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公福喜深知,要利用大皇子的不甘与渴望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更加频繁地出入宗人府,每次前来都会为大皇子带来精心挑选的“朝中新鲜事儿”。
这些消息中,有些是关于朝臣之间的微妙矛盾,有些则是民间对于某些政策的微词。福喜公公总是以一种看似无意实则刻意的方式,将这些信息透露给大皇子,并适时地引导大皇子思考其中的深意。
“大皇子殿下,您可知最近户部张大人与李侍郎在赋税问题上意见不合,朝中议论纷纷呢?”福喜公公在一次添水时,看似随意地提起。
大皇子闻言,眉头微皱,沉思片刻后道:“赋税乃国家大事,关乎民生,他们如此争执,岂不是耽误了国家的发展?”
小公公见状,心中暗自得意,继续道:“是啊,殿下说得极是。只是朝中之事,往往复杂难辨,一个不慎,便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殿下身为皇室成员,是否也应该为朝廷分忧呢?”
大皇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本皇子自然愿意为朝廷出力。只是如今被罚在此抄录族谱,又如何能有所作为?”
福喜公公微微一笑,凑近大皇子耳边低语:“殿下何必妄自菲薄?您虽在此,但心系国家,仍可通过思考提出见解。或许,您可以将这些想法写成奏折,托人呈递给皇上。如此一来,皇上岂能不感受到您的忠心与才华?”
福喜公公接着说:“殿下,您写奏折呈给皇上,一来表明您虽处宗人府,却时刻心系朝廷,皇上定会看到您的忠诚。二来,您的见解若能对朝政有益,那可是实实在在为国家效力,彰显您的才华。再者,就算奏折上的想法未被完全采纳,皇上也能体会您的心意,日后自然会对您另眼相看。这于殿下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呀。”
大皇子听了福喜公公的话,眼神中仍有一丝犹豫,开口道:“话虽如此,但我如今在这宗人府,所闻所见有限,奏折内容若有不当之处,反而会让皇上更加恼怒于我。”
福喜公公轻轻拍了拍大皇子的手臂,轻声安慰道:“殿下放心,您才学过人,平日里对朝政也多有思考。您只要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下来就行。况且,福喜我会时常给您带来朝中的最新消息,让您对局势有更清晰的了解。而且就算有一些小瑕疵,那也是您真心为朝廷谋划的体现,皇上圣明,定会理解您的苦心。”
大皇子微微点头,神情有些松动,但还是有所顾虑,说道:“那托人呈递奏折一事,也是个难题。若所托非人,这奏折落入他人之手,或是被别有用心之人歪曲意思,那我可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福喜公公狡黠一笑,神秘兮兮地说:“殿下不必担忧此事。福喜在宫中也算有些人脉,有个贴心的小太监,为人可靠又机灵。我可以嘱托他来为您办这件事,他定会小心翼翼地将奏折送到皇上手中,绝不会让旁人有可乘之机。”
大皇子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眼中的坚定之色更浓了几分,双手握拳说道:“好!既然如此,本皇子便依你所言。待我仔细思考,将这奏折用心写好,定要让皇上看到本皇子的一番赤诚之心。”
福喜公公连忙躬身,脸上堆满了笑容:“殿下英明!待您的奏折呈上去,皇上必定龙颜大悦,殿下日后定能重获圣宠,大展宏图。福喜我也会时刻关注朝中动向,及时为殿下提供有用的消息。”
大皇子站起身来,在屋内缓缓踱步,眼神中满是憧憬:“此次若能得到皇上谅解,本皇子定当不负圣恩,为朝廷鞠躬尽瘁。”说罢,便坐到桌前,拿起毛笔,开始认真构思奏折的内容
而小公公,则在一旁暗暗观察,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策略。他深知,要制造安岳国内部的裂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慢慢图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皇子的奏折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皇上的案头。虽然其中不乏一些稚嫩的想法,但皇上却从中看到了大皇子的成长与改变。渐渐地,皇上对大皇子的态度开始有所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