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标志着小周天功法的圆满完成和大周天修炼的开始,是修炼者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阶段的关键节点。
停火的时机与火候把握密切相关。传统丹经记载,一个完整的炼运火候周期为,若加上卯酉沐浴则为三百六十候。当修炼达到这个周期时,会出现阳光三现的征兆——即两眉之间的印堂部位会三次出现闪光。第一次现光时,修炼者应当继续用功;第二次现光则预示火候已足;待第三次闪光出现,便是停火的明确信号。这种内景体验并非主观臆想,而是精气充足后自然显现的生理现象,明代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详细描述过这一过程。
为何必须及时停火?这与丹田内药物的形成状态直接相关。当小周天运转达到圆满时,下丹田会凝结出珠黍样的,这是精气凝结的初级产物。如同烹饪需要掌握火候,过度加热会导致食材变老,丹道修炼中若不停火,就会造成药老丹伤的后果。清代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特别强调:止火不及时,则真气散而为后天浊精;止火过早,则丹基不固。这需要修炼者具备敏锐的内观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停火的具体操作方法颇有讲究。首先需要停止河车运转——即不再用意念引导任督二脉的气机循环。明代陆西星在《方壶外史》中指出,此时应黜聪明,堕肢体,转入自然呼吸状态。同时要将注意力从下丹田逐渐上移至中丹田(膻中穴附近),为后续的大周天修炼做准备。这个转换过程切忌急躁,元代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比喻为如鸡抱卵,须温养之功。
进入炼气化神的大周天阶段后,修炼重点发生根本转变。小周天着重于任督二脉的气血运行,而大周天则是全身经络的整体调节。清代闵一得在《古书隐楼藏书》中描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气自旋运,不假人为。此时会出现金液还丹玉液还丹等更高层次的内景,需要修炼者保持勿忘勿助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大周天修炼往往伴随时间的延长,明代尹真人高弟在《性命圭旨》中记载:大周天功夫,静定中七日为期。
停火后的温养阶段同样至关重要。古代丹家常将此时比作十月怀胎,需要耐心培育丹田中的。宋代张伯端在《悟真篇》中写道:未炼还丹须速炼,炼了还须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这阶段要特别注意避免七情六欲的干扰,保持心境平和。元代李道纯提出的思想特别适用于此时期,强调不偏不倚的修炼态度。
从现代科学视角看,停火现象可能对应着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某种临界状态。当长期规律修炼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达到新的平衡点时,需要调整修炼方法以避免过度刺激。这与传统丹道强调阴阳平衡的理念不谋而合。不过,这种解释仍需更多实证研究支持。
对现代修炼者的实践建议是:首先,不要刻意追求阳光三现等内景,这些是功夫到时的自然显现;其次,停火后若出现身体不适或精神烦躁,可能是止火过早或过晚的表现,需要及时调整;最后,转入大周天后应适当减少剧烈运动,增加静养时间。当代丹道研究者胡孚琛教授在其着作中特别指出,现代人修炼尤其要注意的智慧。
历史上因忽视停火时机而导致修炼偏差的案例并不少见。《续仙传》记载唐代一位修道者因贪功冒进,不知止火,最终导致气壅吐血;而宋代《云笈七签》中也提到某修士见光不止,遂致目眩。这些记载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都警示着掌握停火时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