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冀州州牧府。
昔日韩馥治事的大堂,如今已悄然换了一番气象。象征着袁氏身份的器物被恭敬地摆放出来,虽未大肆铺张,但一种新的、更为凝练肃穆的氛围已然形成。袁绍端坐于主位之上,身下是韩馥曾坐过的席位,却仿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威严。堂下,文武分列左右。
左侧以颜良、文丑为首,新近明确表示归附的麴义亦位列其中,武人气息凛然;右侧则文臣济济,荀攸、许攸、郭图自是核心,而原冀州别驾关纯、军司马耿武、以及被袁绍特意请来的审配、沮授等人也赫然在列。这既是袁绍现有核心班底的一次齐聚,也是他对冀州旧臣的一次姿态明确的接纳与安抚。
袁绍目光平和地扫过堂下众人,无论是追随他出洛阳、经河内的旧部,还是新近归附的冀州俊杰,在他眼中,此刻皆是他未来宏图大业的基石。
“绍,蒙韩文节信赖,诸位贤达不弃,得掌冀州,心中常怀惕厉。”袁绍开口,声音沉稳,打破了堂内的寂静,“然,得州易,治州难;保境易,开拓难。今董卓窃据京师,公孙瓒虎视北疆,天下群雄并起,局势波谲云诡。我等既居此位,当思进取,而非偏安。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议一议,我等今后,该当何去何从?这冀州,乃至这天下,该如何去争?”
他没有沉浸在夺取冀州的喜悦中,而是直接将议题拔高到了争夺天下的战略层面,这份清醒与雄心,让在座众人,尤其是新附的审配、沮授等人,心中不由一凛,随即涌起一股参与大时代的激动。
袁绍的问题,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堂下顿时议论纷纷。片刻后,郭图率先出列,他新投不久,又主笔檄文、书信,颇受重视,此刻意气风发,朗声陈策:
“主公!图以为,当务之急,乃是以雷霆之势,巩固河北,速定四方!”他走到堂中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快速点过几个关键位置,“主公既得冀州,名望无两,兵精粮足,正当趁势而上!可一面遣一上将,北向击公孙瓒,即便不能尽灭其军,也需夺回中山、常山等郡,将防线推至易水,解除北顾之忧;另一面,主公可亲提大军,西入并州,并州地广人稀,刺史丁原已死(注:此时间点丁原已死于吕布之手),各部纷争,取之易如反掌!得并州,则可得良马,增铁骑,更无西顾之忧!届时,主公坐拥冀、并,背靠太行,虎视天下,何愁大业不成?”
郭图之策,核心在于“快”与“扩”,趁着声威正盛,迅速扩张地盘,打造一个稳固的河北基本盘。此策听起来气势磅礴,颇合颜良、文丑等武将胃口,两人眼中都露出兴奋之色。
然而,郭图话音刚落,许攸便出列反驳,他阴阳一笑:“公则之策,未免操之过急,近乎行险!”他转向袁绍,躬身道,“主公,攸以为不然。我军虽得冀州,然毕竟初来乍到,韩文节旧部是否真心归附?各郡县豪强是否暗中观望?此皆未可知也!内部未稳,便急于四处征伐,若公孙瓒据险死守,并州战事迁延,后方一旦生变,如之奈何?此乃危道!”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点圈住冀州:“攸之策,在于‘固本’与‘待时’。主公当以一到两年时间,潜心梳理冀州内政。彻底整编军队,汰弱留强,使其真正成为主公之军;清查户口田亩,安抚流民,积蓄钱粮;更重要的是,甄别、任用贤才,将冀州上下牢牢掌控。同时,可遣能言善辩之士,南连曹操、刘岱,西结张杨(时在河内)、王匡,甚至可暂缓与公孙瓒冲突,示之以弱。待内部稳固,盟友结成,再观天下之变。若董卓内部生乱,或关东诸侯与董卓大战,我军再以雷霆万钧之势出击,或西向入司隶,或北上一举平定幽州,则事半而功倍!”
许攸之策,核心在于“稳”与“等”,先消化内部,结交外援,等待最佳时机。此策较为保守,但确实指出了快速扩张的风险。
两位谋士,一急一缓,各执一词,皆有道理。堂上众人不禁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荀攸,以及尚未发言的审配、沮授等冀州本土谋臣。
荀攸感受到众人目光,缓缓出列,先对袁绍一礼,然后平静开口:“公则欲速定河北,其志可嘉,然确如子远所言,风险不小;子远欲固本待时,老成持重,然亦可能坐失良机,若他人抢先整合河北或击败董卓,则主公大势去矣。”
他顿了顿,走到地图前,手指先点在冀州,然后划出一个更大的圈:“攸以为,当取其中,兼二者之长,可分三步走,谓之‘定冀、稳边、观衅’。”
“第一步,定冀。此非子远所言简单固守,而是要在半年内,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完成对冀州军、政、财、民的彻底整合。整军并非简单汰弱,更需将颜良、文丑、麴义等部与冀州旧军打散重编,确立主公绝对权威;治政则需迅速派遣得力干员赴各郡县,推行河内新政之精神,清查豪强,安顿流民,务必使冀州上下,只知有袁公,不知有韩馥!”
“第二步,稳边。此非怯战,而是策略性应对。对北面公孙瓒,可暂取守势,但非被动挨打。可命一员大将(如颜良或文丑)镇守北疆,依托城池,深沟高垒,挫其锐气。同时,可密遣细作,散布流言,离间公孙瓒与幽州牧刘虞,使其后方不稳,无力大举南下。对西面并州,则可遣一能臣(如可派沮授或辛评),持主公书信、钱帛,前往联络拉拢上党太守张杨、黑山贼张燕等,不求其立刻归附,但求其不与我为敌,甚至可暗中资助其牵制董卓。对南面,则积极响应曹操讨董之倡,可提供部分粮草,派少量部队象征性参与,占据大义名分,却不必倾力以赴。”
“第三步,观衅。待内部整合完毕,边境暂时稳定,便可静观天下之变。届时,主动权在我。若董卓内乱,我可西进司隶,奉迎天子;若公孙瓒与刘虞矛盾激化,我可北上渔利;若关东诸侯与董卓两败俱伤,我可南下收取河洛……总之,依时依势而动,后发而先至!”
荀攸之策,环环相扣,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期规划,既有雷霆手段,又有权宜之计,将战略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中,显得极为高明。
荀攸的话音落下,堂内一片寂静,众人都在消化这“三步走”方略的精髓。即便是心高气傲的郭图,也不得不承认,此策比自己的更为周全稳妥;而许攸也微微颔首,认为荀攸的“定冀”比自己的“固本”更为积极有效。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审配忽然开口:“荀公达之策,高屋建瓴,配深表赞同。然配有一言补充,欲定冀州,必先定人心,而欲定人心,则需明赏罚,定律令。韩公在时,法度弛懈,豪强恣意。主公既来,当雷厉风行,揪出一二典型,依法严惩,无论其背景如何!如此,则纲纪立,人心畏服,政令方能畅通无阻!”他性格刚直,此言一出,自带一股肃杀之气。
沮授也接口道:“正南(审配字)所言极是。授亦补充一点,稳边之策中,对黑山贼张燕,不可仅以财帛结之。此贼势大,盘踞太行,劫掠州郡,终是心腹之患。于稳边之时,便可着手谋划,或剿或抚,需有定计,否则日后必成大患。”
这两位冀州本土大才的补充,将战略进一步细化,点出了具体操作中的关键点。
袁绍端坐其上,将众人的议论尽收耳中,心中已然明了。他融合了现代管理思维与历史洞察力,对这几套方案自有判断。
他缓缓起身,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浑而有力:“诸位之策,皆出肺腑,于绍启发良多。公则进取,子远持重,公达周全,正南刚断,公与(沮授字)深远,皆国士之论!”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按在冀州之上,最终决断:
“然,治大国如烹小鲜,争天下如弈棋局,不可不察。故,绍意已决,便以公达‘三步走’方略为基,兼采诸位之长!”
“第一步,定冀!以三月为期,务必使冀州上下,焕然一新,如臂使指!”
“第二步,稳边!北疆以守代攻,西境以抚为主,南面以义相连!”
“第三步,观衅!厉兵秣马,静待天时!”
他随即开始点将,声音斩钉截铁:
“荀攸、审配、沮授!”
“攸(配\/授)在!”三人出列。
“命你三人总揽冀州内政整顿、律法重申、吏治清查、钱粮统筹之事!务必在最短时间内,使冀州政令统一,府库充盈!”
“遵命!”
“郭图、许攸!”
“图(攸)在!”
“命你二人负责对外联络、情报收集。郭图主责与关东诸侯、朝廷使者交涉;许攸主责对并州、黑山以及公孙瓒、董卓方面的细作渗透、情报分析!”
“领命!”
“颜良、文丑、麴义!”
“末将在!”三将慨然出列。
“命你三人,即日起整编冀州所有兵马!颜良主骑兵,文丑主步兵,麴义……你部善用强弩,便专司弩兵及先登攻坚之任!汰弱留强,严明军纪,三月之后,我要看到一支真正能战的袁家军!”
“诺!”三人声如洪钟。
“关纯、耿武!”
“臣在!”
“命你二人协助文臣,稳定邺城及周边秩序,安抚旧臣,并留意韩文节府上,务必使其安稳无忧!”
“必不负主公所托!”
一道道命令发出,将宏伟的战略细化为了具体的任务,责任到人,时限明确。堂下众人,无论新旧,皆感受到了袁绍清晰的思路和强大的掌控力,心中无不折服,斗志昂扬。
“诸君!”袁绍最后环视众人,声音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信念,“冀州,将是我们龙腾九霄之始!望诸位同心协力,共赴大业!他日功成,皆与诸君,共享太平!”
“愿为主公效死!共赴大业!”堂下,文武齐声应和,声震屋瓦。
计,已定乾坤。策,已指明路。袁绍的河北霸业,从这邺城州牧府的大堂之上,正式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