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bǎ,量词,束,把。《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敕:命令。)
关于《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这一记载,背后是三国时期一场决定天下格局的经典战役。下面我将为您全面解读这个典故。
一、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节选):
“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
关键词注释:
· 敕:命令。
· 茅:茅草,干燥易燃。
· 拔之:攻克蜀军营地。
· 一尔势成:一旦火势形成。
· 张南、冯习:蜀汉将领,刘备伐吴时的前线指挥官。
白话翻译:
(陆逊)于是命令士兵每人手持一把茅草,用火攻攻克蜀军营地。一旦火势形成,便率领所有军队同时发动总攻,斩杀蜀将张南、冯习以及胡王沙摩柯等人,攻破蜀军四十多座营寨。
二、典故背景:夷陵之战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役。
· 战前形势: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为复仇并夺回战略要地,亲率大军伐吴。
· 战略对峙:陆逊临危受命,面对蜀军锐气,采取避其锋芒、诱敌深入的策略,坚守不战达半年之久。
· 战术转折:时值盛夏,蜀军疲惫、斗志松懈,且营地多为木栅结构,依山林扎营。陆逊捕捉到这一天赐良机,发动火攻。
· 历史意义:此战彻底粉碎了蜀汉东出的希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最终格局,也让年轻的陆逊一战成名,成为东吴的柱石之臣。
三、核心寓意与智慧
1. 等待时机,后发制人
陆逊面对刘备的复仇大军,展现了超凡的耐心。他不为一时的挑衅和内部的压力所动,像一位优秀的猎人,静静等待猎物露出破绽。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不在于先发进攻,而在于在关键时刻的精准一击。
2. 善用地利,以弱胜强
火攻的成功,极大地依赖了对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巧妙运用。当时蜀军营地绵延于山林之间,时值酷暑,天干物燥。陆逊将自然之力化为己用,实现了战术上的最大化效益。
3. 团结协作,集腋成裘
“各持一把茅”这个命令极为精妙。它意味着成功不依赖于某个个体的神勇,而是依赖于成千上万士兵严格执行命令所形成的整体合力。每一把茅草单独看微不足道,但汇聚起来却能形成燎原之势。
4. 打破常规,出奇制胜
在冷兵器时代,火攻、水攻都是需要特定条件才能施展的“奇谋”。陆逊打破了正面对抗的常规思维,找到了破解蜀军连营之策的钥匙。
四、现实启示与论述
陆逊的火攻之策,对于今天的我们,无论是在职场、商业竞争还是个人成长上,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1. 在职场与团队管理中
· “一把茅”的协作精神:一个项目的成功,就像一场火攻,需要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一把茅”任务。领导者要善于将大目标分解为小任务,并激励团队成员高效执行。
· “待机而动”的耐心:在职业发展中,遇到强大的对手或复杂的局面时,贸然行动往往适得其反。应像陆逊一样,先巩固自身、积累实力,等待对方出现失误或市场出现机会时,再全力出击。
2. 在商业竞争中
· 差异化竞争(火攻思维):面对强大的市场领导者,正面“拼价格”、“拼资源”往往是下策。聪明的竞争者会寻找对方的“易燃点”——可能是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对手的业务短板或技术的变革节点,然后集中资源进行突破。
· 案例:在智能手机市场初期,苹果没有在功能上与诺基亚等巨头硬碰硬,而是用触摸屏和ioS生态系统这把“火”,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3. 在个人成长与解决问题上
· 善用“杠杆借力”: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成功需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这“外部力量”可以是你的知识(分析工具)、人脉(合作伙伴),也可以是时代趋势(如AI技术)。找到关键支点,就能用更少的力气解决更大的问题。
· 培养战略耐心:无论是学习一门新技能还是攻克一个难题,急于求成往往会导致失败。我们需要的是陆逊那样的定力,沉下心来打好基础,等待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总结而言,“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不仅仅是一个军事传奇,更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模型。它教导我们:在竞争中,要善于观察、耐心等待、团结力量,并抓住关键时机,用智慧而非蛮力,去赢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种古老的东方智慧,历经千年,依然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