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二号”的正式运行,如同在国家核心科研领域的地下,悄然筑起了一条条高速流淌的算力“暗河”。
这些“暗河”不为外界所知,却以惊人的效率,滋养着一个个关乎国运的战略项目。
在核物理研究所最深处的绝密实验室,巨大的环形屏幕墙上,原本需要耗费数十天才能完成的“烛龙”新型约束场全参数模拟,此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数据流如同奔腾的江河,涌入“星河二号”庞大的处理核心。
负责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一位头发花白、不苟言笑的老院士,此刻正死死盯着屏幕上飞速跳变的曲线和不断被优化的参数集,嘴唇微微颤抖。
“老所长……这……这太快了!”他身边的年轻助手,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按照‘星河二号’反馈的优化方案和我们重构后的并行算法,最终模拟完成时间预计将比原计划提前整整四十一天!而且精度提升了三个数量级!”
老院士没有立刻回答,他扶了扶厚重的眼镜,仿佛要看穿那数据流背后的本质。
良久,他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的震颤:“四十一天……这意味着,‘烛龙’的工程验证阶段,至少可以缩短一年!一年啊!”
他猛地转过身,抓住助手的手臂,眼中爆发出骇人的精光:“立刻!按照优化后的方案,调整所有次级验证实验的优先级!
我们要抢在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前,把理论优势转化为工程现实!”
类似的场景,在国家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同样上演。
巨大的风洞实验室旁,超级计算机机房(此时已接入“星河二号”远程节点)的终端前,几位气动专家正围着一张极其复杂的三维流场图激烈讨论。
“看这里!激波干扰区域!‘星河二号’结合我们改进的网格自适应算法,捕捉到了以前从未清晰显示过的涡系结构!”
“还有这个分离区形态,与‘星河一号’的模拟结果差异巨大,但更符合我们刚刚拿到的那次高风险试飞数据!”
王总工用力拍着大腿,兴奋得像个孩子:“我就说嘛!以前总觉得差点意思,算力不够,模型就得简化,一简化就失真!现在好了,‘星河二号’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他指着屏幕上一条被优化得更加平滑、阻力显着降低的翼身融合体曲线,语气斩钉截铁:“根据这个新结果,立刻修改‘巡天’三期验证机的机翼设计方案!预计全机升阻比能再提升百分之五!这可是了不得的进步!”
“巡天”项目组的设计师们面面相觑,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欢呼。这百分之五的提升,可能意味着更远的航程、更大的载荷,甚至是未来空天往返能力的质变基石!
而在国家气象总局,变化则更加直观地体现在了面向公众的每日天气预报中。
当首席预报员拿到由“星河二号”驱动的新一代全球数值预报模式生成的、分辨率高达十公里的未来七天天气形势图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图上清晰地显示出了三日后一次原本未被旧模式捕捉到的、源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小股分支,其路径恰好会影响到北方重要的粮食产区。
“快!发布霜冻蓝色预警!通知农业部门,指导农户提前做好防冻措施!”首席预报员当机立断。
几天后,当那股冷空气如期而至,因为预警及时,防护措施到位,预计中的农业损失被降到了最低。
事后,农业部门的感谢信送到了气象总局,也间接传到了“星火”。
这些成果,并未张扬。相关的论文和报告,都经过了严格的脱敏处理,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的,只是些无关痛痒的边角料。
真正的核心进展,如同深海潜行的巨鲸,悄无声息,却力量磅礴。
与此同时,在太平洋彼岸,某些情报分析中心内,却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困惑。
他们通过多种渠道,持续监控着华国在核聚变、高超声速飞行器、全球气候模型等几个关键领域的公开学术产出和专利申请。
按照他们的模型,基于华国之前公开的“星河一号”算力水平和他们所能探测到的(实际上是秦念故意留下的过时信息)科研活动频率,这些领域理应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平台期”才对。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奇怪……华国在核聚变材料方面的实验论文数量近期有所下降,但质量……似乎有种说不出的精炼感?他们好像突然更清楚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了?”
一位资深分析员盯着屏幕上的数据趋势图,眉头紧锁。
“航天领域也是,他们最新的火箭发射成功率高的吓人,但公开的技术细节却越来越少,像是在……憋大招?”
另一位负责航天情报的官员同样感到不解。
“他们的气象预报,尤其是中长期和极端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得非常明显。这背后需要海量算力支持,他们的‘星河一号’应该已经满负荷了才对……难道他们偷偷进口了我们不知道的机器?”
“不可能!所有的高端计算设备出口都有严格管制,他们不可能绕过我们的监视。”
讨论陷入了僵局。
一种隐隐的不安,开始在少数敏锐的情报人员心中滋生。
华国在这些核心领域的进展,似乎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因算力瓶颈而停滞,反而呈现出一种“内敛的加速”。
就像冰面下的暗流,表面平静,底下却汹涌澎湃。
他们并不知道,一座由完全自主技术构建的、无形的“算力长城”,已经在东方悄然屹立。
他们引以为傲的技术监视网络,第一次出现了大面积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