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má,一种植物,也叫大麻。《管子·牧民》:“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
《管子·牧民》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及其学派的重要着作,其中“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一句,集中体现了古代以经济民生为本的治理思想。
一、原文与注释
1. 原文
《管子·牧民》开篇提出: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
2. 关键词注释
· 养桑麻:桑树提供养蚕织帛的原料,麻为古代主要纺织纤维,代指发展纺织业与农业生产。
· 育六畜:指猪、牛、羊、马、鸡、狗等家畜的养殖,代表畜牧业发展。
· 民富:百姓物质生活丰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二、翻译
译文:
“凡是拥有土地、治理百姓的君主,必须顺应农时,保障粮仓充实。……鼓励百姓种植桑麻、饲养六畜,人民就能富裕起来。”
三、治理理念分析
1. 经济基础决定国家稳定
管仲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强调物质富裕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养桑麻、育六畜”通过多元化产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提升民众收入,避免单一农耕的脆弱性。
2. 顺应自然规律
“务在四时”要求统治者遵循农时,避免滥用民力,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桑麻种植与六畜养殖相辅相成(如畜粪肥田、桑叶饲畜),形成可持续循环经济。
3. “富民”为先的治理逻辑
将“民富”置于治国首位,突破早期儒家“重义轻利”的局限,主张藏富于民,通过经济手段实现“不令而治”。
四、现实意义
1. 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古代“桑麻+六畜”模式与现代“农林牧副渔”多元产业思路相通,提示农村发展需结合地域特色,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农业,避免产业单一化。
在今天乡村振兴工作中有几个值得借鉴的点:首先,其核心在于推动“产业融合”,打破单一经济模式。 古代的“桑麻”与“六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原始的循环产业链:桑叶养蚕,畜粪肥田,麻织布帛。映射到今天,乡村振兴绝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粮食种植。它要求我们:
· 拓展“新桑麻”: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绿色食品、中药材种植,或挖掘传统手工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一村一品”的乡土品牌。
· 升级“新六畜”:推动现代畜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转型,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民宿、农耕体验等“农业+”新业态。
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农业生产、加工制造与乡村旅游、电商销售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为农民创造更多元的就业岗位和更丰富的收入来源。
其次,其关键在于激活“人的因素”,实现人才与资源的有效对接。 管子强调“务在四时”,意指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在今天,这就要求乡村振兴必须:
· 培育“新农人”: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成为现代乡村产业的“经营者”,让他们成为“养桑麻、育六畜”的新一代主体。
· 优化“资源配”:政府需要扮演好服务角色,提供基础设施、金融信贷、市场信息等支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乡村的资源要素能够“活”起来,而不是简单地行政命令。
最后,其终极目标是构建“可持续生态”,夯实富裕根基。 “养”与“育”本身就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长期经营的眼光。乡村振兴必须摒弃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将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这样才能实现“民富”的可持续性,让乡村不仅富裕,而且美丽、健康。
2. 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
“民富则易治”与当代“共同富裕”目标呼应,强调经济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础,政策制定需以提升民众获得感为核心。
3. 可持续发展观
桑麻(植物)与六畜(动物)的循环系统,暗合现代生态农业理念,对治理环境污染、推动绿色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4. 全球化时代的警示
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管仲强调“务在四时、守在仓廪”提醒各国需重视粮食安全与战略产业自主性。
结语
《管子》将经济治理升华至治国方略的高度,其“富民—治国—安天下”的逻辑链条,至今仍是解读中国治理传统的重要密码。这一思想不仅塑造了古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也为当代构建内循环经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