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阳光灼灼其华,中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终于归零。市一中的考场外,梧桐树的蝉鸣声与家长们的叮咛声交织成这个夏天特有的交响。
检查文具,答题卡别涂错!李老师最后一次叮嘱,目光扫过自己班的学生们。陈遇注意到,老师特意在他们几个项目组成员肩上多按了一下。
考场里,电风扇吱呀转动。当数学试卷发下来时,陈遇微微一怔——最后一道大题竟然是关于温度控制系统的函数建模题。
笔尖在草稿纸上飞快演算,碳纤维项目中无数个调试温度曲线的夜晚在脑海中浮现。他仿佛又看到张伟编写的控制算法,孙宇绘制的温度变化图表,王小虎记录的实验数据......
原来如此。他轻轻自语,笔下流淌出完美的解题过程。那不是死记硬背的公式,而是从实践中淬炼出的真知。
另一边,莉莉在英语作文题前会心一笑。题目是科技如何改变生活,她毫不犹豫地写下智能渔具系统的开发故事。那些熬夜翻译英文技术文献的日子,此刻都化作笔下流畅的句子。
最有趣的是王小虎。当看到物理试卷上那道浮力计算题时,他差点笑出声——这分明就是他们测试钓箱浮力时的实验再现!
中考最后一天,当终考铃声响起时,教学楼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同学们涌出考场,把复习资料抛向天空。
解放啦!王小虎第一个冲出来,一把抱住孙宇,最后那道题,就是我们做过的实验!
孙宇推推眼镜:准确地说,是实验数据的理论化呈现。
张伟已经打开笔记本电脑:根据我的估分系统,我们平均分应该能提高30分以上。
但狂欢很快被离愁冲淡。毕业典礼上,当《毕业歌》响起时,不少女生悄悄抹起眼泪。三年同窗,即将各奔东西。
别忘了我们的约定!王小虎红着眼睛大喊,高中还要一起搞项目!
莉莉把同学录递给每个人:都要保持联系!
陈遇在每本同学录上写下同样的话:江河汇流,终将入海。
暑假第一天,306宿舍没有睡懒觉。清晨六点,四人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备战开始了。
时间紧任务重,陈遇展开计划表,我们要把监测系统升级到2.0版本。
张伟已经架好电脑:新算法可以提升18%的精度。
孙宇摊开图纸:需要重新设计光学路径。
王小虎拍胸脯:加工包在我身上!
省材料研究所特意为他们开放了实验室。刘教授看着孩子们熟练操作设备,感慨万分:当年我们要有这条件......
周工笑着递过一盒零件:别感慨了,来帮忙调试传感器!
最大的挑战来自北京。大赛组委会要求增加现场答辩环节,评委都是院士级别的专家。
怎么办?王小虎慌了,我连话都说不利索!
莉莉立即组织模拟答辩:我来当提问评委!
毛蛋自告奋勇当司机:我送你们去各高校找教授特训!
特训过程笑料百出。在某高校实验室,王小虎一紧张把碳纤维说成了碳素面,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但教授却眼前一亮:这个比喻好!碳纤维确实像面条一样要控制拉伸!
七月流火,备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就在出发前三天,监测系统突然宕机!
是光学传感器故障,孙宇检查后得出结论,需要更换。
但定制传感器要两周时间!
我有办法!张伟突然想起什么,可以用摄像头+图像识别算法替代!
通宵鏖战后,新系统居然比原版更精准!
全国赛在北京举行。站在清华大学的展厅里,看着各地精英带来的项目,孩子们才意识到什么是天外有天。
北师大的脑机接口项目......
上海中学的量子计算模拟......
王小虎咽了咽口水:咱们这个是不是太土了......
陈遇却目光坚定:记得刘教授的话吗?创新不在高低,在解决真问题。
答辩环节,院士们的提问果然犀利。
成本多少?何时能量产?
有没有考虑过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
就在陈遇紧张时,评委席突然响起熟悉的声音:请问你们在研发中获得的最宝贵的是什么?
抬头一看,竟是刘教授!他作为特邀评委坐在其中。
陈遇深吸一口气:不是奖项,不是知识,而是明白了——他看向同伴们,创新不是独行,而是携手共进。
颁奖典礼上,当听到金奖:碳纤维监测系统项目组时,孩子们愣在原地。更让他们震惊的是后续通知——项目被选送参加国际青少年科学博览会!
凯旋归来的火车上,奖杯在每个人手中传递。窗外是盛夏的田野,金色的麦浪翻滚。
其实,孙宇突然说,最大的奖励不是这个。
大家望向他。
是中考成绩昨天出来了。他露出罕见的笑容,我们平均分638分。
车厢里瞬间沸腾!这个分数意味着,他们不仅能升入理想高中,还能继续在一起搞科研!
夜深了,陈遇在日记本上写下最后一行:
这个夏天,我们交出了两份答卷:一份写在考卷上,一份写在未来里。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找到了同行的人。
月光洒在飞驰的列车上,照亮少年们熟睡的脸庞。奖杯在行李架上微微反光,仿佛在诉说一个道理:最好的创新,永远发生在通往明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