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录音棚的休息区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木质茶几上投下细碎的光影。苏澈捧着一杯热咖啡,手指在刘姨的旧手机屏幕上滑动——屏幕里是星火传媒市场部发来的Ep筹备进度表,《青花瓷》的伴奏混音已完成80%,《晴天》的后期情感强化也进入收尾阶段,唯独“第三首收录歌曲”那一栏,还空着刺眼的白色。
“还差一首啊。”老林坐在对面,手里把玩着一把尤克里里,琴身的彩绘是青花瓷图案——这是粉丝群里的小姑娘特意送的,说是“和《青花瓷》配一脸”,“Ep要三首歌才够分量,一首古风,一首青春,再补一首什么风格的好?”
周建明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市场调研报告,眉头轻轻皱着:“现在蓝星的Ep大多是‘一主两副’,主打歌撑热度,另外两首凑数。但咱们不一样,要做就做三首都是精品,覆盖不同受众——《青花瓷》抓了喜欢古风和传统文化的,《晴天》抓了学生群体,第三首得能抓住有一定生活阅历的听众,比如上班族、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这样Ep的受众面才够广。”
苏澈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咖啡杯的边缘。他知道周建明说得对——现在他的粉丝里,学生占比60%,喜欢古风的占30%,剩下10%是零散的听众,要是第三首歌能填补“成熟抒情”的空白,不仅能巩固现有粉丝,还能吸引更多有消费能力的核心听众,为后续发展铺路。
可选什么歌呢?他打开系统的“作品库”界面,淡蓝色的光膜在视野里展开,里面解锁的地球经典歌曲越来越多,从周杰伦的《七里香》到陈奕迅的《十年》,从孙燕姿的《遇见》到王菲的《红豆》,每首歌后面都附着系统的“适配度分析”,标注着“蓝星市场潜力”“受众匹配度”等数据。
【检测到宿主面临“Ep第三首歌选择”需求,触发作品推荐机制。】
系统的机械音突然响起,光膜上的歌曲列表自动筛选,最终停留在《十年》的条目上,旁边弹出详细的推荐理由:
【推荐作品:《十年》(陈奕迅)】
1. 风格适配:温和抒情风,不似蓝星现有抒情歌“过度伤感”或“直白喊爱”,以“时间跨度下的情感沉淀”为核心,符合“成熟受众”的情感需求,适配度★★★★★;
2. 市场潜力:蓝星近三年“成熟抒情歌”市场空白,用户搜索“回忆”“遗憾”“成长”相关关键词年增长40%,《十年》的“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可精准匹配该需求,潜力★★★★★;
3. 受众覆盖:可覆盖25-40岁有情感经历的群体,与《青花瓷》(18-35岁)、《晴天》(15-25岁)的受众形成互补,整体Ep受众覆盖度提升至15-40岁,覆盖范围★★★★★;
4. 创作难度:旋律平缓,歌词易懂,可结合宿主现有“情感注入”技能,降低录制难度,同时保留作品核心感染力,录制难度★★★☆☆。
“《十年》?”苏澈心里一动。这首歌在地球几乎是“国民级”抒情歌,无论是KtV还是街头巷尾,都能听到有人哼唱,它的魅力不在于激烈的情感爆发,而在于“十年”这个时间跨度里,藏着每个人都有的“陌生人变熟人,熟人变陌生人”的遗憾,这种温和的情感,刚好能填补蓝星抒情歌的空白。
他抬头看向老林和周建明,语气带着几分兴奋:“我想到一首了,叫《十年》,抒情风,讲的是时间里的情感变化,应该能吸引成熟听众。”
“《十年》?”老林放下尤克里里,眼睛亮了起来,“名字听着就有故事感!你唱两句听听?”
苏澈深吸一口气,放下咖啡杯,清唱起来:“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
没有伴奏,只有他的声音,在安静的休息区里回荡。周建明手里的调研报告不知不觉滑到了腿上,他盯着苏澈,眼神里满是惊讶——蓝星的抒情歌要么是“我爱你爱到撕心裂肺”,要么是“分手吧我不爱你了”,从来没有一首歌,能用“陪在陌生人左右”这样平淡的句子,把时间里的遗憾说得这么轻,却又这么戳人。
老林的手指轻轻敲着茶几,跟着节奏打拍子,听到“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时,他忍不住叹了口气:“这歌词……太真实了。我跟我乐队的兄弟,十年前一起在地下室练歌,现在见面只能说句‘最近还好吗’,就是这种感觉。”
“这就是我选它的原因。”苏澈停下演唱,语气认真,“《青花瓷》是‘细腻的意境’,吸引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晴天》是‘青春的遗憾’,抓学生群体;《十年》是‘时间的沉淀’,打动有阅历的成年人。三首歌三种风格,覆盖15到40岁的受众,这样Ep发出去,不管是学生、上班族,还是喜欢古风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一首。”
周建明拿起茶几上的调研报告,翻到“受众需求”那一页,上面写着“25-40岁用户对‘真实情感’的需求占比72%,但现有市场满足率不足20%”。他抬头看向苏澈,眼里满是认可:“就选《十年》!这歌不仅能补全受众,还能拔高Ep的格调——不是只唱给年轻人听,是唱给每个有故事的人听。”
“那录制怎么办?”老林担心地问,“《十年》的情感比《晴天》更复杂,需要‘温和的遗憾’,不能太浓,也不能太淡,不好把握啊。”
苏澈笑了笑,打开系统界面,点击《十年》条目下的“解锁”按钮:“我能用系统兑换的‘情感注入’技能,再结合‘编曲优化’,应该没问题。而且,解锁这首歌只需要8000声望值,我现在有点,完全够。”
【检测到宿主选择解锁《十年》(完整乐谱+编曲思路),消耗声望值8000点,当前剩余声望值点!】
【解锁《十年》专属编曲建议:以钢琴为主伴奏,加入轻微的弦乐铺垫,避免过度编曲,保留人声的情感传递空间;演唱时建议采用“叙述式”语气,降低高音强度,增强“聊天感”,提升听众代入感。】
【触发新功能:受众覆盖优化(可实时监测不同受众群体对作品的期待值,调整创作方向),当前《十年》25-40岁受众期待值92%!】
淡蓝色的光膜消失后,苏澈把系统的编曲建议告诉老林和周建明。老林立刻拿出纸笔,飞快地画着乐谱:“钢琴为主,弦乐铺垫,这个思路好!刚好我认识一个弦乐手,能帮忙录弦乐,保证不抢人声风头。”
周建明则拿起手机,给市场部发消息:“Ep三首歌确定:《青花瓷》《晴天》《十年》,立刻调整宣传方案,针对不同受众做精准推广——古风圈推《青花瓷》,校园渠道推《晴天》,职场社群推《十年》。”
休息区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老林哼着《十年》的旋律,在纸上画着和弦;周建明对着手机,和市场部讨论宣传细节;苏澈捧着咖啡,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满是踏实——Ep的三首歌终于确定了,从古风到青春,再到抒情,覆盖了不同的受众,也承载了不同的情感,这不仅是一张Ep,更是他在蓝星文娱圈扎根的基石。
他想起穿越那天,在漏雨的出租屋里,抱着旧吉他唱《青花瓷》时的迷茫;想起在地铁口弹唱被嫌弃时的窘迫;想起签约星火时的忐忑……现在,他有了三首能打动不同人的歌,有了懂他的团队,有了支持他的粉丝,他知道,这张Ep发出去,一定能在蓝星乐坛掀起不一样的风浪。
“对了,阿澈,”老林突然抬起头,手里拿着刚画好的乐谱,“《十年》的钢琴前奏,我想加一点点《青花瓷》的旋律彩蛋,你觉得怎么样?比如在间奏里,用钢琴轻轻弹一句‘天青色等烟雨’,算是三首歌的小联动。”
苏澈眼睛一亮:“这个好!既不突兀,又能让粉丝发现彩蛋,增加话题度!”
周建明也笑着点头:“细节见真章!就这么办,这张Ep,咱们要做的不仅是好听,还要有温度,有记忆点。”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休息区里的讨论声、笑声,混着窗外偶尔传来的吉他声,格外和谐。苏澈知道,Ep的筹备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他已经迫不及待想把这三首歌带给蓝星的听众——他想让喜欢古风的人,在《青花瓷》里找到意境之美;想让青春正好的人,在《晴天》里看到自己的故事;想让历经岁月的人,在《十年》里想起那些温柔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