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三公嫡子尊,淮南割据势称尊。
玉玺迷心称仲帝,骄奢失道丧民心。
众叛亲离成丧犬,呕血江亭梦已沉。
人生若不戒狂妄,纵有良基也化尘。
东汉末年的汝南袁氏,那是妥妥的顶级门阀——四代人出了五个三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家族天花板。而袁术,就是这个顶级豪门里的嫡长子(父亲袁逢的正妻所生),比他那个庶出的哥哥袁绍,在家族里的正统地位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要是生在和平年代,袁术大概率能靠着家族关系,一路顺风顺水当大官,安稳过一辈子。可他偏偏生在了汉末乱世,还自带一身嫡子优越感,觉得全天下就该围着他转。《后汉书·袁术传》里说他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意思是袁术年轻时喜欢跟一群贵族子弟架鹰遛狗,玩得很疯,后来稍微收敛了点——但那股子我是豪门嫡子我最牛的劲儿,从来没改过。
跟袁绍靠养名士、树口碑攒人气不同,袁术走的是资源碾压路线。他一出道就当了郎中(宫廷侍卫官),后来又升任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全是靠家族关系安排的。别人还在底层摸爬滚打时,他已经是朝廷的中高级官员,手里握着实权,身边围着一群想抱大腿的人。
不过袁术的跟他的完全不匹配。他总觉得自己是嫡子,袁绍是庶出,就该压袁绍一头。有一次,袁绍想跟他联手干件大事,他直接怼回去:你一个庶子,也配跟我平起平坐?气得袁绍差点跟他断绝关系。这也为后来兄弟俩反目成仇埋下了伏笔——在袁术眼里,全天下只有他才配继承袁家的家业,其他人都得靠边站。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乱政,废立皇帝,把洛阳搞得乌烟瘴气。袁术一看形势不对,心想留在这里迟早被董卓收拾,干脆带着手下逃离洛阳,跑到了南阳(今河南南阳)。
南阳是当时的富庶之地,人口多、粮食足,袁术一来就看上了这块宝地。当时的南阳太守张咨是个软骨头,袁术没费多大劲,就设计杀了张咨,吞并了南阳的军队和粮草,一下子成了有地盘、有军队的军阀。《后汉书·袁术传》记载:术到南阳,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术。术怒,遂进兵攻咨,斩之,尽并其众。——短短几句话,就把袁术的和写得明明白白。
袁术在南阳没待多久,就因为太能折腾,把老百姓惹毛了。他天天征收重税,还纵容士兵抢掠,南阳的老百姓从欢迎袁术变成了恨死袁术,纷纷逃到外地。袁绍一看弟弟把南阳搞成这样,还想趁机抢他的地盘,就联合曹操一起攻打袁术。袁术打不过曹袁联军,只能带着残余的军队向南逃跑,最后跑到了淮南(今安徽、江苏一带)。
淮南比南阳更富庶,还有长江天险可以防守,袁术一下子又满血复活了。他攻占了寿春(今安徽寿县),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大本营,自封为左将军,还兼管扬州、徐州、豫州三州的军事,俨然成了淮南地区的土皇帝。
这时候的袁术,手里握着一手好牌:淮南有百万人口,每年能收很多粮食;他手下有孙策(后来江东孙氏的创始人)这样的猛将,还有杨弘、张勋这样的谋士;更重要的是,他还从孙坚手里得到了传国玉玺——这玩意儿在当时可是天命所归的象征,谁拿到它,谁就有资格称帝。
自从拿到传国玉玺,袁术的心思就开始活络起来。他天天对着玉玺发呆,心里琢磨:现在汉朝都快完了,我是四世三公的嫡子,手里又有玉玺,这不就是老天爷让我当皇帝吗?
他的谋士杨弘、张勋等人,有的想拍他马屁,有的是真觉得袁术有实力称帝,纷纷劝他:将军您德高望重,手握重兵,又有玉玺在手,要是称帝,天下人肯定都会响应您!袁术一听,更飘了,觉得自己当皇帝是顺应天命,谁也拦不住。
只有少数清醒的谋士劝他:现在天下还没乱到极点,曹操、袁绍、刘表这些人都盯着您呢,要是您现在称帝,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到时候就麻烦了!可袁术早就被玉玺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这些劝告,还把劝他的谋士骂了一顿。
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意思是第二个汉朝,也有说是的意思,暗示他是天下的中心),还设置了文武百官,修建了宫殿,过上了皇帝的日子。他称帝的消息一传开,全天下都炸了锅——曹操气得拍桌子,袁绍骂他僭越作乱,刘表、孙策等人直接跟他断绝关系,就连他手下的很多士兵,都觉得他太荒唐,偷偷跑了。
袁术当皇帝后,更是变本加厉地骄奢淫逸。他修建的宫殿比汉朝的皇宫还豪华,里面养了几百个妃子,每个妃子都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山珍海味。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他下令在淮南地区征收更重的赋税,老百姓本来就因为战乱过得很苦,现在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都饿死在了路边。
《后汉书·袁术传》里记载:术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余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意思是袁术荒淫奢侈到了极点,后宫几百人都穿华丽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而士兵们却挨冻受饿,江淮地区的物资都被耗尽,老百姓只能互相残杀当食物吃。
这时候的袁术,已经从一个割据军阀变成了人人喊打的乱臣贼子,他的仲家王朝,也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袁术称帝后,第一个跟他翻脸的就是孙策。孙策本来是袁术的手下,靠着袁术给的兵马打下了江东,可他一直不认同袁术称帝,觉得这是自寻死路。袁术称帝后,孙策立刻发表声明,跟袁术断绝关系,还率军攻打袁术的地盘,抢走了他在江东的势力范围。
紧接着,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也开始联手对付袁术。曹操派刘备、朱灵率军攻打袁术,袁绍派部将颜良率军从北面夹击,刘表则从南面封锁袁术的退路。袁术的军队本来就因为缺粮、士气低落而战斗力大减,面对几路大军的围攻,很快就败下阵来,丢失了很多城池。
袁术想向袁绍求助,可袁绍早就看他不顺眼,不仅不帮忙,还派军队拦截他。袁术没办法,只能带着残余的军队向青州(今山东一带)逃跑,想投靠自己的侄子袁谭(袁绍的儿子)。可还没到青州,就被曹操派来的军队拦住了去路,只能又退了回去。
这时候的袁术,已经成了丧家之犬——手里没多少军队,粮草也快吃完了,身边的谋士和将领要么投降了别人,要么偷偷跑了,只剩下少数几个亲信跟着他。有一次,袁术想喝一碗蜂蜜水,可手下翻遍了整个军营,都找不到一点蜂蜜,只能告诉他:将军,别说蜂蜜水了,现在连粗粮都快没了。袁术听了,气得一口老血喷了出来,差点晕过去。
公元199年,袁术带着最后的几百个亲信,逃到了江亭(今安徽庐江附近)。这时候的他,又饿又病,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他躺在简陋的帐篷里,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四世三公的嫡子,割据淮南的军阀,手握传国玉玺的,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像条狗一样逃亡,连一碗蜂蜜水都喝不上,心里又悔又恨。
他对着身边的亲信叹气道:我袁术一生,好歹也是名门之后,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啊!说完,他又猛地咳出一口血,身体越来越虚弱。当天晚上,袁术就在江亭的帐篷里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
袁术死后,他的亲信们吓得四散逃跑,连他的尸体都没人管。后来,袁术的旧部徐璆(qiu)把他的尸体收敛起来,埋葬在了江亭附近。而他心心念念的传国玉玺,也被他的部下献给了曹操,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对于袁术,历史上的评价几乎一边倒——大多说他是、,觉得他手里握着一手好牌,却因为自己的愚蠢和狂妄,最后落得个悲惨下场。但如果我们客观地看,袁术的失败,既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因素。
从个人原因来看,袁术确实有很多致命的缺点:他狂妄自大,觉得自己是四世三公的嫡子,就该当皇帝,完全不顾天下人的感受;他骄奢淫逸,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享受,失去了民心;他听不进正确的意见,身边全是拍马溜须的人,导致决策一再失误。这些缺点,注定了他不可能在乱世中成功。
从时代因素来看,汉末虽然天下大乱,但汉朝正统的观念还深入人心,大多数人还是认可汉朝的统治,不愿意看到有人称帝。袁术在这个时候称帝,无疑是犯了,成了天下人的靶子。而且,当时的曹操、袁绍、孙策等人,都比袁术更有能力、更有远见,袁术想在他们中间称帝,简直是自取灭亡。
袁术的一生,虽然是个悲剧,但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堪称一本乱世避坑指南,即使在现在,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第一,别把平台当本事。袁术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他四世三公的家族平台,可他却把平台的优势当成了自己的本事,觉得自己天生就该当皇帝。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不要把平台给的资源和机会,当成自己的实力,否则一旦离开平台,就会原形毕露。
第二,别被欲望冲昏头脑。袁术之所以称帝,就是因为被传国玉玺和皇帝梦冲昏了头脑,看不到潜在的危险。这告诉我们,面对诱惑和欲望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冲动,要多考虑后果,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贪念,毁掉自己的一生。
第三,要懂得尊重别人。袁术因为自己是嫡子,就看不起袁绍这个庶出的哥哥,还多次诋毁他,导致兄弟反目;他因为自己是军阀,就看不起老百姓,肆意搜刮,失去了民心。这告诉我们,不管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多高,都要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家人、尊重朋友、尊重普通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支持。
第四,要学会听正确的意见。袁术身边不是没有清醒的谋士,可他却听不进他们的劝告,反而信任那些拍马溜须的人,导致决策失误。这告诉我们,在做重要决策的时候,要多听不同的意见,尤其是那些逆耳的忠言,不要一意孤行,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一个错误的决策,满盘皆输。
第五,要懂得低调做人。袁术不管是在南阳还是在淮南,都太高调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四世三公的嫡子,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实力。可在乱世中,低调才是生存之道,太高调只会引来别人的嫉妒和攻击。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低调,不要到处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和能力,否则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袁术虽然死了,但他的故事却一直被后人当作反面教材。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即使手里握着一手好牌,要是不会打,也会输得一败涂地;即使出身豪门,要是没有相应的能力和品德,也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