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接着说:
“人有挖掘银矿的地方,也有炼金之所。
人从地里挖铁,从矿石中炼铜。
人点亮黑暗,在极深的矿坑中探寻,在最幽暗处寻找。
他们在远离人烟之处开凿坑道,去无人敢往之地。
他们在绳索上摇摆,深入人迹罕至之处。
地面生长五谷,地下却如被火翻动一般。
“人从岩石中取得蓝宝石,从尘土里发现金块。
没有飞鸟认识那条隐藏的路,没有鹰眼曾见过它。
猛兽未曾行过那路,狮子也不在那里出没。
“人的手攻击坚硬的岩石,倾覆山根。
他在岩石中开凿隧道,亲眼看见各样的宝物。
他探索江河的源头,将隐藏之物显露于光中。
“然而,智慧何处可寻?聪明住在哪里?
世人不知它的价值,地上也无处可寻。
深渊说:‘不在我里面’;海洋说:‘不与我同在’。
智慧不能用精金换取,也不能用天平称白银来买;
不能用俄斐的金、贵重的红玛瑙或蓝宝石换取。
黄金与水晶不足与比较,用金饰也难交换。
珊瑚与水晶不值一提,智慧的价值胜过珍珠。
古实的红璧玺不能相比,纯金也不能兑换。
“这样,智慧从何而来?聪明之处在哪里?
它向一切有生命的眼目隐藏,空中的飞鸟也看不见。
毁灭和死亡都说:‘我们只是风闻其名。’
“惟有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惟有他知道智慧的所在。
因为他鉴察直到地极,遍观天下万物。
他为风定轻重,为水划定尺度;
他为雨露定定律,为雷电开辟道路。
那时他看见智慧,并且衡量它;他坚定智慧,也考验智慧。
他对人说:‘敬畏主就是智慧,远离恶便是聪明。’”
核心启示
一、人类能力与智慧追寻的对比
本章通过人类开采矿产的卓越能力与寻找智慧的困难形成鲜明对比。约伯描绘了人类如何不畏艰险,深入地下开采金银铜铁等珍宝,展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与技艺。然而,当问题转向“智慧何处可寻”时,人类的探索能力却显得苍白无力。这种对比揭示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寻的根本差异——人类能够掌控物质世界,却无法靠自身力量获得真正的智慧。
二、智慧的超越性与神圣源头
约伯明确指出,智慧无法用任何物质财富衡量或换取,它超越了所有珍贵物品(金、银、宝石等)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智慧不是人类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成就,而是源自上帝的礼物。只有上帝完全知晓智慧的道路,而他已将智慧的精华归结为“敬畏主,远离恶”。这纠正了一种普遍误解——将智慧等同于知识积累或智力超群,而实际上智慧的本质是对神圣秩序的尊重和道德生活的实践。
现实指导意义
1. 平衡技术发展与智慧追求
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技术能力已远超约伯时代的想象,我们能够挖掘更深的矿藏、探索更远的空间。但本章提醒我们,技术发展必须与智慧追求同步。否则,强大的技术能力缺乏智慧引导,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真正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征服上,更体现在社会成员是否更加明智、富有洞察力。
2. 认识人类知识的局限性
尽管人类知识不断扩展,但本章指出智慧有其固有的超越维度,无法被完全纳入人类的知识体系。这提醒我们要保持 intellectual humility(智力上的谦逊),承认人类认知的边界。在面对复杂问题(如生命意义、道德抉择)时,不应期望单靠科学或理性就能提供全部答案。
3. 智慧获得的正确途径
本章否定了通过财富、权力或智力竞赛获取智慧的途径,指出智慧的核心是“敬畏上帝,远离恶事”。在现代语境下,这可以理解为:
- 保持对超越性价值的尊重:承认存在高于人类意志的原则和秩序。
- 坚持道德生活:将伦理考量置于决策过程的核心。这种智慧观对当今社会尤其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在物质主义泛滥时代的精神锚点。
4. 在专业分工中寻求整合的智慧
当代知识体系高度专业化,如同庄子所言“道术将为天下裂”。本章暗示真正的智慧需要超越专业界限,寻求对生命和世界的整体性理解。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在各自领域深耕,还要培养跨学科思维和整合的视角,避免陷入碎片化的知识陷阱。
5. 实践中的智慧体现
智慧并非抽象概念,而体现在具体生活中。正如约伯最终将智慧归结为“敬畏”与“远离恶”的实践,我们也应当将智慧理解为指导行动的原则。这包括:
- 决策时的远见:考虑长期后果而非短期利益。
- 待人接物的洞察:理解人性复杂性并作出恰当回应。
- 逆境中的从容:基于对生命深层次理解而保持平静。
结语:《约伯记》28章对现代社会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在人类能力不断扩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承认智慧的超越源头,并通过敬畏生命、坚持道德来活出真正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丰富个人生命,也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