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
是啊。
读书人。
那帮手无缚鸡之力,却能用笔杆子搅动天下风云的读书人。
朱元璋自己是个泥腿子出身,他这辈子,杀过的人比读过的书多得多。
可坐上龙椅之后他才明白,治理天下,光靠刀把子是不行的,终究要靠这帮读书人。
他可以杀掉几百个、几千个不听话的官员,但他不可能杀掉全天下的读书人。
科举,是他们唯一的,也是最神圣的独木桥。
现在,凭空在他们旁边,给匠户、医户这些“下九流”,也修一条镶着金边的大马路,让他们也能当官,也能光宗耀祖。
这不叫修路。
这叫刨他们祖坟啊!
到时候,别说奏折能把房顶掀了。
那些个自诩为圣人门徒的家伙,怕是能穿着孝服,从孔庙一路哭到奉天殿,用脑袋把殿门撞开,质问他这个皇帝,是不是要毁弃圣人大道,与天下士林为敌!
这个后果,太严重了。
严重到他这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婆娘)的皇帝,都觉得稍微有些头疼。
他倒是不担心实施不下去,到时候刀子一拔,没多少人敢明面上反对,就是担心这帮人暗地里使坏。
李去疾心里也是一阵叹息。
(唉,终究还是被时代限制了啊。)
(这事儿,确实难办。在封建王朝的科举中,硬生生要插一个“格物致知”进去,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斗争了,不死人就算成功。)
他问出问题后,也正想着怎么解决。
可就在这时。
马皇后响起了一声若有若无的轻笑。
只见她,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仿佛李去疾刚才提出的那个难题,在她看来,不过是今天晚饭是吃米饭还是喝粥的小问题。
她看着自己那陷入巨大难题,眉头拧成一个疙瘩的丈夫,眼神里满是温柔和一丝丝的莞尔。
“当家的。”
她柔声开口。
“先生。”
她又转向李去疾,微微欠身,带着一贯的谦逊和礼貌。
“这事儿,其实……简单。”
简单?
朱元璋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得像铜铃,直勾勾地看着自家婆娘。
李去疾也愣住了,一时没反应过来。
(大婶?简单?这还简单?!)
(您知道您在说什么吗?这可是要触动整个封建王朝统治根基的大事啊!这跟在宗人府门口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差不了多少了!)
只见马皇后,端起桌上的茶水,轻轻抿了一口,这才不紧不慢地说道:
“先生,他们之所以会反对,无非是‘科举’二字,触动了他们的根本。”
她顿了顿,抬起眼,那双温婉的眸子里,闪过一丝狡黠。
“那咱们……”
“不叫‘科举’,不就行了?”
就……这么简单?
这算什么?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朱元璋张了张嘴,他想说:
“妹子,你这不是开玩笑嘛!这换个名字,里子不还是一样吗?那帮读书人是傻子吗?看不出来?”
李去疾则是若有所思,脑子里有了很多头绪。
马皇后,依旧平静如水。
她看着丈夫那张写满了“你仿佛在逗我”的脸,嘴角的笑意更浓了。
马皇后没有急着解释。
她先是走到朱元璋身边,伸出那双满是薄茧却无比温柔的手,轻轻地,帮他把那拧成死结的眉头,一点一点地抚平。
“当家的,你先别急。”
她的声音,永远是那么不疾不徐,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安抚好了自家男人,她才重新看向李去疾,目光中带着请教的谦和,说道:
“先生,这是我的愚见,这事儿要想办成,不只‘换皮’,还要‘换骨’。”
“第一,就是换个名头。”
马皇后伸出一根手指,条理清晰地说道:“咱们不叫‘医科举’,更不叫什么‘工科举’、‘算科举’。就叫‘朝廷拔擢’,或者,叫‘百工大考’。”
“拔擢”、“大考”。
这两个词一出来,朱元璋的眼睛就亮了一丝。
李去疾也品出点味道来了。
“科举,乃是国家大典,是为国选才,是选拔治理天下的‘士大夫’。而这‘百工大考’呢?”马皇后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咱们就明明白白地告诉天下人,这是为朝廷选拔专项技艺人才,是选‘匠’,不是选‘官’。”
“一个是阳关道,一个是独木桥,井水不犯河水。”
“如此一来,这就不是在挑战科举的正统地位,而是在旁边新开了一个行当。那些读书人,就算心里不舒服,可这名不正言不顺的,他们拿什么来反对?总不能说,朝廷连选拔几个手艺高超的工匠、大夫的权力都没有吧?”
(原来如此……偷换概念!)
(这就像是后世某些公司,为了避税,把公司注册在开曼群岛,谁都知道这是在避税,可谁都挑不出毛病!)
李去疾不由在心里赞叹。
高啊!
科举选的是“士”,是统治阶级。
大考选的是“工”,是技术人员。
从法理上,直接把两条路给分开了!你读书人走你的阳关道,前途是星辰大海,封侯拜相。
我这帮搞技术的,走我的独木桥,前途就是个高级技术员。
面子上,读书人完胜!
他们还能说什么?难道要为了几个“匠人”的选拔,就去跟皇帝拼命?那也太掉价了!
“第二,错开时间。”
马皇后又伸出第二根手指。
“科举三年一次,何等盛事,天下瞩目。咱们这‘百工大考’,犯不着去抢这个风头。”
“咱们可以每年都办,或者干脆,就在科举考完的第二年办。动静搞得小一点,务实一点,不搞什么夸官游街,不搞什么琼林宴。就安安静静地考,安安静静地选,安安静静地用人。”
朱元璋听到这里,已经不是眼睛亮了,他整个人都快发光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满朝文武为了科举名额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自己这边,已经悄无声息地,将全天下最顶尖的工匠、医生、算学天才,都招进了自己的小金库里!
这感觉……太爽了!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区别授官。”
马皇后伸出了第三根手指,这也是她整个计划里,最为精髓的一环。
“考中了‘百工大考’的人,初期,咱们不授他们‘吏部在册’的文官官职。”
“而是给他们专门的头衔。比如,医术最好的,就叫‘太医院博士’;擅长器械的,叫‘工部匠师’;精通格物之学的,就叫‘格物院学士’。”
“品级,可以不高,给个七品、八品,甚至不入品都行。”
朱元璋听到这,眉头刚要皱起。
马皇后却话锋一转,笑道:“但是……”
“实际的权力,也一定要给足!比如这位‘太医院博士’,他虽然只是个八品官,但他可以直接调动太医院所有的资源,可以向陛下上书言事,甚至在某些医疗问题上,连太医院院使都得听他的!”
“这就叫‘位卑而权重’!”
李去疾看向马皇后,不由在心里惊叹:
(马大婶!你管这叫“换个名字”?!)
(这是一整套完整的,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执行,包含了法理、人事、财政、权力架构的政治体制改革阳谋啊!)
(釜底抽薪,暗度陈仓,温水煮青蛙……您这不去当个丞相,真是屈才了!不,您这水平,当丞相都屈才,您这是奔着司马懿去的啊!)
马皇后做出了最后的总结。
她看着已经听傻了的丈夫,柔声说道:
“如此一来,读书人觉得,自己的科举独木桥没有被挤,那些‘匠人’拿到的也不是正经官职,不过是个有地位的技术头子,面子上过得去,自然不会拼死反对。”
“而皇上呢,却得到了真正能为大明办实事的人才。”
“等到三五年后,先生教的那些新医术、新农学、新火器,一样一样地显现出天大的好处时,百姓称颂,将士拥戴。”
“到那个时候,你再慢慢提高这些‘学士’、‘博士’的品级和地位,把他们正式纳入朝廷官制。”
“到那时,就是大势所趋,就是民心所向。”
“谁,还敢拦?”
“谁,还拦得住?”
……
朱元璋呆呆地看着自己的婆娘。
他看着这个平日里为他缝补衣裳,叮嘱他按时吃饭,在他杀人杀红了眼时柔声劝慰的女人。
他一直以为,她最大的优点,是善良,是贤惠。
直到今天,他才发现。
自己这个没读过几天书的婆娘,脑子里装的哪里是家长里短,分明是整个天下的经纬,是足以让大明江山延续千秋万代的阳谋大略!
感动、震撼、骄傲,还有那浓得化不开的爱恋,一瞬间涌上心头。
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上前一步,紧紧地,紧紧地握住了妻子的手。
而另一边,李去疾看着眼前这位气质温婉,却仿佛能颠覆一个时代的马大婶,发自内心地,对着她,郑重地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
“马大婶。”
他心悦诚服地说道,
“厉害!”
朱元璋听着李去疾这句由衷的赞叹,比听到一万句“陛下圣明”还要来劲。
他紧紧握着马皇后的手,那张饱经风霜的老脸上,得意和骄傲几乎要溢出来,咧着嘴,笑得像个抢到了糖吃的孩子。
而马皇后转过身,重新面向李去疾,微微欠身,姿态放得极低。
“先生。”
她的声音依旧轻柔,
“我……也有一个问题,想向先生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