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3 集
河南的田埂上,秦云蹲在地里,看着发黄的小麦苗,眉头紧锁。张郎中蹲在旁边,叹了口气:“秦掌柜,这麦子是得了‘缺氮病’,土壤里的氮元素不够,所以长得又矮又黄,就算浇水施肥,产量也上不去。”
秦云点了点头,心里却在想 —— 古代的肥料主要是农家肥,氮含量低,而且见效慢,要是能有现代的 “氮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他拿出手机,拨通林天的视频电话:“先生,河南的小麦得了缺氮病,土壤肥力不够,我们能不能传送一些氮肥过去?”
“普通的化学氮肥容易烧伤作物,而且古代没有生产条件,用完了就没了。” 林天的声音从屏幕里传来,“不如传送‘固氮菌肥’—— 这是一种有益微生物,能附着在植物根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氮元素,不仅能解决缺氮问题,还能改良土壤,让土壤更肥沃,而且一次使用,能持续起效两年。”
“固氮菌肥?” 秦云眼前一亮,“这种微生物能通过活体传送吗?以前我们只传过动物和植物,没传过微生物。”
“系统升级后,活体传送的稳定性提升了,应该可以。” 林天的语气很谨慎,“我先做个测试,传送少量固氮菌肥到实验室,看看存活率,没问题再给你传过去。”
接下来的两天,林天在实验室里反复测试 —— 将固氮菌肥放在传送台上,调整传送参数,模拟古代的环境,每次传送后都检测微生物的存活率。经过十几次测试,固氮菌肥的存活率终于稳定在 95% 以上,符合使用要求。
第三天,林天通过时空标记,将五十公斤固氮菌肥传送到了河南的麦田。秦云按照林天的指示,让农技师将菌肥均匀地撒在小麦根部,然后浇水。
一周后,秦云再次来到河南的麦田,惊喜地发现 —— 之前发黄的小麦苗已经变绿了,长得又高又壮,比旁边没撒菌肥的小麦高出一大截。张郎中蹲在地里,用手拨开土壤,看到根部附着着一层白色的菌膜,笑着说:“这固氮菌肥真管用!土壤也变松了,比以前肥沃多了!”
秦云立刻让农技师在河南的所有麦田推广固氮菌肥,还把菌肥送到了陇南、云州等地。三个月后,使用固氮菌肥的麦田,亩产比以前提高了 20%,而且土壤越来越肥沃,不需要再施太多农家肥。
解决了土壤肥力的问题,林天又把目光投向了 “经济作物”—— 古代的穿衣主要靠丝绸和麻布,丝绸昂贵,麻布粗糙,要是能引入 “棉花”,就能让百姓穿上又便宜又舒适的棉布。另外,古代的糖主要靠蜂蜜和麦芽糖,产量低,价格高,要是能引入 “甘蔗”,就能制作蔗糖,让普通百姓也能吃上糖。
他先选择传送棉花种子 —— 棉花是双子叶植物,种子存活率高,而且适应能力强,适合在大雍朝的江南、河南等地种植。林天通过时空标记,将一百斤棉花种子传送到了江南的苏州府,还附上了 “棉花种植技术手册”(包括播种时间、行距、施肥方法、采摘技巧)和 “轧花机”(用来去除棉花籽的工具)的图纸。
秦云让农业推广部的农技师在苏州府开辟了 “棉花示范田”,教百姓种植棉花。百姓们一开始不知道棉花是什么,看到白色的棉絮,还以为是 “天上的云彩”。农技师耐心地讲解:“这是棉花,能纺纱织布,做出来的布又软又暖和,比麻布舒服多了,价格还便宜。”
四个月后,棉花成熟了,百姓们采摘下棉絮,用轧花机去除棉籽,再用纺纱机纺成棉纱,最后织成棉布。当第一件棉布衣服做出来时,苏州知府的夫人试穿后,笑着说:“这棉布比丝绸还舒服,冬天穿也暖和,以后百姓们再也不用穿粗糙的麻布了!”
棉花的成功推广,让秦云信心大增。他又开始推广甘蔗 —— 林天传送了甘蔗苗和 “制糖工艺手册”(包括榨汁、熬糖、结晶的方法),在岭南的广州府开辟了 “甘蔗种植基地”。岭南气候温暖,适合甘蔗生长,不到半年,甘蔗就成熟了。
农技师按照制糖工艺,将甘蔗榨汁,熬制成红糖和白糖。当第一批蔗糖送到京城时,雍帝尝了一口,惊讶地说:“这糖比蜂蜜还甜,而且价格便宜,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秦云,你又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随着固氮菌肥、棉花、甘蔗的引入,大雍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百姓们有了足够的粮食,穿上了舒适的棉布,吃上了甜美的蔗糖;江南的棉纺织业、岭南的制糖业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支柱,带动了更多百姓就业。
这天,秦云收到了林天传送的新物资 ——“蚕茧改良菌种”,能让蚕吐出更粗、更有韧性的蚕丝,提高丝绸的质量和产量。他看着菌种,心里充满了期待 —— 他知道,这又是一次改变古代手工业的机会,而他,将继续带着这些 “跨时空的礼物”,为大雍朝的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