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汤汤,奔流东去。已生华发的方炎(关羽)勒马河畔,赤兔马亦垂首轻嘶,不复当年驰骋沙场的矫健。
“父亲,陛下请您入宫,商议太子之事。”关平从后面追来,轻声禀报。
关羽:“平儿,这些年来,为父常常在想,若是当年麦城稍有差池,历史将会走向何方...”
关平疑惑道:“父亲何出此言?麦城一战,您不是已经带着我们杀出了一条生路吗?”
关羽微微摇头,没有解释。
他闭上双眼,脑海中闪过这一生的波澜壮阔——麦城突围、奇袭建业、长安会师、赤壁终战...每一幕都恍如昨日,却又如隔世。
“走吧,莫让陛下久等。”方炎调转马头,最后望了一眼东去的渭水。
就在这一瞬,天地忽然旋转,四周景物如水中倒影般荡漾起来。方炎(关羽)只觉得一股熟悉的力量撕扯着神魂,正是熟悉的兵道空间之力!
......
当方炎再次恢复意识时,他发现自己正站在一座城楼之上,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手中握着一杆沉重的方天画戟。
他低头看向自己的双手——骨节粗大,虎口布满老茧,充满了爆炸性的力量。这绝不是关羽那双使惯了青龙偃月刀的手!
“温侯!曹操大军已到下邳城外三十里!”一名将领匆匆跑来禀报。
方炎心中巨震。
温侯?
下邳?
曹操?
他快步走到城楼边,放眼望去,只见这座城池与他记忆中的任何一座都不同。城墙高厚,护城河宽广,但守军士气低迷,个个面带忧色。
“我是...吕布?”方炎难以置信地喃喃自语。那个在历史上即将在白门楼殒命的吕布?
他努力回忆着这段历史,建安三年,曹操亲征徐州,围困下邳。吕布刚愎自用,不听陈宫之言,最终被部下背叛,在白门楼被生擒后缢杀。
“温侯,如今曹操大军压境,我等该如何应对?”又一名将领问道,语气中带着明显的犹豫。
方炎定睛看去,认出此人应该是吕布麾下大将高顺。而在高顺身后,张辽、侯成、魏续等将领也陆续赶来。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既然兵道空间再次将他送到这个生死关头,他绝不能重蹈吕布的覆辙。
“曹操来了多少人马?”方炎沉声问道,声音中带着吕布特有的浑厚。
“据探马回报,约有五万之众。刘备也随军前来,关羽、张飞皆在军中。”高顺答道。
方炎仔细回想这段历史的关键点,吕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听陈宫之计、部下叛变、以及最终在白门楼被擒。
“传令下去,召集所有将领和谋士到府衙议事。”方炎下令道,语气坚决,“另外,加强四门守备,特别是白门楼,增派双倍兵力。”
众将略显惊讶地交换眼色,似乎对“温侯”突然变得如此果断感到意外。
“遵命!”众将领命而去。
方炎独自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隐约可见的曹军旗帜,心中快速盘算着。
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这些都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对手。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
“温侯。”一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走上城楼,正是陈宫。
方炎转身,看着这位历史上为吕布出谋划策却始终不被重用的谋士,心中有了计较。
“公台来得正好。”方炎道,“曹操大军将至,你有何高见?”
陈宫明显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吕布会主动询问他的意见。他很快恢复镇定,道:“曹军远来,利在速战。我军宜坚守不出,待其粮尽自退。同时可派一军断其粮道,如此可破曹操。”
方炎点头:“此计甚善。就依公台之言。”
陈宫眼中闪过惊喜之色:“温侯此言当真?”
“自然。”方炎抚摸着手中的方天画戟,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惊人力量,“不过,我还有一事要请教公台。”
“温侯请讲。”
方炎目光锐利地扫过城楼上的守军,低声道:“我军中,何人可能叛变投曹?”
陈宫面色微变,犹豫片刻,终于道:“侯成、魏续、宋宪三人,近日举止异常,恐有异心。”
方炎心中冷笑。果然与历史记载一致。
“我知道了。公台先去准备守城事宜,我自有安排。”
陈宫离去后,方炎独自沉思。他知道,仅仅避免部下的叛变还不够。曹操兵力雄厚,长期围困下,下邳迟早会失守。
他需要一条真正的生路。
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升起。历史上的吕布被困下邳,最终败亡。但若是他能扭转这一局面,不仅突围成功,还能...
“温侯!曹操派使者送来战书!”一名士兵的呼喊打断了他的思绪。
方炎接过战书,只见上面是曹操的亲笔:“奉先吾弟:今率大军至此,望早降,免动干戈。若执迷不悟,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方炎冷笑一声,将战书撕得粉碎。
“回去告诉曹操,”他对使者道,“要战便战,何必多言!”
使者吓得连滚爬爬地离去。
方炎望着远方曹营的方向,握紧了方天画戟。这一次,他不再是长平的赵括、垓下的项羽、街亭的马谡、麦城的关羽,而是下邳白门楼下的吕布。但无论是哪个身份,他都要改写历史,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曹操,刘备...让我们看看,这一次,谁才是笑到最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