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那份沉甸甸的、确凿无疑的新发现——现场关键鞋印与赵小军高度吻合的比对报告、关键指纹证据因污染和特征点不稳而可靠性存疑的技术分析、以及原有物证与杀人行为关联性薄弱的专业评估——陆野再次站在了支队长高明的办公室里,进行了一次更为详尽、证据链条更为清晰的汇报。
这一次,他带来的不再是基于直觉和疑点的推论,而是建立在现代刑事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扎实的、具有颠覆性的新证据。
高明坐在办公桌后,神情专注地听着陆野条理清晰的陈述,目光逐一扫过那些打印出来的高精度指纹分析图、毛发形态学报告、以及那份标红加粗的鞋印比对鉴定书。他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凝重,逐渐转变为一种下定决心的坚毅。他深知,重启一桩十年前已经盖棺定论的命案,将会面临怎样的内外压力,甚至可能触动某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神经。但警察的良知、对法律尊严的敬畏、以及对每一个公民负责的职业操守,不容许他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有任何退缩和犹豫。
“不必再多说了!”高明猛地一拍桌子,斩钉截铁地打断了可能需要进行的更多解释,“证据摆在眼前,疑点指向明确,这个案子必须复查!立刻成立 ‘10.12’清河边故意杀人案复查专案组,我亲自担任组长,陆野,由你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复查工作的推进和执行!”
他语速飞快地下达指令:“马上组织人手,将所有新发现的技术报告、物证复核记录、以及逻辑清晰的疑点分析,整理成一份完整的、具有说服力的正式复查报告!我这就去向局主要领导汇报,同时立刻启动与检察院的协调沟通,正式提请启动再审程序!”
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迅速在市局内部传开,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和窃窃私语。重启一桩十年前已经生效判决的命案,这不仅仅需要过硬的证据,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担当,也无可避免地触动了当年参与此案侦办、起诉乃至判决的许多当事人敏感的职业神经。
阻力,如同预料之中那般,悄然而至。
一些当年曾参与过案件外围侦查、或者对案件有所了解,如今已成为各部门中坚力量的老民警,在私下场合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一些不解和抵触情绪。
“当年的案子,证据链看起来是完整的,程序上也走得通,现在翻出来,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就凭一个鞋印,加上一些技术层面‘可能’、‘存疑’的说法,就要全盘否定之前的判决,是不是太草率了?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嘛。”
“我听说,那个张大海家里,这些年好像一直在到处找人,托关系,会不会是……”
甚至有一位当年曾深度参与审讯工作、如今已调任其他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老同志,特意给高明打来了电话,言语之间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对过去工作的维护,也有对当前举措的担忧:“高明啊,这个‘10.12’案,当年是我们多少老兄弟没日没夜啃下来的硬骨头,现在这么一搞,岂不是打我们所有老刑侦的脸?这影响……怕是不太好吧?会不会让一线办案的同志们寒心?”
高明握着话筒,能清晰地感受到电话那头传来的压力。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沉稳却异常坚定地回应:“老领导,您言重了。我们穿上这身警服,最终极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追寻真相,惩罚真凶,扞卫法律的公平正义!这不是为了维护哪个人、哪个团队的脸面。如果经过严格复查,证实我们当年确实办了错案,冤枉了好人,放过了真凶,那么勇敢地承认错误、坚决地纠正错误,这才是对我们职业最大的尊重,对历史应有的负责,也是对法律精神最根本的扞卫!这比任何所谓的‘脸面’都重要得多!”
陆野同样清晰地感受到了这股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形却切实存在的压力。有些目光变得复杂,有些交谈欲言又止。但他内心如同磐石,毫不动摇。他眼前仿佛能看到张大海在铁窗后度过的三千多个绝望日夜,能看到那位白发苍苍的母亲王秀兰在风雨中蹒跚奔波的背影。每拖延一天,正义就迟来一天,痛苦就延续一天。
在高明强硬态度和坚定决心的全力推动下,相关的法律程序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启动。检察院在收到市公安局提交的详实复查报告和新证据材料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了精干力量进行审核。经过严谨的评估,检察机关认为原审判决所依据的核心证据确实存在重大疑问,无法排除合理怀疑,符合《刑事诉讼法》关于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很快,正式的法律文书下达,决定对该案启动再审程序!
一扇尘封了十年的、关乎正义与冤屈的沉重大门,在无数人的努力和坚持下,终于被缓缓推开。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