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当打之年》首期录制现场,没有炫目的舞台特效,没有游戏互动的道具,只有一方简约的环形舞台——中央悬着一盏复古水晶灯,两侧是错落摆放的乐队乐器,背景墙用素色绒布覆盖,只印着一行小字:“用歌声说话”。台下,1000位大众听审团成员手里没有应援灯牌,只有一张打分表和一支笔;导师席上,李伯庸捧着保温杯,那岚抱着吉他拨片,面前的桌上没有台本,只有一张空白的点评纸——这是苏澈特意要求的“去娱乐化”布置:“让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歌声上。”
首期录制的前五位歌手,有成名多年的流行歌手,有小众摇滚乐队,虽唱功扎实,却未引发太大波澜。直到第六位歌手陈阿瑶登场——她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旗袍,头发简单挽成发髻,手里攥着一支古朴的折扇,走上舞台时,台下有听审小声嘀咕:“这是谁啊?没见过,是素人吧?”
陈阿瑶的确是素人,之前在南方小城的地方戏团唱越剧,因戏团解散,只能靠在茶馆驻唱维持生计。她报名时,没人看好这个“唱戏曲的”能在流行音乐综艺里站稳脚跟,直到苏澈在系统解锁的《赤伶》demo里,听到她用戏腔试唱的片段——“位卑未敢忘忧国,都道戏子无情,怎知戏子也有心”,那一句戏腔婉转又铿锵,瞬间击中了苏澈:“这才是《赤伶》该有的味道,有传统戏曲的魂,有流行音乐的壳。”
乐队前奏响起,是低沉的古筝与钢琴交织,陈阿瑶深吸一口气,折扇轻抵胸口,开口便是一段清亮的越剧唱腔:“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她的戏腔带着越剧特有的缠绵,却又在“无关我”三个字里藏着一丝倔强,台下瞬间安静下来,连李伯庸都放下了保温杯,直起身子盯着舞台。
副歌部分,她突然切换到流行唱法,嗓音从婉转变得铿锵:“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但最惊艳的是间奏后的“戏腔爆发”——她抬手展开折扇,唱腔陡然拔高,带着京剧的高亢与越剧的细腻,将《赤伶》里戏子以命救国的悲壮唱得淋漓尽致:“位卑未敢忘忧国,都道戏子无情,怎知戏子也有心!”
最后一句尾音落下,她缓缓收扇,鞠躬时眼里还带着泪光。台下沉默了三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听审激动地站起来,大喊“再来一遍”;那岚忍不住拍了桌子,声音带着颤抖:“这才叫唱歌!有技巧,有情感,还有文化!你把戏曲和流行结合得太好,比那些只会飙高音的流量强一百倍!”
李伯庸的点评更细腻,他指着舞台:“你在唱‘戏子也有心’时,折扇停顿了0.5秒,眼神从低头到抬眼,这个细节比任何技巧都动人——因为你懂这首歌的故事,懂戏子的家国情怀。现在很多歌手唱歌,只追求‘音准’,却丢了‘共情’,你恰恰相反。”
录制结束当晚,陈阿瑶演唱《赤伶》的片段被工作人员不小心泄露到网上(后证实是平台故意放出的“预热物料”),短短两小时,播放量就破了5000万。网友们的评论瞬间刷屏,#素人歌手碾压流量# 话题直接冲上热搜第一:
- “天!这戏腔听得我起鸡皮疙瘩!比那些修音修到妈都不认的流量爱豆强太多了!”
- “《赤伶》这首歌居然这么有故事!陈阿瑶的演唱把我听哭了,原来戏曲和流行能这么搭!”
- “终于明白苏总为什么要做纯唱功综艺了!这样的好歌手,就该被更多人看见!”
- “之前看其他综艺,流量爱豆走音还被吹‘天籁之音’,现在对比陈阿瑶,简直是公开处刑!”
更戏剧性的是,某流量爱豆的粉丝之前在网上吹嘘“自家哥哥唱功第一”,还晒出“舞台直拍”,结果被网友拿来和陈阿瑶的片段对比——爱豆的“高音”全靠嘶吼,气息不稳,而陈阿瑶的戏腔转流行流畅自然,高下立判。最后,该爱豆的工作室不得不删除相关营销内容,粉丝也销声匿迹。
热度的爆发直接带动了招商收入。原本平台预估首期招商收入2亿,结果片段泄露后,品牌方纷纷找上门——音响品牌“蓝星之声”追加1亿冠名费,要求在节目里重点展示“陈阿瑶演唱时的麦克风音质”;某高端白酒品牌以8000万拿下“歌手休息室赞助”,理由是“节目调性与品牌‘匠心’理念契合”;甚至连文旅部都主动联系,希望在节目里植入“传统戏曲文化推广”环节,助力非遗传承。
截至首期节目播出前,《歌手·当打之年》的招商总收入已突破5亿,创下蓝星音乐综艺招商纪录。平台高管在内部会议上兴奋地说:“之前还担心‘纯唱功’没人看,现在看来,好内容自带流量!陈阿瑶一个片段,就帮我们多赚了3亿,这比任何流量营销都管用!”
瓷坊老师傅听说陈阿瑶火了,连夜烧了一套“《赤伶》主题瓷偶”——瓷偶上的陈阿瑶穿着月白旗袍,手持折扇,底座刻着“戏腔传情,歌声载道”,托人送到节目组:“告诉陈姑娘,她把戏曲唱活了,我这瓷偶也得跟上,让更多人喜欢上咱们的传统艺术。”
老周的病友群里,阿姨们每天都在循环播放陈阿瑶的《赤伶》,有人还特意去学戏腔:“以前觉得戏曲老气,现在听陈姑娘唱,才知道这么好听!苏总这综艺,不仅让我们听了好歌,还让我们爱上了传统文化!”
苏澈在工作室看着飙升的数据,心里却很平静。他知道,陈阿瑶的爆火不是偶然,是“纯唱功”路线的必然——当综艺不再靠游戏、cp吸引眼球,当歌手能靠实力站在舞台上,当传统与流行能完美融合,这样的节目,自然能打动观众。
这时,淡蓝色的系统光膜在他眼前亮起,金色的文字带着“文化融合”的厚重感:
【检测到《歌手·当打之年》首期素人歌手陈阿瑶以戏腔演唱《赤伶》引发全民热议,推动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融合,综艺未播先火,招商收入破纪录,达成“综艺封神”里程碑,触发“文化破圈”声望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综艺创新”后续权限更新:
1. 解锁“戏曲音乐融合”核心资源:系统提供《牡丹亭》《霸王别姬》等经典戏曲的流行改编方案,助力更多歌手将传统戏曲融入演唱,推动非遗传承;
2. 触发“素人歌手扶持计划”:平台联合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为陈阿瑶等优秀素人歌手提供“原创专辑制作资金”“全国巡演资源”,助力其职业发展;
3. 获得“国际音乐综艺联盟”邀请,计划将《歌手·当打之年》模式输出至海外,推动蓝星华国音乐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苏澈关掉光膜,走到窗边,看着远处茶馆的灯光——那里,或许有更多像陈阿瑶一样的素人歌手,正在用歌声坚守着自己的热爱。他想起首期录制时,陈阿瑶在后台对他说的话:“苏总,我从来没想过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更没想过能让这么多人喜欢戏曲——谢谢您给我们这些‘小透明’机会。”
“不是我给机会,是你们的实力,配得上这个舞台。”苏澈在心里默念。他知道,《歌手·当打之年》的“封神”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更多有实力的歌手等着被发现,还有更多传统与流行的融合等着被探索。而这档综艺的终极意义,不仅是“让好歌声被听见”,更是“让传统文化被看见”——用音乐为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小众与大众,连接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