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多宝将神识沉入玉简,这篇名为《御风诀》的功法要义便在识海中流淌开来。此法诀并非何等高深莫测的神通,而是一门颇为精妙的风属性遁术,讲究以灵力模拟风之轨迹,从而达到身形迅捷、飘忽不定的效果。法诀共分三重,第一重小成,便可身轻如燕,于方寸间腾挪;第二重精通,则能御风而行,身如柳絮,遁速倍增;第三重圆满,可化作一道清风,无形无迹,随风而行。
韦多宝以他钻研符箓时的习惯,先将整篇法诀的灵力运行路线,在识海中反复推演了数十遍。将每一处经脉的转折,每一次灵力的吞吐,都视作一枚枚独立的符文,用以理解其内在的构造与逻辑。
此时他的识海之中,一道神念在无数青色的气流脉络中穿行、推演。凭借着《神念九转》第二转大成的底子,他一心四用,同时解析着功法的总纲、灵力运转路线、身法配合以及其中的几个关键点。
半日之后,他才缓缓睁开双眼,开始尝试调动体内灵力,依照法诀所述路线运转。
然而,过程极为艰难。
他的五行灵根虽因功法特殊,可以五行相生,灵力生生不息,但在催动这纯粹的风属性法诀时,却显得格格不入。灵力在经脉中运转之时,总有几分滞涩之感,不仅效率远低于预期,对经脉的负担亦是不小。
韦多宝在数次尝试无果后,便停了下来。若照这般强行修炼下去,不仅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损伤经脉。
他在心中思忖,“此法诀,专为风灵根修士所创,以单一精纯的灵力驱动,方能发挥最大效用。而他的五行灵力虽能相生,但终究驳杂,强行扭转属性,损耗过大。”
他再次将全部心神沉入丹田,丹田之内,五行符宝所化的五色祭坛静静悬浮。土台厚重,青苗生机,炉火温煦,金光内敛,水汽氤氲。
良久之后他猛然醒悟,“符箓之道,在于引导天地灵气,以特定符文为路径,最终成术。功法运行,亦是引导体内灵力,以经脉为路径,达成效果。二者……道理相通。”
“既然我的灵力属性不合,为何不能像制作一张复杂的复合符箓一般,为这门功法,构建一个新的‘符胆’?”
一念及此,他开始将《御风诀》的经脉运行图彻底拆解,分析其每一个关键点所需灵力的性质与强度。
然后,他调动起丹田内的五行灵力,不再试图将它们强行转化为风属性,而是以神识为引导,在丹田内构建起一个微缩的五行相生循环:以厚土符宝的灵力为基,催生庚金符宝的金锐之气;金生水,润泽乙木符宝的生机;木生火,点燃离火符宝的炽烈;最终,火行灵力反哺土行,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数日之后,他再次调动体内灵力,这一次,五色灵力并未直接冲击《御风诀》的经脉,而是在他新构建的“五行符胆”中先行完成了一次精巧的循环。循环产生的磅礴动力,最终化作一股精纯而凝练的青色气流,猛然冲入《御风诀》的特定经脉之中!
嗡!
没有丝毫滞涩,那股青色气流如臂使指,顺畅无比地完成了第一次周天运转。
韦多宝心中一喜,缓缓起身,在狭小的洞窟内尝试着踏出一步。身形瞬间变得飘忽不定,仿佛没有重量一般,在原地留下一道淡淡的残影。
《御风诀》第一重,成了!
另一边的李长风则将那块风灵铁托在掌心,双目微闭,一缕神识探入其中,感受着内里精纯而又狂暴的风属性灵气。他时而皱眉,时而又从储物袋中取出一枚玉简,贴在额头比对片刻。那是古修遗物中一同发现的,零散记录了一些炼器心得,其中便有处理这风灵铁的只言片语。
洞窟之内一时陷入了寂静,只有二人平稳的呼吸声,与洞外峡谷中呼啸不止的罡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又过了数天,韦多宝已将《御风诀》第一重彻底稳固,甚至推演出了数种与自身符箓结合的用法。但他想冲击第二重“御风而行”时,却被一个名为“风眼”的关隘给卡住了。
按照功法所述,“风眼”乃是高速流转的气流之中,一个绝对静止的内核。修成此诀,需在丹田之内,以自身灵力模拟出这样一个“风眼”,方能做到动静随心,御风无痕。
这听起来简单,实则与修士驱动灵力的本能相悖。灵力一动,便如江河奔流,讲究的是一往无前,如何能在奔流之中,凭空造出一个静止点?
他尝试了数次,皆是以失败告终。灵力刚开始旋转,便无法控制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旋涡,根本无法在中心留下一丝一毫的静止区域。强行压制,反而会引起灵力冲突,经脉隐隐作痛。
这就像要求一个凡人画圆,却规定不能以圆心为基准点,这根本画不圆。
他停下功法运转,并未急躁,而是陷入了沉思。
静止…内核…
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自己制作符箓时的情景。一张符箓,无论其符文如何复杂,灵力线路如何交错,其核心永远是“符胆”。符胆必须绝对稳定,如磐石一般,才能承载整张符箓的威能,统御那些奔腾的灵力。
奔腾的灵力为表,稳定的符胆为里。
动与静,本就是一体两面。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划过,他似乎抓住了什么。
他再次闭上双眼,这一次,他没有急于去构建那个旋转的气旋。而是先调动一缕精纯的木属性灵力,在丹田中央,以《神念九转》的精妙操控,将其压缩、凝固,观想成一枚青色的种子。这枚种子不大,却蕴含着勃勃生机,稳定无比。
这便是“静”之核心,是他符道感悟中的“符胆”。
而后,他才分出一股灵力,小心翼翼地围绕着这枚“种子”开始旋转。奇特的一幕发生了,有了这个稳定的核心作为参照与牵引,那股旋转的灵力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不再是毫无章法地整体转动,而是形成了一道围绕着“种子”盘旋的灵力环。
种子不动,灵力环飞速旋转。
这便是“风眼”!
韦多宝心中一喜,神念微动,那枚作为核心的“种子”瞬间消散,化为最纯粹的灵力回归丹田。而那个由灵力构成的“风眼”结构,却因为已经成型,稳定地悬浮在了丹田之中。
《御风诀》第二重,精通!
就在此时,一旁的李长风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吸引了韦多宝的注意。
察觉到韦多宝的目光,李长风睁开眼,苦笑着摇了摇头:“韦道友,我怕是要让你失望了。”
“怎么说?”韦多宝问道。
“这风灵铁虽品质极高,但其内风灵力太过狂暴。那位前辈的笔记中提到一种‘温融法’,可以将其融入法器。但此法需要将风灵铁置于法器核心阵法旁,以阵法的力量慢慢将其同化,过程至少需要数年,我们等不了。”
“那长风你的意思是?”韦多宝问道。
“只能用‘烈解法’了。”李长风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以地火或是修士自身的丹火,强行将其熔炼,再以最快的速度将其灵性精华浇筑在流云舟和破风号的龙骨之上。此法虽快,但风险极大。风灵铁熔炼之时,狂暴的灵力一旦失控,不仅材料会毁于一旦,飞舟本身也会受到重创。”
韦多宝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其中的关窍。这与他越阶制作二阶符箓时,强行以神识压制狂暴的灵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长风,你有多大把握?”
“若是我一人,三成。风灵铁内的灵力太过活跃,我专于炼器,于操控这等天地灵物,并不擅长。”李长风坦言道。
韦多宝走到他身边,伸出手,一缕青色的气流在他指尖盘旋,其中隐隐有一个微小的旋涡,旋涡中心却又平静无波。
李长风的眼睛瞬间瞪大了。
“这是…风眼?韦道友你练成了《御风诀》第二重了?”
“侥幸有所领悟。”韦多宝平静地说道,“若是在熔炼风灵铁时,由我来出手引导和压制其中外溢的风灵力,长风兄的把握能多几成?”
李长风看着韦多宝指尖那道稳定而玄奥的气旋,眼中满是震惊与狂喜。他原以为韦多宝只是天赋异禀的符箓大师,没想到在功法上的悟性也如此骇人。
他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地说道:“若有韦道友相助,我有九成把握!”
“好,那我们便在此地,将这流云舟和破风号,重新炼制一番。”韦多宝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