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bā,芭蕉。张希复《赠诸上人联句》:“乘兴书芭叶,闲来入豆房。”
这首《赠诸上人联句》是唐代诗人张希复与段成式携手创作的联句诗,记录了他们游览长安崇义坊招福院时的禅意体验。下面我将为你全面解析这首诗。
《赠诸上人联句》全面解析
作品原文
游长安诸寺联句·崇义坊招福院·赠诸上人联句
翻了西天偈,烧馀梵宇香。
捻眉愁俗客,支颊背残阳。
——段成式
洲号惟思沃,山名只记匡。
辨中摧世智,定里破魔强。
——张希复
许睿禅心彻,汤休诗思长。
朗吟疏磬断,久语贯珠妨。
——段成式
乘兴书芭叶,闲来入豆房。
漫题存古壁,怪画匝长廊。
——张希复
逐句翻译与注释
诗句 白话翻译 深度解析
翻了西天偈 翻阅了来自西天佛国的经文 指印度,佛教发源地;是佛经中的唱颂词。开篇即点明佛寺环境
烧馀梵宇香 在佛寺中烧香礼佛 即佛寺,暗示诗人参与佛事活动
捻眉愁俗客 皱着眉头忧虑世俗的访客 描绘僧人为俗世琐事烦扰的神态
支颊背残阳 手托脸颊背对着落日余晖 生动刻画僧人沉思冥想的形象
洲号惟思沃 提到洲名只想起 用地理名称隐喻心境,思沃指肥沃土地,象征心灵滋养
山名只记匡 说到山名只记得 匡山指庐山,是佛教名山,代表修行圣地
辨中摧世智 在思辨中摧破世俗智慧 表现佛法辩析能超越寻常思维
定里破魔强 在禅定中破除魔障的力量 强调禅定对降伏内心烦恼的作用
许睿禅心彻 禅心透彻如许睿 以历史人物赞僧侣禅修境界
汤休诗思长 诗思悠长如汤休 赞僧侣不仅有禅境,还有诗才
朗吟疏磬断 清朗吟诵与稀疏磬声交错 营造寺中音声交融的禅意氛围
久语贯珠妨 长时间交谈反妨碍了妙语连珠 暗示禅境不可言说,默照更为重要
乘兴书芭叶 趁着兴致在芭蕉叶上题诗 展现随兴而发的文人雅趣
闲来入豆房 闲暇时进入狭小的僧房 指小如豆子的禅房,象征简朴
漫题存古壁 随意题写在古老的墙壁上 表现诗人与寺庙的互动,留下印记
怪画匝长廊 怪异的画作环绕着长廊 描绘寺中独特的艺术装饰,增添神秘感
作品与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此诗是晚唐时期段成式与张希复游览长安城内佛寺时创作的联句作品。联句是唐代文人流行的一种诗歌创作形式,多人轮流吟诵诗句,共同完成一首诗。
作者信息:
· 张希复:字善继,唐朝诗人,深州陆泽人,历官集贤校理学士。与段成式交好,有联句诗传世。
· 段成式(803-863):字柯古,晚唐着名志怪小说家。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并称三十六体。其父段文昌曾任宰相。段成式信佛读经,诗中常流露出超脱世俗的情绪。
文学特色:这首联句诗记录了唐代文人与僧侣的交流,展现了寺庙文化的繁荣和诗禅交融的审美情趣。全诗通过对佛寺环境、僧侣形象和文人活动的描写,营造出浓厚的禅意境界。
诗歌寓意与现实思考
传统寓意解析
1. 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捻眉愁俗客,支颊背残阳生动刻画了僧人远离尘嚣的形象。诗人通过对比僧人的宁静与世俗的纷扰,表达了对超脱生活的向往。
2. 禅定智慧的力量:辨中摧世智,定里破魔强体现了佛家通过禅定获得超越世俗智慧的信念。这不仅是宗教修持,也蕴含了对内心力量的探索。
3. 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乘兴书芭叶,闲来入豆房展现了不受外物束缚、随心而动的生命状态。这种适意的生活姿态,是中国文人历来推崇的境界。
现代启示与应用
1. 心灵栖息与精神减压:
诗中僧人支颊背残阳的形象,与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中渴望片刻宁静的心境相通。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无法隐居山林,但可以学习诗中体现的精神隔离——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时刻,通过冥想、阅读或艺术创作,让心灵获得喘息。
2. 艺术创作与生活情趣:
乘兴书芭叶体现了随兴而发的创作态度。
当代艺术创作往往过于追求技巧与结果,忽略了创作本身的快乐。这首诗提醒我们,艺术可以像在芭蕉叶上随意书写一样自然生发——社交媒体上的随手拍、日记里的几行字,只要源自真心,都有其价值。
3. 简朴生活与物质减法:
闲来入豆房豆房象征着简朴的生活空间。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这句诗启示我们反思对物质的无尽追求。 minimalist lifestyle(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现代风潮,恰与这种古典智慧相呼应——真正的富足不是拥有更多,而是需要更少。
4. 文化传承与当代接续:
漫题存古壁记录了诗人与空间的互动,这种题壁行为是古人的社交媒体。
现代人虽不能随意在古迹上题字,但可以通过数字方式记录、分享自己的文化体验,延续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旅行博客、文化vlog,都可视为当代的形式。
结语
张希复与段成式的这首联句诗,不仅记录了唐代文人的寺庙游览体验,更通过乘兴书芭叶,闲来入豆房等诗句,传递了随性而活、心灵超脱的永恒智慧。在浮躁的现代社会,这首诗犹如一缕清风,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不要忽视心灵的滋养,在简单生活中发现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这种诗禅交融的审美体验,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贵的生活哲学——在必然中寻找偶然的兴致,在约束中创造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