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白山黑水起旌旗,继父雄心拓帝基。

妙计除袁摧劲旅,巧招降洪固邦畿。

改元大清开新局,轻赋安民聚国力。

若问清史谁最智,太宗文皇帝称奇。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皇太极他爹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扯起“后金”大旗,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算是正式开启了“反明创业”之路。这时候的皇太极,还是个跟着老爹打天下的“少东家”——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从小就跟着兄长们骑马射箭,脑子还比一般人灵光,打抚顺、萨尔浒的时候,都立下过不小的功劳,老爹看他的眼神,总带着点“这孩子能成事儿”的意思。

可创业之路刚有点起色,意外就来了。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明朝的宁远城,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轰得大败,自己也受了伤,没几个月就咽了气。《清史稿·太宗本纪一》里写“天命十一年八月丙午,太祖崩”,就这么简单一句,把后金的“ leadership 危机”直接摆到了台面上。

努尔哈赤没立明确的继承人,几个儿子都盯着“汗位”这块肥肉。大贝勒代善年纪最大,手里有兵权;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也不是善茬;三贝勒莽古尔泰脾气火爆,手里的兵也不少。这仨人要是闹起来,刚有点起色的后金,说不定就得散架。

这时候,24岁的皇太极站了出来。他没像莽古尔泰那样咋咋呼呼抢位置,而是先找代善的儿子岳托、萨哈廉唠嗑,说:“现在咱们家正是关键时候,我爹刚走,明朝还盯着咱们,要是内部先乱了,咱们都得玩完。我觉得大贝勒(代善)您得挑个头,咱们选个能稳住局面的人当汗。”

代善心里门儿清——自己虽然年纪大,但皇太极军功多、脑子活,还得人心,真要争起来,自己未必能赢,反而会让后金内耗。于是他主动站出来说:“四贝勒(皇太极)才德双全,跟着我爹打天下的时候就最能干,这汗位就得是他的!”阿敏和莽古尔泰一看代善都表态了,自己再反对也没意义,只能跟着附和。

就这样,皇太极没费一兵一卒,靠着“以退为进”的手腕,顺利接了老爹的班,成了后金的第二任大汗。登基那天,他穿着老爹留下的貂皮大氅,站在赫图阿拉的汗宫里,看着底下跪拜的贝勒大臣,心里很清楚:这“cEo”的位置不好坐,外面有明朝这个“大对手”,家里还有三个“元老级股东”盯着,不拿出真本事,迟早得被拉下马。

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后金还是个“家族式管理”的路子——国家大事,得由他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四大贝勒”一起商量,有时候他这个大汗说了都不算,还得看另外三个的脸色。比如每次上朝,四个贝勒都得并排坐着,底下人根本分不清谁是老大,这哪像个正经国家?

皇太极心里憋着股劲,想把这“不伦不类”的制度改了。但他没急着动手,而是先从“小事”开始。比如他规定:以后贝勒大臣们上朝,得按规矩排队,他这个大汗坐着,其他贝勒得站在底下;还把家里的“八旗”重新捋了捋,把自己手里的正白旗、镶白旗换成了正黄旗、镶黄旗——要知道,黄旗在当时是“皇家专用色”,这一步,就是在悄悄树立自己的权威。

接下来,就是收拾那三个“元老股东”。第一个倒霉的是二贝勒阿敏。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阿敏率军攻打明朝的永平、遵化等地,打了胜仗后却纵兵抢劫,还杀了投降的明朝官员。后来明朝军队反扑,阿敏打不过,竟然偷偷把城池丢了,自己跑回了后金。

皇太极抓住这个机会,召集贝勒大臣开会,列举了阿敏的“十六条罪状”,说:“阿敏身为贝勒,不仅丢了城池,还滥杀无辜,这要是不处理,以后谁还听大汗的话?”大臣们早就看不惯阿敏的骄横,纷纷附和。最后,皇太极没杀阿敏,而是把他圈禁了起来,直到去世。《清史稿》里记“天聪四年五月,论阿敏罪,幽之”,就这么一句话,皇太极去掉了一个心头大患。

第二个被收拾的倒霉蛋是三贝勒莽古尔泰。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率军攻打明朝的大凌河城,莽古尔泰负责攻打南城。因为明军防守太严,莽古尔泰的军队死伤惨重,他就跑去找皇太极要援兵。皇太极没给好脸色,说:“你是不是指挥不力,才打不下来?”

莽古尔泰本来脾气就爆,一听这话就炸了,伸手就摸腰间的佩刀,还大喊:“我杀了你这个昏君!”旁边的人赶紧拉住他,可皇太极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第二天,他就以“大不敬”为由,革了莽古尔泰的贝勒爵位,还把他的兵权收了回来。没过多久,莽古尔泰就又气又怕,病死了。

收拾完阿敏和莽古尔泰,就剩下大贝勒代善了。代善是个聪明人,知道皇太极的手段,主动提出:“以后上朝,我再也不跟大汗并排坐了,我就站在底下听令,咱们得有君臣之分!”皇太极假意推辞了几句,最后还是答应了。从此,后金的“四大贝勒共治”制度彻底没了,皇太极成了说一不二的大汗。

除了收拾贝勒,皇太极还搞了个更重要的改革——重用汉人。以前后金只信任满族人,汉人要么当奴隶,要么只能干粗活。皇太极觉得:“明朝比咱们人多、文化高,要是不用汉人,咱们永远打不过明朝。”他不仅把投降的明朝官员提拔起来当官,还开了“科举”,从汉人里选有文化的人做官。比如范文程,本来是明朝的秀才,投降后金后,被皇太极重用,后来成了清朝的“开国文臣之首”。

就这么着,皇太极用了几年时间,把后金从一个“家族企业”改成了“正规公司”,权力集中到了自己手里,还吸纳了不少汉人人才,后金的实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明朝有个让他头疼的人物——袁崇焕。这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进士,本来是个文官,却偏偏会打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就是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轰退的,还受了重伤,没多久就死了。可以说,袁崇焕不仅是明朝的“辽东屏障”,还是皇太极的“杀父仇人”(虽然不是直接杀的,但间接有关系)。

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刚继位,就想替老爹报仇,也想试试自己的本事,于是率军攻打袁崇焕驻守的宁远、锦州。可袁崇焕早有准备,在城墙上架满了红衣大炮,后金军队一靠近,就被轰得人仰马翻。皇太极打了半个多月,不仅没打下城池,还死伤了不少士兵,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兵。这就是历史上的“宁锦大捷”。

吃了大亏的皇太极,终于明白:袁崇焕不好惹,硬拼肯定不行,得玩点计谋。他开始研究袁崇焕的弱点——袁崇焕虽然会打仗,但脾气倔,跟明朝的朝廷关系不太好,尤其是跟魏忠贤那帮阉党,更是水火不容。

当时明朝的皇帝是天启帝,整天就知道做木工,朝政全被魏忠贤把持着。魏忠贤看袁崇焕立了大功,心里嫉妒,就到处说袁崇焕的坏话,说他“拥兵自重,想谋反”。袁崇焕气得不行,主动辞职回了家。

可没过多久,天启帝死了,崇祯帝继位。崇祯帝想挽救明朝,一上台就把魏忠贤给杀了,还把袁崇焕召回北京,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让他负责辽东军务。崇祯帝拉着袁崇焕的手说:“朕把辽东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帮朕守住!”袁崇焕一时热血上头,说:“陛下放心,臣五年之内,一定能平定辽东!”

皇太极听说袁崇焕又回来了,心里咯噔一下,但很快就有了新主意。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避开袁崇焕驻守的宁远、锦州,率领大军从蒙古草原绕了个大圈,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这就是历史上的“己巳之变”。

北京城里一下子乱了套,崇祯帝吓得不行,赶紧下令让袁崇焕率军回援。袁崇焕接到命令后,连夜率军赶回北京,在广渠门跟后金军队打了一场硬仗,把皇太极击退了。可就在这时候,皇太极的“反间计”开始了。

他故意抓了两个明朝的太监,然后让自己的手下在太监能听到的地方“聊天”,一个说:“咱们跟袁大人(袁崇焕)早就约好了,等咱们打进北京,他就开城门投降,到时候咱们一起平分明朝的天下!”另一个说:“对啊,袁大人这次故意让咱们绕到北京城下,就是为了逼崇祯帝投降!”

然后,皇太极又故意把这两个太监放了回去。太监一回到北京,就赶紧把“听到的话”告诉了崇祯帝。崇祯帝本来就多疑,加上之前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承诺没兑现,还让后金军队打到了北京城下,心里早就对袁崇焕有了怀疑。这下听了太监的话,更是深信不疑,当场就下令把袁崇焕抓了起来。

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崇祯帝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凌迟处死。《明史·袁崇焕传》里记载:“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袁崇焕死的时候,北京的老百姓还以为他真的是汉奸,纷纷冲上去抢他的肉吃,场面惨不忍睹。

皇太极听说袁崇焕死了,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他不用一兵一卒,就除掉了自己最大的对手。从此,明朝的辽东防线,再也没有能跟皇太极抗衡的将领了。

除掉袁崇焕后,皇太极又开始对付明朝的另一个厉害人物——洪承畴。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进士,跟袁崇焕一样,也是“文官带兵”的典范。他早年在陕西、河南等地镇压农民起义,打仗很有一套,被崇祯帝视为“救火队长”。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皇太极率军攻打辽东的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向崇祯帝求救。崇祯帝赶紧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让他率领十三万大军去救援锦州。洪承畴到了辽东后,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加固城池,囤积粮草,一开始还打退了几次后金军队的进攻。

可崇祯帝没耐心等,一再下旨让洪承畴率军主动进攻,还派了太监去督战,说:“要是锦州丢了,你洪承畴也别回来了!”洪承畴没办法,只能率军从宁远出发,去救援锦州。

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出兵,亲自率领大军赶到锦州附近的松山,设下埋伏。洪承畴率军到了松山后,想跟后金军队决战,可皇太极却不跟他打,而是派军队切断了明军的粮道。明军没了粮食,士兵们开始恐慌,有的甚至偷偷逃跑。

皇太极趁机率军进攻,明军一下子就乱了阵脚,纷纷溃败。洪承畴想率军突围,可几次都没成功,最后被后金军队围困在松山城里。松山城里的粮食很快就吃完了,士兵们开始吃战马,战马吃完了就吃树皮,有的士兵甚至饿死在了城墙上。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松山守将夏承德叛变,打开城门,后金军队趁机攻入松山,洪承畴被俘。《清史稿·太宗本纪二》里记载:“崇德七年二月,松山破,擒洪承畴。”

洪承畴被俘后,一开始还挺有骨气,不吃不喝,还对着南方(明朝的方向)哭,说:“我洪承畴深受皇恩,不能为国尽忠,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皇太极知道洪承畴是个难得的人才,不想杀他,就派了很多人去劝降,可洪承畴都拒绝了。

这时候,皇太极的妃子孝庄皇后(当时还是庄妃)主动提出去劝降洪承畴。她带着一碗参汤,来到洪承畴的牢房里,说:“洪大人,您要是再不吃东西,就真的活不下去了。您想想,您死了,谁来帮明朝的百姓?谁来平定这乱世?不如归顺我们大汗,以后还能有机会为百姓做事。”

洪承畴本来就有点动摇,再加上孝庄皇后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又看到皇太极对自己这么重视(连妃子都来劝降),终于松了口。第二天,洪承畴就向皇太极投降了。

皇太极听说洪承畴投降了,高兴得亲自出城迎接,还拉着洪承畴的手说:“先生,你要是早点归顺,咱们早就一起打天下了!”洪承畴感动得不行,当场表示愿意为皇太极效力。

后来,洪承畴果然成了皇太极的“得力助手”——他不仅给皇太极出谋划策,还帮后金招降了很多明朝的官员和士兵。可以说,招降洪承畴,是皇太极的又一“神操作”,为后来清朝入关,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随着后金的实力越来越强,皇太极觉得“后金”这个国号有点不够用了。一来,“后金”让人想起几百年前的金朝,而金朝当年跟宋朝是死对头,明朝的老百姓对“金”这个字有抵触情绪;二来,皇太极想建立一个比明朝更强大的王朝,而不是只做一个“地方政权”。

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正式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自己也从“后金大汗”变成了“大清皇帝”。《清史稿·太宗本纪二》里记载:“天聪十年四月乙酉,祭告天地,受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这可不是简单改个名字,而是皇太极的“战略升级”——他想告诉所有人:大清不是后金的延续,而是一个全新的王朝,不仅要统治满族人,还要统治汉族人、蒙古族人,甚至要取代明朝,统治全中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皇太极还做了很多准备。比如他推行“满汉一家”的政策,规定满族人不能欺负汉族人,汉族人的土地和财产要受到保护;他还跟蒙古部落联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蒙古的王公贵族,让蒙古成为大清的“盟友”;他还改革了官制,模仿明朝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设立了大清的六部,让国家管理更加规范。

在军事上,皇太极也没闲着。他除了继续攻打明朝的辽东地区,还派兵征服了朝鲜。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率军攻打朝鲜,朝鲜国王李倧打不过,只能投降,还跟大清签订了盟约,成为大清的“藩属国”。征服朝鲜后,大清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对付明朝了。

到了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皇太极又率军攻占了明朝的锦州、宁远等重镇,彻底控制了辽东地区。这时候的明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内部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四处作乱,外部有大清的军队虎视眈眈,国库空空如也,大臣们互相拆台,崇祯帝虽然想挽救明朝,可已经回天乏术了。

皇太极知道,明朝很快就要垮了,大清入关的日子不远了。可就在这时候,意外发生了——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在盛京的清宁宫去世,享年52岁。《清史稿·太宗本纪二》里记载:“崇德八年八月庚午,上崩于清宁宫,年五十有二。”

关于皇太极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有的说他是因为常年征战,积劳成疾;有的说他是因为心爱的宸妃海兰珠去世,伤心过度。不管怎么说,皇太极没能亲眼看到大清入关,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皇太极虽然没能看到大清入关,但他给儿子顺治帝(当时还是福临,由多尔衮辅佐)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一个强大的大清王朝,和一套完整的“创业蓝图”。

首先,他统一了东北地区,控制了辽东、蒙古、朝鲜,为大清入关打下了稳固的“根据地”。以前的后金,只是一个偏安东北的“地方政权”,而经过皇太极的经营,大清已经成了一个能跟明朝抗衡的强大王朝。

其次,他改革了政治制度,建立了“六部”,完善了八旗制度,让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彻底摆脱了“家族式管理”的混乱,让大清有了一套正规的“公司运营体系”。这就好比以前是几兄弟凑钱开小作坊,凡事都得商量着来,效率低还容易吵架;皇太极一改革,直接把小作坊改造成了现代化企业,分工明确、指挥统一,执行力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再者,他搞定了“人才储备”的大事。以前后金只用满族人,人才池子里就那么几个人,想扩张都没人可用。皇太极倒好,不仅重用范文程、洪承畴这样的汉族精英,还开科举选汉人做官,甚至把明朝投降的士兵改编成“汉军八旗”,让他们为大清打仗。这么一来,大清的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满汉蒙各族人才拧成一股绳,战斗力和治理能力都翻了好几倍。

最后,他给大清定下了“入主中原”的大目标。努尔哈赤那时候,顶多是想在东北占块地,跟明朝分庭抗礼;皇太极不一样,他改国号为“大清”,就是要告诉所有人:我要的不是东北这块小地方,而是整个中国。他还通过打朝鲜、平蒙古,消除了后顾之忧,又通过反间计除掉袁崇焕、招降洪承畴,一步步削弱明朝的实力,为后来多尔衮率军入关、推翻明朝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要是没有皇太极这十几年的“创业升级”,后金可能还是个在东北打打闹闹的部落,根本没能力入主中原。他就像一个眼光长远的cEo,不仅把老爹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得明明白白,还把公司做得更大更强,给后人留下了一套能直接用的“成功模板”。

皇太极能把大清带起来,不光靠自己本事大,还因为他身边有一群靠谱的人和一群“给力”的对手——正是这些人,推着他一步步往前走,也让他的人生更有传奇色彩。

先说说他的“核心团队”。首当其冲的就是范文程,这哥们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后代,本来是明朝的秀才,后来投降了后金。皇太极一眼就看中了他的才华,把他当成“首席谋士”,不管是打仗还是改革,都要先问问范文程的意见。有一次,皇太极想改革赋税制度,怕老百姓不接受,范文程就出主意:“咱们可以先在小范围试点,让老百姓看到好处,再慢慢推广。”皇太极照着做,果然没出乱子。后来范文程一直辅佐到康熙朝,成了大清的“开国文臣之首”,堪称皇太极最靠谱的“合伙人”。

还有他的弟弟多尔衮,虽然那时候还年轻,但已经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多尔衮才17岁,就跟着皇太极攻打蒙古察哈尔部,不仅打了胜仗,还缴获了元朝的传国玉玺。皇太极很高兴,把多尔衮封为“墨尔根戴青”(满语里“聪明的统帅”的意思),后来还让他掌管吏部,成了自己的“得力干将”。不过那时候谁也没想到,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会成为辅佐顺治帝入关的“摄政王”,一手完成了皇太极没来得及做的事。

再说说他的“对手榜”。除了袁崇焕和洪承畴,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崇祯帝。这两位,一个是大清的开国皇帝,一个是明朝的末代皇帝,简直是“命运的宿敌”。皇太极想入主中原,崇祯帝想挽救明朝,两人斗了十几年,谁也没占到绝对优势。但有意思的是,崇祯帝虽然有心想做事,却没那个本事——他多疑、急躁,杀了袁崇焕,逼得洪承畴投降,还动不动就换大臣,把明朝的朝政搞得一团糟。而皇太极呢,沉稳、精明,懂得隐忍,也懂得用人,一步步把明朝逼上绝路。有时候真让人觉得,不是皇太极太厉害,而是崇祯帝太“猪队友”,硬生生把明朝的家底给败光了。

还有一个对手,是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这林丹汗也是个有野心的人,想统一蒙古各部,跟后金、明朝三足鼎立。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林丹汗经常跟后金作对,还联合明朝一起攻打后金。皇太极没跟他硬拼,而是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拉拢蒙古其他部落,跟他们结盟,再集中兵力攻打察哈尔部。林丹汗打不过,只能往西逃跑,最后病死在青海。皇太极不仅征服了察哈尔部,还得到了传国玉玺,这一下,蒙古各部都归顺了大清,皇太极也成了蒙古的“博格达彻辰汗”(蒙古语里“神圣的聪明可汗”的意思)。

说起皇太极,大家可能觉得他是个铁血帝王,眼里只有打仗和改革,其实他也有柔情的一面,尤其是对他的家人。

他最爱的女人,是宸妃海兰珠。海兰珠是孝庄皇后的姐姐,比孝庄晚几年嫁给皇太极。那时候皇太极已经是大汗了,身边有很多妃子,可他偏偏对海兰珠一见钟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册封后宫,把海兰珠封为“宸妃”,住的宫殿叫“关雎宫”——“关雎”取自《诗经》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见皇太极对她的宠爱。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海兰珠为皇太极生下了一个儿子,皇太极高兴得不行,不仅大赦天下,还打算把这个儿子立为继承人。可没想到,这个孩子才活了半年就夭折了。海兰珠受不了这个打击,一下子就病倒了。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皇太极正在松山前线指挥打仗,听说海兰珠病重,立刻放下军务,连夜赶回盛京。可等他回到关雎宫的时候,海兰珠已经去世了,年仅33岁。

皇太极悲痛欲绝,连续几天不吃不喝,甚至还昏了过去。大臣们劝他:“陛下,您是大清的皇帝,不能因为一个女人伤了身体啊!”皇太极醒过来后,说:“朕不是哭她,是哭朕的儿子,哭大清的未来。”可大家都知道,他心里最疼的,还是海兰珠。后来皇太极每次打猎经过海兰珠的墓地,都会停下来祭拜,还写下了很多悲伤的诗词。海兰珠的去世,成了皇太极心里永远的痛,也有人说,他后来的去世,跟思念海兰珠、伤心过度有很大关系。

除了海兰珠,皇太极对他的母亲孟古哲哲也很孝顺。孟古哲哲是努尔哈赤的皇后,也是皇太极的生母,可惜在皇太极12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皇太极继位后,每次提到母亲,都会忍不住流泪。他还特意追封母亲为“孝慈高皇后”,把她的陵墓迁到努尔哈赤的福陵,让母亲跟父亲合葬。

对他的子女,皇太极也很上心。他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虽然平时忙着打仗和改革,但只要有空,就会亲自教儿子们骑马射箭、读书写字。他还经常跟子女们说:“你们是大清的后代,不能贪图享乐,要学会吃苦,学会打仗,学会治理国家,这样才能守住大清的江山。”后来他的儿子福临能顺利继位,虽然有多尔衮的辅佐,但也跟皇太极从小的教育分不开。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盛京清宁宫去世,享年52岁。他死后,大臣们给他上了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所以后来大家都叫他“清太宗”或“皇太极文皇帝”。

回顾皇太极的一生,他从24岁接盘后金,到52岁去世,用了28年时间,把一个偏安东北、内忧外患的部落政权,打造成了一个疆域辽阔、制度完善、实力雄厚的大清王朝。他的功绩,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搞定了内部矛盾,实现了权力集中。他除掉阿敏、莽古尔泰,让代善主动让权,结束了“四大贝勒共治”的混乱局面,让大清有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这是大清能发展壮大的基础。

第二,改革制度,推动满汉融合。他模仿明朝设立六部,开科举选汉人做官,组建汉军八旗,让满汉蒙各族人才都能为大清效力,不仅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还缓和了民族矛盾,为后来大清入主中原、统治多民族国家打下了基础。

第三,军事上战绩辉煌,削弱了明朝的实力。他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招降洪承畴,征服朝鲜和蒙古,控制辽东地区,一步步把明朝逼上绝路,为后来多尔衮率军入关、推翻明朝铺平了道路。

第四,定下了“入主中原”的战略目标。他改国号为“大清”,不再满足于做东北的“大汗”,而是要做全中国的“皇帝”,这个目标不仅激励了当时的大清将士,也为后来清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然,皇太极也有缺点。比如他为了巩固权力,对反对他的人手段比较狠,像阿敏被圈禁至死,莽古尔泰被革爵后气死,虽然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但也显得有些铁血无情。还有他晚年因为海兰珠去世,情绪低落,影响了朝政,要是他能多活几年,说不定能亲自率军入关,完成统一大业。

但总的来说,皇太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能型帝王”——他会打仗,能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他懂政治,能把混乱的政权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有眼光,能制定出长远的战略目标;他也重感情,对家人有柔情的一面。他就像一个“创业cEo”,不仅把老爹留下的“公司”做得更大更强,还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制定了清晰的蓝图。

要是没有皇太极,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康乾盛世”,也没有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所以说,皇太极虽然没能亲眼看到大清入主中原,但他是大清真正的“开国之君”,他的功绩,值得被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皇太极的一生:他是从白山黑水里走出来的铁血帝王,用智慧和勇气把后金熬成了大清,用谋略和柔情书写了一段传奇,他是大清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杰出君主。

参考《清史稿》

随梦书屋推荐阅读: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拔刀!全军冲阵一缕幽香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我有一城,住着历代帝王不让江山我要做首辅家父范疆,开局我大骂张翼德大唐:长乐请自重,我真不想当驸马科举,我书画双绝,诗仙在世手握召唤系统闯不一样的三国铁血虎贲战大明红楼:每年一百万叫我怎么花?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汉末刘尨:现代魂掀乱世风云宋魂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穿越红楼的戏剧人生最佳词作斗罗大陆之我能抽取无限武魂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圣主降世:开局狗符咒护体穿越大唐:李承乾的皇位我保定了明末:只允许一万人穿越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战贞观逍遥王养成记白嫖诗词我权倾朝野乱世枭皇:柴荣三国:我能趋吉避凶倒霉蛋回到古代当法官十日游戏,但全员皇帝穿越古代,穷屌丝的人生逆袭穿越:刚成大将军,就要远征我成了宋朝最有权势的地主开局明末战场,首秀三连杀贺平安一觉醒来变赘婿大乾九皇子贞观大闲人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这个武圣只想当官被老丈人嫌弃,我说莫欺少年穷逍遥六皇子,父皇恭请我登基家有卷轴通古今,我养成了未来首辅
随梦书屋搜藏榜:第八冠位汉末:家父袁绍,足矣一手遮天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我在明末修仙警官,我是直男冒牌皇叔闭关锁国让大明领先世界数百年换宋宋末争霸:从水浒二龙山开始皇姐和亲,我在敌国杀疯了三国战神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于是我成为了神孤才不要做太子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重生之太子归来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古人看麻了战争服务公司开局被退婚,路边捡个便宜小娘子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重生古代:从军户到一统山河!水浒:开局花一块钱彩礼娶潘金莲锦衣当国心死休妻后,我成大奉最强亲王苏宋无上仙秦:从绑定大秦国运开始成至高三国之我是皇太子三国:万倍返还,主公我绝不私藏东汉之我都成仙了,还当皇帝无限烽火:坦克大玩家唐砖军旅情路纯情小妞很霸道祁同伟重生武大郎,水浒杀疯了星主三国水浒卧底朱元璋:从梁山开始,覆灭北宋!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我在古代的种田大空间重生:太子要造反计谋天下一品辣妻大唐第一村大姑爷小书生齐襄超级医道兵王喋血王妃:一怒倾天下明末皇太子宋韵流年带着枪炮去大宋
随梦书屋最新小说: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凉州雪:徐骁风云录月照寒襟浮世离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三国:大汉第一毒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衙役凌云志掠夺气血之黄巾战场大明:马皇后护孙,太子爷造反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我的发小是朱元璋九两金乡野奇途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这金手指?灵言催眠为所欲为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被书童告抢功名,我琴棋书画打脸大宋闲医反贼大明MC系统李二废我太子,我请大唐赴死!大秦:朕让你修长城,你造高达?红楼新君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文明火种重生:穿越明末日本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锦衣异世录之铁血锦衣卫原始时代的崛起之路千年一瞬白发如月汉阙惊澜反清复华,成为日不落帝国从死囚到统帅大楚风云传悍卒!从壮丁开始逐鹿中原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中年废材的一百零八条穿越人生路科举:染布郎之子的状元之路这个逍遥侯明明超强却过分咸鱼大明熥仔古今倒卖爆赚万亿,缔造黄金帝国汉末许褚:开局坐断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