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取出一方古旧的端砚,注水研墨。墨香与沉香交织,在空气中勾勒出往事)
掌柜的,这便与您分说第五章:因果轮回。
---
第五章 因果轮回
参王谷那一夜过后,小莲昏迷了整整七日。赵三爷守在她床前,亲眼见证着奇迹的发生——少女灰白的发丝渐转乌黑,心口那朵参花印记在月圆之夜会泛起柔和的白光。最奇的是,她虽在昏睡中,却能准确说出前来探视者的隐疾,甚至梦呓出对症的药方。
“三爷,”孙老五这日急匆匆闯进来,“您快去祠堂看看!”
但见祠堂供桌上,那部尘封百年的《参经》正自动翻页,墨字如蝌蚪般游动重组。当书页停顿时,显现的竟是治疗咯血的秘方——与参帮众人所患病症完全吻合。
这时内室传来小莲虚弱的声音:“三爷,取经书第三页的方子,配以崖边血参花三钱......”
赵三爷依言配药,患者饮下汤药后,咳出的黑血中竟有细小的冰晶,落地即化作参苗。不出三日,所有患者的血参诅咒尽除。
小莲醒来后,仿佛变了个人。她不再是从前那个怯生生的小女孩,眼神中常流露出看透世事的悲悯。她开始着手做三件事:
第一件是重修《参经》。她用素心传授的“参纹绣”技法,将数百个药方绣在绢帛上。金线绣成的参形图案在光下会浮现对应的草药形态,丝线的疏密暗藏剂量,针脚的走向暗示煎煮之法。
第二件是培育参园。她在参王谷辟出七亩药田,按北斗七星方位栽种血参后代。这些新参虽通体血红,却不再妖异,反而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药香。更妙的是,它们月圆时不再泣血,而是凝结出晶莹的露珠——这“参华露”医治血症有奇效。
第三件是传授医道。她挑选参帮中心地纯良的年轻人,在月夜下讲授医理。她教学的方式很特别——让学生将耳朵贴在不同年份的参株上,聆听地脉的律动。据说天赋异禀者,真能听见参株诉说药性。
这年端午,小莲在参园中发现株异参。它半红半白,红的那侧温热如血,白的那侧清凉似雪。当她触碰参株时,前世记忆如潮水涌来:
她看见万历年的素心在崖边泣血成参;
看见转世后的自己在战乱中救死扶伤;
看见未来的长白山下医馆林立,血参的后代成为济世良药......
“原来如此。”小莲抚摸着异参轻声道,“诅咒与慈悲,本就一体两面。”
她取下这株参最长的根须,栽种在当年素心殉情处。说来也怪,这根须入土即生,不过一季便蔓延成片。新生的参株红白相间,药性温和,寻常百姓都可用得起。
寒来暑往,小莲在长白山下建起“济世参堂”。她定下三条规矩:
一、贫者取药分文不取;
二、采参必留参种;
三、每月十五开坛讲医。
最令人称奇的是,她医治血症时,总会先取患者一滴血滴在宣纸上。若血凝成参形,她便知是血参诅咒未消,要辅以特殊疗法;若不成形,便是寻常病症,按常法治之。
这年寒冬,九十高龄的赵三爷病危。小莲守在榻前,用银针取自己心口参花处的三滴血入药。老人饮下后竟面色红润,含笑而逝。临终前他紧握小莲的手:“好孩子,这因果......圆满了。”
小莲为赵三爷守孝三年后,在一个雪夜无疾而终。参帮弟子依遗愿将她葬在参王谷,与素心衣冠冢为伴。
下葬那日,万里雪原上突然生出无数红白参花,从山脚一直绽放到天池。空中飘来素心和小莲的合吟:
“前世劫,今生缘,
血参泣露化甘泉。
莫道轮回皆苦旅,
且看仁心薪火传。”
如今长白山下,“济世参堂”已传至第七代。堂中仍供着那株红白异参的标本,每月十五仍有老医师在此义诊。而山民们都说,每逢雪夜,还能看见个白衣女子在参王谷采药,她的药筐里,永远装着希望。
(老人将笔墨收起,油灯恰在此时爆出并蒂灯花)
掌柜的,这轮回圆满的因果,可还合您心意?这世间的恩怨,终究敌不过一颗慈悲心。参精的故事讲完了,觉得好听的话去给我点个五星好评,是我发觉更精彩故事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