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京城金銮殿内随着楚风烈那句 “谁的功劳大些”,气氛透露着几分压抑和诡异。
底下文武百官一时间再次陷入沉默。
而此时那些保持中立的官员们和大部分武将们有些幸灾乐祸的看着王允几人。
任谁都知道,要说功绩肯定是楚逸辰的功绩要大得多,大家也都知道王允几人支持楚怀瑜和楚怀谨,刚才几人还扬言要治罪于楚逸辰。
可是随着诸葛青和李忠等人将话已经挑明了,若是王允几人还敢说楚怀瑜和楚怀谨的功绩大,那就坐实了几人的私心。
若要说楚逸辰的功绩大,那就是他们几人自己打了自己的脸,而且还要面临惩罚。
毕竟王允等人作为朝廷的重臣,若是连这么明显的形势都看不清的话,那就说明他们才不配位了。
这些中立的官员们想到这里后,一个个都是偷偷的盯着王允几人,都想看看这几个人今天如何应付过去。
也有人盼着楚风烈龙颜大怒,恨不得楚风烈将这几个人狠狠的处罚一下。
而李忠等武官们则更是幸灾乐祸,一个个昂首挺胸的看着王允等人。
孙启见到王允几人都不说话,于是笑眯眯的说道:“王尚书、魏尚书、李尚书、楚尚书,陛下问你们话呢!
你们怎么不说了,刚才不是挺能说的吗?”
“是啊,陛下问你们话呢!你们不回答是什么意思,你们这是藐视陛下。”
王允等人听到孙启等人的话后,额头上的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淌,一个个脑海里飞速盘算着应对之词。
楚风烈这一问,看似平常,实则是将他架在火上烤。
说楚怀瑜功劳大?可楚逸辰灭北蛮三十万精锐,保的是北疆、辽州数百万百姓,这份功绩沉甸甸的,绝非赈灾可比。
说楚逸辰功劳大? 那他之前的弹劾便成了无稽之谈,不仅会得罪楚怀瑜,王家苦心经营的朝堂势力也会动摇。
魏鑫英偷偷用眼角余光瞥向王允,见他脸色惨白,心中也是慌乱不已,可是他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能不断的用哀求的眼神看着王允。
王允用眼神扫了一下几人,见到魏鑫英递过来的眼神,他只能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上前一步。
躬身道:“陛下,臣以为…… 三位殿下功绩都是利国利民,皆是功绩卓越,太孙与靖安王殿下安抚灾民,是为‘仁’。
是将陛下和朝廷的仁德宣扬天下,可为陛下和朝廷收拢民心,这份功绩可谓是为陛下的江山社稷夯定根基,此功绩,功在千秋。
而武安王殿下退敌保疆,是为‘勇’。仁勇皆是大楚所需,也是为我朝的安定夯定根基,臣一时间实难分出高下。还请陛下圣断!”
王允的话音刚落,朝堂上立即再次嘈杂了起来,一个个议论纷纷。而武将们更是怒目而视。
不少人更是直接开口道:“你这是狡辩,陛下问你的是谁的功绩大?” “就是,你这是藐视陛下!” “陛下,他这是糊弄您呢,他这是欺君!”
王允被孙启等人说的郁闷至极,但一时间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楚风烈看着底下的众人,半天没有开口,他看着这些世家的官员们一脸紧张的表情,心中暗自欣喜,只是他也知道现在还不是和世家彻底翻脸的时候。
于是抬手虚按几下道:“好了,我相信几位爱卿的初心都是为了朝廷着想,不会干那种因私废公的勾当,王爱卿对朕还是忠心耿耿的,不会欺君的。”
王允等人见到楚风烈没有追究他们,随即松了一口气,齐声道:“谢陛下信任,陛下圣明。”
只是还不等几人高兴,只听楚风烈话音一转道:“不过几位爱卿,他们三个若是分不出功绩大小的话,朕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赏赐他们了。
太孙与靖安王在江南日夜操劳,武安王在北疆浴血奋战,难道要朕给一样的赏赐不成,这似乎有些难办啊?几位爱卿你们说呢?”
王允等人听后脸色再次一变,他们有些猜不透楚风烈到底是什么意思,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随后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将眼神看向魏鑫英,对着魏鑫英点了点头。
魏鑫英见状,只能无奈轻叹了口气,他知道今天不说点什么,不对楚逸辰的功绩进行肯定的话,不光是楚风烈,就是那些武将们也不会善罢甘休。
随即上前躬身道:“陛下,臣以为,赏赐当按功绩性质而定!太孙与靖安王殿下赈灾有功,使百姓们对陛下和朝廷感恩戴德,值得封赏。
而武安王殿下功在社稷,使我大楚可在十年内不再受北蛮国骚扰,可谓是功在千秋,当重赏。”
楚文渊与李宏远也连忙附和:“陛下,臣等附议!”
楚风烈听后,不置可否,转而看向诸葛青:“丞相以为呢?”
诸葛青缓步出列,先是对着楚风烈躬身行礼,随后抬起头,目光扫过殿内众人。
声音肃穆而有力:“陛下,臣以为,功绩有大小,民心有轻重。
所谓‘仁’,并非仅指安抚灾民,更指守护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太孙与靖安王赈灾,救二十万百姓于饥寒,此乃‘小仁’—— 虽可贵,却只及一隅;
武安王灭北蛮精锐,保北疆、辽州数百万百姓不被屠戮、不被掳为奴隶,此乃‘大仁’—— 虽以战止战,却护得万里江山安宁。”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陛下,江山社稷,根基在民。百姓若连性命都无法保全,何谈‘仁政’?
北蛮骑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寸草不生,往年北疆百姓被掳走者数以万计,孩童被摔死,女子被蹂躏,此等苦难,非赈灾所能弥补。
武安王此举,看似杀伐,实则是用最小的牺牲,换得最大的安宁 —— 这才是真正的‘仁’,是关乎江山社稷存续的‘大仁’。”
“再者,民心向背,关乎国运。江南百姓因赈灾感念陛下仁德,北疆百姓更会因武安王退敌而感念陛下庇护。
前者是‘民心之暖’,后者是‘民心之安’。若国家不安,纵有再多‘暖’,也抵不住战乱的摧残。
臣以为,三位殿下都必须重赏,方能彰显陛下以社稷为重、以百姓安危疾苦为重的仁德之心!”
“丞相所言极是!” 武将们齐声高呼。
王允几人脸色惨白如纸,头垂得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