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全体国民都渡过了约旦河后,耶和华对约书亚说:
“你要从众百姓中选出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个。吩咐他们说:‘你们要从约旦河中央,也就是祭司们所站的地方,取十二块石头带过去,放在你们今晚住宿的地方。’”
于是,约书亚召集了他在以色列人中预先选定的那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个。
他对他们说:“你们要走到你们上帝耶和华的约柜前面,进入约旦河中央。你们每人要扛一块石头在自己的肩上,石头数目要对应以色列支派的数目。
这些石头要在你们中间作为一个记号。将来你们的子孙问你们:‘这些石头是什么意思?’你们就要告诉他们:‘约旦河的水流,在耶和华的约柜面前被截断了。当约柜过约旦河的时候,约旦河的水就被截断了。这些石头要成为以色列人永远的记念。’”
以色列人就照着约书亚所吩咐的去做了。他们按照耶和华对约书亚说的,根据以色列支派的数目,从约旦河中央取了十二块石头,带过河去,放在他们宿营的地方。
约书亚把另十二块石头立在约旦河中央,就在抬约柜的祭司们所站的地方。那些石头至今还在那里。
抬约柜的祭司一直站在约旦河中央,直到耶和华吩咐约书亚指示百姓所做的一切事都完成,就像摩西曾经指示约书亚的那样。百姓都迅速地渡了过去。
等到全体百姓都渡完了河,耶和华的约柜和祭司们也在百姓的注视下,来到了河对岸。
流便支派、迦得支派,以及玛拿西半支派的人,都按着摩西所吩咐他们的,拿着兵器,走在以色列人的前头过河。
那数以万计全副武装的精兵,为要争战,就在耶和华面前渡河,来到了耶利哥平原。
那一天,耶和华在全以色列人面前使约书亚得尊荣,百姓一生一世都敬重他,就像从前敬重摩西一样。
接着,耶和华对约书亚说:
“命令抬约柜的祭司从约旦河上来。”
于是约书亚吩咐祭司们:“你们从约旦河里上来。”
祭司们就抬着耶和华的约柜从河中间上来。当他们刚刚踏上干地,约旦河的河水立刻回流到原来的河道,和先前一样,再次漫过两岸。
那时是一月初十,百姓从约旦河里上来,就在耶利哥东边的吉甲安营。
约书亚把那些从约旦河中取来的十二块石头,立在吉甲。
他对以色列人说:“将来,当你们的子孙问他们的父亲:‘这些石头是什么意思?’你们就要告诉子孙:‘以色列是走干地渡过约旦河的!’
因为你们的上帝耶和华使约旦河在你们面前干涸,直到你们全都渡了过去。你们的上帝耶和华对约旦河所做的,就像他从前为我们所行的,使红海在我们面前干涸,直到我们全部渡过去一样。
他这样行,是要让世上万民都知道耶和华的手大有能力,也要使你们永远敬畏你们的上帝耶和华。”
本章总结启示:
1. 纪念神的作为: 设立石堆作为实物标记,是为了让后代记住上帝的大能和信实。在以色列信仰里,建立具体可见的记念非常重要,能帮助后代与上帝过去的拯救行动连接。
2. 信仰的传承: 经文强调了父母向孩子解释信仰记号的责任(“当你们的子孙问你们”)。这提醒我们,亲身经历神的恩典的人,有责任主动地、清晰地向下—代讲述神的故事,让信仰得以延续。
3. 领袖的坚固: 神明确地确立了约书亚的权威(“在百姓眼前尊荣他”),使百姓像顺服摩西一样顺服他。神迹不仅是为了拯救,也是为了确认神所选立的领袖。
4. 神的主权与能力: 河水的截断与恢复完全在神的掌控之中(祭司脚踏入水水分开,脚离水水复流),清晰地证明了祂是创造主和自然界的主宰。“耶和华的手大有能力”这一宣告,是整个事件的核心信息。
5. 普世性的目的: 神行这些奇事不仅是为了以色列,也是为了向“世上万民”显明祂的权能和至高地位。
6. 敬畏的回应: 经历神大能的目的,最终是要引导人“敬畏耶和华你的神”,这敬畏不是恐惧,而是包含敬重、信靠、顺服和持续忠于神的关系。
7. 历史的呼应: 将过约旦河与过红海的神迹相提并论,表明上帝是信实不变的,祂过去如何拯救,现今和将来也必继续眷顾祂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