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秦琼正坐在中军大帐内清点战果,一名驿卒快马疾驰而来,捧着一封来自南京城的密信躬身禀报:“元帅,可汗有新的旨意!”
秦琼连忙接过密信,展开细看——耶律现的旨意清晰明了,一是命他与徐懋功留在西突厥故地,收拢尚未归附的部族,安抚百姓,清查户籍与牧场;二是命尉迟恭率领两万轻骑兵、程咬金率领五千火枪队,即刻南下前往高昌,以武力威慑逼降高昌王麴文泰,务必让高昌同意辽国驻军;三是待高昌归附后,顺势南下劝降西域诸国,彻底将西域纳入辽国版图。
“徐先生,可汗的旨意到了。”秦琼将密信递给徐懋功,语气带着几分振奋,“可汗要咱们彻底稳住西域,还要在高昌设驻军,看来是打算长久经营这条商路了。”
徐懋功看完密信,笑着点头:“可汗深谋远虑。西突厥虽已覆灭,但故地仍有不少零散部族,若不及时收拢,恐生祸端;高昌地处西域要道,控制了高昌,就等于握住了丝绸之路的咽喉,再劝降其他诸国,便易如反掌。”
两人当即分工——秦琼亲自率领一队人马,前往西突厥故地的各个部族聚集地,宣读辽国的安抚政策:凡归附部族,可保留原有牧场,免除三年赋税,部族首领可入朝为官;若有顽抗者,将视作西突厥余孽,一并押往漠北矿场。
这些部族本就因西突厥的压榨苦不堪言,如今见辽军势大,又有如此优厚的条件,纷纷放下顾虑,捧着羊头、美酒前来归附。短短半个月,西突厥故地的大小部族便尽数归顺,秦琼顺利完成了收拢任务,还从部族中挑选了数千青壮,编入辽军,充实了兵力。
与此同时,尉迟恭与程咬金已率领大军南下,朝着高昌进发。高昌地处天山南路,是西域诸国中实力较强的国家,却一直依附于西突厥——西突厥为了控制丝绸之路的中段,每年都会从高昌收取高额赋税,还会派使者监督高昌的朝政,麴文泰虽为高昌王,实则是西突厥圈养的“棋子”。
当辽军抵达高昌都城交河城外时,麴文泰正在宫中焦急地踱步。他早已得知西突厥覆灭的消息,心中满是惶恐——没了西突厥的庇护,高昌根本无法与辽国抗衡。
“大王,辽军已在城外列阵,尉迟恭派人送来招降书,要求您开城投降,同意辽国驻军,否则便要攻城!”一名大臣匆匆跑进宫殿,声音带着颤抖。
麴文泰接过招降书,双手忍不住发抖。招降书中言辞恳切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不仅承诺保留他的王位,还会减免高昌的赋税,允许高昌继续沿用原有制度;但条件是必须同意辽国在交河城驻军,并配合辽国保护丝绸之路的商路安全。
“大王,不能降啊!辽军驻军后,咱们高昌就成了辽国的附庸,再也没有自主权了!”一名武将高声说道。
“不降?怎么打?”另一名大臣反驳道,“西突厥十万大军都被辽军击溃了,咱们高昌只有三万兵力,连西突厥都不如,怎么跟辽军抗衡?辽军的火枪火炮威力无穷,交河城根本守不住!”
大臣们争论不休,麴文泰却沉默不语。他知道,降与不降,早已由不得他——若不降,高昌只会落得与西突厥一样的下场;若降,至少还能保住王位,让百姓免受战火之苦。
“够了!”麴文泰猛地一拍案几,语气带着几分无奈,“传我命令,打开城门,迎接辽军入城,本王愿意归降辽国,接受可汗的所有条件!”
城门缓缓打开,麴文泰带着文武百官,捧着高昌的地图和印玺,亲自出城迎接辽军。尉迟恭翻身下马,接过印玺,语气严肃地说道:“麴王深明大义,可汗定会感念你的忠诚。从今日起,辽国将在交河城设立西域都护府,驻军五千,负责保卫西部商路,维护西域秩序,还望麴王多多配合。”
“臣遵旨!”麴文泰躬身行礼,心中虽有不甘,却也只能接受现实。
辽军顺利入城,在交河城的东侧建立了西域都护府,派驻了五千精锐士兵。消息传开后,西域诸国震动——高昌是西域的强国,连高昌都归降了辽国,其他小国更是不敢反抗。
尉迟恭与程咬金并未停歇,而是率领大军继续南下,先后前往龟兹、焉耆、于阗等西域诸国。这些国家本就对西突厥的压榨心怀不满,如今见辽国势大,又有高昌的先例在前,纷纷主动归降,献上地图和印玺,愿意成为辽国的藩属。
短短一个月内,西域诸国尽数归顺。耶律现接到消息后,龙颜大悦,下旨任命秦琼为西域都护,总领西域军政事务;任命徐懋功为西域长史,负责处理西域的民政与通商事宜;同时下令减免西域诸国的赋税,鼓励各国与辽国通商,还派遣工匠前往西域,教授当地百姓冶炼、纺织等技术。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辽国彻底控制了丝绸之路的西段。从此,辽国的商队可以从南京城出发,经漠北、西域,直达波斯、大食,沿途再也没有势力敢劫掠商队;而西域的良马、玉石、香料,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辽国,不仅丰富了辽国的物资,还为辽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秦琼站在西域都护府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丝绸之路,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出征前耶律现的嘱托,想起西征路上的种种艰辛,如今终于不负所托,彻底平定了西域。他相信,在辽国的统治下,西域定会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而丝绸之路,也将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黄金通道,为辽国的强盛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