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军工产业园”的飞机制造车间里,机械臂的嗡鸣声彻夜未歇。尤启明盯着眼前的运输机机身,眉头却没有舒展——尽管解决了雷达尺寸和供电问题,但运输机的货舱空间狭窄,雷达指挥中枢的设备只能强塞进一半,后续维护还得拆机身蒙皮,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老板,这样硬塞不是办法,就算这次验收过了,列装后也麻烦。”张晓明擦着额角的汗,手里拿着机身结构图,“货舱的承重梁还得加固,不然雷达开机时振动会让梁体变形。”
尤启明没说话,指尖在口袋里敲着节奏——他突然想起系统在“卡拉”位面购买的可调节生产线,以及那五架随生产线附赠的先进民航客机,眼前一亮。“你们跟我来。”他转身往外走,张晓明和蓝海连忙跟上。
穿过歼击机装配区,眼前的车间豁然开朗——银白色的客机和轰炸机可调节生产线占据了半个厂房,机械臂上夹具,还带着未冷却的金属温度,旁边停放着五架崭新的民航客机,机身线条流畅,尾翼印着“启明集团”的标志。“这是在“卡拉”位面购买生产线时附赠的五架客机,机身强度比运输机高30%,货仓空间也大,用它改装预警机比运输机合适的多。我本来还想着以后留作它用,现在只好贡献出来了。”
蓝海绕着客机转了一圈,眼睛发亮:“这机身的铝合金框架厚度够,能直接改装咱们的雷达天线阵列,不用再加固承重梁!”
张晓明则打开了机舱门,眼睛一亮:“老板, 这架客机比运输机的空间宽敞多了,里边的客舱能改成指挥中枢,最多能装八个操作台,基本不用做过多的改造。”
“当然了,这五架是宽体客机,还有这个,”尤启明指着车间角落的几架客机,即使蒙皮有些磨损,机翼上的旧标志还没完全擦掉——这是从湾湾机场“零元购”来的二手飞机。“这几架客机也可以改装成预警机或加油机,但必须先把这些飞机上的各种通信和导航装备拆下来,换上咱们集团生产的更先进的通讯和导航设备,这也叫做废物利用。”
方案确定下来,团队立刻行动起来。张晓明带着机器人调试可调节生产线,将参数从“客机装配”调整为“预警机改装”,机械臂精准地在新客机机身上打孔、焊接固定支架;蓝海率领着技术骨干拆解“零元购”飞机的通讯设,用超声波清洗仪去除内部灰尘,再更换老化的线路板;尤启明则盯着雷达罩的制作——考虑到新客机的机身弧度,他让机器人把玻璃钢材质换成“采矿船”最新生产的耐高温复合材料,透波率从98%提升到99.5%,还能抵御高空强气流的冲击。
三天后,第一架改装客机被推到测试区。雷达天线阵列完整嵌入机身背部,指挥中枢的操作台整齐排列,屏幕上闪烁的调试界面。“地面通电测试开始!”张晓明按下启动键,雷达扫描线飞速转动,指挥系统与军方通讯网瞬间连通,屏幕上甚至捕捉到了300公里外训练的歼击机集群。
“太好了!”李参谋激动地拍着桌子,“这比之前的运输机改装版强太多了,咱们的指挥员能同时跟踪十个目标!”
可就在这时,蓝海突然喊道:“老板,雷达和通讯系统有频率冲突!”屏幕上的通讯信号突然中断,雷达的干扰值瞬间飙升到40db,“是客机的通讯设备!蓝海,快速排查这些设备的原始频率是否清零,一是和雷达的接收频段重叠了!”尤启明立刻走到控制台前,调出频率调整界面:“晓明,把雷达的接收频段微调0.02Ghz。蓝海,你用频谱仪给通讯设备重新校准频率,同步到新频段上。”两人配合默契,十分钟后,通讯信号恢复干扰值降到12db,比设计标准还低三db。
解决了冲突,接下来就是验收前的最后冲刺。尤启明从五架客机里选了两架作为主力测试机,一架湾湾“零元购”的翻新机作为备用,每天进行八小时不间断测试——低空50米探测、多目标跟踪、强电磁干扰模拟,每一项数据都记录在案。期间,尤启明还设计了“电路负载冗余计算表”,使供电系统得到了优化,让预警机在空中持续开机时间从四小时延长到六小时,远超军方要求的三小时。
1960年12月初,军方验收专家组抵达“宝安军工产业园”。验收分三步:,地面静态检查、空中基础测试、实战场景模拟。
地面检查时,专家组围着预警机仔细查看,手指敲着雷达罩:“这材质是什么?透波率能到多少?”
尤启明递过检测报告:“是特殊复合材料,透波率是99.5%,”零下50度到零上80度都能正常工作。”
专家组拆开机身蒙皮,看到整齐排列的线路和模块化天线,忍不住点头:“布线规范,维修方便,比咱们之前看的样机强太多了。”
空中测试环节,两架预警机先后升空。第一架在50米超低空飞行,雷达成功捕获320公里外的模拟目标;第二架在八千米高空,同时跟踪六架歼击机、两架运输机,还抵御了地面电磁干扰车的强干扰,探测距离始终稳定的300公里以上。
最关键的实战模拟,专家组设定了“多目标突袭”场景:6架敌机从不同方向低空逼近,其中三架还释放了干扰弹。预警机的指挥中枢屏幕上,目标轨迹清晰可见,通讯系统实时将数据传送到地面防空指挥中心。地面导弹部队根据数据成功拦截所有目标。
“验收合格!”专家组组长在报告上签下名字,举起笔对众人说,“空警-1型”预警机各项指标均超过设计要求,用你们的可调节生产线批量生产!”
车间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李参谋紧紧握住尤启明的手:“尤总,你们创造了奇迹!有了这预警机,咱们的防空网才算真正织密了!”
尤启明望向窗外的可调节生产线,五架客机还有三架没改造,旁边的“零元购”飞机也在等待翻新。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这条生产线不仅能造预警机,还能造轰炸机、客机,“宝安军工产业园”的蓝图,才刚刚展开一角。
夕阳洒在预警机的机身上,银灰色的蒙皮反射出金色的光芒,如同守护领空的坚盾,即将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