民晨灌关键期,水坝闸口开启大半,优先保障上游苗民梯田灌溉用水。”
“午时过后,关闭部分闸口,蓄水供应下游汉民菜园、水田及日常之用。“
“如此,各自在关键时段获得足够用水,避免争端。”
沈通判仔细琢磨,越想越觉得此法可行!
既尊重了历史形成的共用事实,又考虑了双方不同的耕作习惯和需求,操作起来也简单明了。
他立刻召集盘土司和李乡绅,将分时段供水的方案提了出来。
并让精通苗语的胥吏详细翻译给盘土司听。
起初,双方仍有疑虑,但在何明风和沈通判的耐心解释和保证下,又考虑到若真械斗起来两败俱伤的后果,终于勉强表示可以接受。
为了确保方案长久执行,避免日后再生变故,沈通判采纳何明风的建议。
当场命书吏将“分时段供水”的具体约定,包括起止时辰、闸口开启程度、双方权利义务等详细写下。
形成正式文书。
然后,他请来石匠,当场选取河边一块巨石,将约定条款镌刻其上,形成一块永久的分水碑。
在何明风的见证下,盘土司代表苗寨,李乡绅代表汉民村落,分别在文书上和石碑拓样上按下了手印。
沈通判承诺,日后将定期派衙役巡查,确保分水约定得到执行。
一场眼看就要流血的冲突,终于以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化解了。
苗汉双方虽然不可能立刻亲如一家,但至少找到了一条可以共存的规则,剑拔弩张的气氛缓和了下来。
离开辰州地界时,沈通判亲自相送,紧紧握着何明风的手。
“何老弟,此番多亏有你!”
“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指了一条长治久安的路子!老哥我受益匪浅啊!”
何明风谦逊道:“沈大人过誉了,是大人您处置得当。下官亦是受益匪浅。”
回望渐渐远去的辰州城,何明风心中感慨万千。
辰州此行,他学到了至关重要的一课。
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处理矛盾不能简单套用律法或偏袒一方。
必须深入调查,了解双方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
找到那个能兼顾各方核心利益的平衡点。
并用一种公开、透明、具有约束力的方式将其固定下来。
这不仅是治理智慧,更是维护一方平安的关键。
何明风看向西南方向,石屏州的轮廓在想象中似乎清晰了一些,也沉重了一些。
他知道,那里等待他的,将是比辰州更为复杂的民族格局和更棘手的治理难题。
但他心中,因辰州之行的收获,反而增添了几分沉静与信心。
……
离了辰州,何明风一行人继续沿水路南下。
这一日,浩浩荡荡的沅江横亘于前,江面宽阔,水势较之前所见的河流更为雄浑。
渡口处舟船往来,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
“好家伙!这南方的河,真是一条比一条阔气!”
何四郎站在车辕上,望着眼前奔流不息的大江,啧啧感叹。
“这一个月见的河,比我之前在老家十几年见的都多!怪不得书上说‘南船北马’呢!”
众人也纷纷下车马活动筋骨,准备寻渡船过江。
然而,就在渡口东侧一处相对僻静的码头边,一阵激烈的争吵和哭喊声打破了江边的喧嚣,引得众人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