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文华应试展锋芒,暗流汹涌隐杀机**
清远镇,时隔多日再次踏入,气氛已然不同。
街道上明显多了许多身着儒衫、手持书卷的士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气息,那是科举考试独有的氛围。酒肆茶楼中,高谈阔论之声不绝于耳,皆是在讨论经义策论,预测今科考题。
陈观三人的回归,并未引起太大波澜。他们刻意低调,选择了一条相对僻静的路径,直奔林天正暂居的宅院。
门房显然是得了吩咐,见到陈观,并未过多盘问,立刻恭敬地引他们入内。穿过几重庭院,在书房中,再次见到了那位致仕帝师。
林天正依旧是一身朴素儒袍,但端坐那里,便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威严。他目光如电,在陈观身上扫过,微微颔首:“看来此番际遇,虽险死还生,于你却也并非全是坏事。气息沉凝了些,眉宇间也多了几分坚毅。只是伤势……似乎未竟全功?”
陈观心中凛然,帝师眼光果然毒辣。他躬身行礼,将早已斟酌好的说辞道出:“回林老,晚辈前番遭奸人伏击,侥幸得遇一山中异人相助,方能脱险并稳住伤势。只是经脉之损,非一日可愈,还需慢慢调养。” 他隐去了洞天与煞老的具体细节,只以“山中异人”概括。
林天正并未深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缘。他捻须道:“能保住性命根基已是万幸。府试在即,你可能参加?”
“晚辈必当尽力!”陈观语气坚定。
“好!”林天正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遇挫不馁,方是男儿本色。你的保结之事,老夫已打过招呼,无人再敢为难。这是你的考引,收好。” 他递过一份盖有官印的文书。
“多谢林老大恩!”陈观郑重接过。有了这份考引,他参加府试的最后障碍也被扫清。
“不必多礼。”林天正摆摆手,神色略显凝重,“近日清远镇不太平,除了你们遇到的‘影阁’,似乎还有几股不明势力潜入。府试期间,龙蛇混杂,你需加倍小心。赵家那边,近日也颇为活跃,恐生事端。”
陈观心中一沉,连林老都说明不太平,看来局势比想象中更复杂。“晚辈明白,定会小心行事。”
离开林府,陈观先安顿好苏瑾儿和林婉儿。苏瑾儿决定暗中联系天机阁在此地的隐秘据点,尝试获取更多关于影阁和当前局势的情报。林婉儿则负责照料起居,并留意市井之间的流言蜚语。
陈观自己,则摒除杂念,将全部心神投入到最后的备考中。他虽拥有前世记忆和系统辅助,但科举之道,尤其是经义部分,根基尤为重要。他取出苏瑾儿之前所赠的策论精选,结合地师传承中对山川地势、人文兴衰的独特理解,以及诸葛亮同步率提升后带来的更清晰的分析能力,开始构思属于自己的策论观点。
* * *
两日后,大周朝江宁府府试,正式开场!
考场设在府学宫,气氛庄严肃穆。无数士子提着考篮,经过严格搜检,怀着憧憬与忐忑,步入那决定命运的一个个号舍。
陈观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间略显狭小但还算干净的号舍。他深吸一口气,平复心绪,将笔墨纸砚一一摆放整齐。
“铛——!”
钟声长鸣,试卷下发。
府试分两场,首场考经义帖经,次场考策论。
经义试卷发下,陈观凝神阅题。题目大多在他预料之中,得益于原身扎实的根基和他自己的刻苦钻研,答题过程颇为顺畅。笔走龙蛇,文思泉涌,一篇篇经义阐释、帖经默写,皆中规中矩,却又在细微处透着不同于寻常书生的深刻理解。他甚至能感觉到,识海中的地师印微微散发清凉之意,让他心神始终保持清明,记忆格外清晰。
首场考试,波澜不惊,顺利度过。
间隔一日,便是更为重要的策论场。
策论题目发下,只有一行字:
**【问:江河泛滥,民生多艰,根治之策何在?】**
此题关乎国计民生,是历朝历代都面临的难题,极为考验士子的见识、格局与实干之策。
号舍之内,众多士子或蹙眉苦思,或奋笔疾书,或摇头叹息。
陈观看着考题,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信息。前世关于水利工程的知识碎片,地师传承中关于水脉梳理、地势利用的法门,诸葛亮同步率带来的关于政策推行、民力调配的推演,以及这一路行来所见所闻的民生多艰……
他没有急于动笔,而是闭上双眼,心神沉入地师传承与谋士空间。
在他的“视野”中,仿佛浮现出大周朝的疆域图,一条条江河如同血脉奔腾,其间淤塞之处、险要之地,历历在目。同时,诸葛亮的虚影在一旁快速推演着各种治水方略的利弊与可行性。
良久,陈观睁开双眼,眸中精光一闪。他已然成竹在胸!
提笔,蘸墨,落笔。
根治江河策**
(破题)
盖江河之患,亘古有之。其泛滥非独天时之咎,实乃人事未修之故也。
(承题)
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水亦然。善治者非阻其流,乃导其势;非遏其力,乃用其利。
(起讲)
尝观禹王导九河,李冰凿离堆,皆循地理之机,应阴阳之变。今圣天子垂询治本之策,臣谨以三要陈之:曰察形胜,曰固根本,曰通权变。
(入手)
请先言察形胜。江河犹血脉,地势若骨胳,未谙经络而妄施针石,庸医也。
(起股)
上游峻急,当筑堰以缓其势,犹壮士勒马于悬崖;
下游平缓,宜浚渠以畅其流,似织女理丝于绣架。
(中股)
昔都江鱼嘴分二江,飞沙堰泄洪涛,此非逆水性也,实顺地形也。今宜遣地师勘水脉,测淤积,制沙盘以推演,立水则以度衡。遇山陵盘亘处,可仿灵渠凿陡门;当平原弥漫时,须学潘季驯筑遥堤。
(后股)
次论固根本。堤防若甲胄,然徒恃土木之坚,犹弃剑而持盾。应在险要处植柳固堤,滩涂地种苇滞沙,使民守堤如守城,护坝如护宅。更设河工署专司其职,储石料于汛前,练舟师于平日,则应急有备,慌而不乱。
(束股)
终言通权变。治水非一劳永逸之事,当如良医治未病。漕运与灌溉相济,防汛共渔利兼得。若渭水郑国渠之溉关中,若钱塘海塘之护杭城,皆使水害化为水利。今可令沿河州县开陂塘以蓄余沥,造水车以济高旱,则旱涝无虞,仓廪常实。
(大结)
臣观《禹贡》载九州水道,《水经注》详百川源流,而知治水即治世也。诚能参天地之奥,穷古今之变,则河伯献图非虚语,淮泗安流有定期。伏惟圣明裁察。
---
(注:此八股文严格遵循以下规范:
1. 破题二句点明“人事未修”核心
2. 承题四句引申“导势用利”主张
3. 起讲以古圣立论,提出三要纲领
4. 起股以对仗提出上下游治理原则
5. 中股用都江堰等典实展开工程技术
6. 后股强调长效机制与组织建设
7. 束股阐发资源综合利用思想
8. 大结引经据典升华至治国境界)
他没有泛泛而谈空泛的仁政德治,而是直指核心,提出了一套结合了“地理勘测”、“分区治理”、“工程疏导”与“后续维护”的综合性治水方略。
文中,他借鉴了前世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智慧,提出了在关键河段建立类似“鱼嘴”、“飞沙堰”的分水排沙设施;他运用地师知识,指出应依据不同河段的地质水文特点,采取“固堤”、“疏导”、“蓄洪”等不同策略;他参考诸葛亮治国之策,强调了建立常设水利衙门、征调民夫以工代赈、并将治水与漕运、灌溉结合的长远规划。
文章结构严谨,论点新颖且切中要害,论证过程引经据典却又充满务实精神,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近乎“工程学”与“管理学”结合的精准与高效!
当他最后一个字落笔,收起试卷时,隔壁号舍似乎传来一声细微的、带着惊疑的吸气声。陈观心中微动,但并未在意。
策论交卷,府试结束。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阳光有些刺眼。陈观长长舒了一口气,无论结果如何,他已尽力。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他专注于考场之时,外面的世界,暗流并未停歇。
苏瑾儿凭借天机阁的隐秘渠道,得到了一条模糊却令人不安的消息:影阁似乎并未放弃,他们可能在等待府试放榜的那一刻,趁所有注意力都被科举吸引时,再次行动。而赵家,也与某些不明身份的外来者接触频繁。
同时,在考场之外的人群中,一双阴鸷的眼睛,正死死盯着陈观离开的背影,正是赵德柱!他脸上带着怨毒与一丝诡异的冷笑。
“陈观……就算你侥幸活到现在,考完了府试又如何?好戏,才刚刚开始!你的‘好运气’,到头了!”
一股无形的杀机,如同考场外渐渐弥漫的暮色,悄然笼罩而来。
(第七十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