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那段风云变幻、充满故事的历史长河里,有一个女子,她虽身处深宫内院,却以非凡的智慧、果敢的决断和高尚的品德,在大宋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慈圣光献曹皇后。今天,咱就唠唠她那跌宕起伏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曹氏出生在一个超级牛的家庭——真定曹氏家族。这家族那可是名门望族,祖父曹彬更是北宋的开国名将,那战功赫赫,简直就是大宋军事界的“扛把子”。他先后参与平定后蜀、南唐、北汉等政权,驰骋沙场数十年,官至枢密使,死后被封为周武惠王。当时的皇帝宋真宗都忍不住夸赞:“国朝将相家,能以身名自立,不坠门阀者,唯李昉、曹彬尔。”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曹氏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那是样样精通,还养成了端庄稳重、知书达理的性格,妥妥的大家闺秀一枚。
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郭皇后被废,这一事件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后宫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就在这个时候,年仅十六岁的曹氏被宋仁宗的养母章惠杨太后一眼相中。要知道,古代皇室选皇后那可是件大事,不仅要出身名门,还得品德、相貌俱佳。曹氏这出身,那是根正苗红,完全符合皇室的要求。于是,在众人的期待和安排下,第二年,也就是景佑元年(1034年)九月,曹氏正式被册立为皇后。这一身份的转变,对曹氏来说,既是荣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此,她便踏入了那充满神秘色彩又危机四伏的皇宫,开启了她传奇的一生。
刚当上皇后的曹氏,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尊荣冲昏头脑。她深知,后宫这个地方,表面上是繁花似锦,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皇后的位置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所以,曹氏一直保持着低调谦逊的态度,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在后宫的管理上,曹氏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她深知,一个和谐稳定的后宫对于皇帝、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至关重要。于是,她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生活非常节俭,从不追求奢华。她经常带领着宫女们在宫中种植五谷杂粮,亲自养蚕缫丝,以此来倡导勤劳节俭的美德。在她的影响下,后宫的风气逐渐变得淳朴起来,大家都以她为榜样,不再互相攀比、争风吃醋。
然而,后宫的争斗从来都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善良和退让而停止。宋仁宗最宠爱的张贵妃,仗着皇帝的宠爱,在后宫中飞扬跋扈,根本不把曹氏这个皇后放在眼里。有一次,张贵妃突发奇想,想要借皇后的车辇出游。这在古代可是非常严重的僭越行为,车辇代表着皇后的身份和地位,岂是能随便借人的?但张贵妃不管这些,她直接去找宋仁宗撒娇,让皇帝帮她去借。宋仁宗也拿她没办法,只好让她自己去找皇后。曹氏得知此事后,心里虽然很不舒服,但她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非常大度地把车辇借给了张贵妃。张贵妃高兴得不得了,回来就向宋仁宗炫耀。宋仁宗却对她说:“国家的文物仪章,上下都有严格的秩序,你这样张张扬扬地坐着皇后的车辇出去,大臣们是不会答应的。”张贵妃听了,心里很不痛快,但也只好作罢。这件事让曹氏在后宫中的威望大大提高,大家都对她的宽容和大度佩服不已。
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北宋皇宫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宫廷叛乱。一天夜里,几名禁卫军士兵突然发动叛乱,他们越过屋顶,直冲向皇帝的寝宫。当时,宋仁宗和曹氏正在寝宫休息,听到外面传来的嘈杂声和喊杀声,宋仁宗吓得惊慌失措,想要立刻出去看看情况。曹氏却非常冷静,她一把拉住宋仁宗,坚决不让他出去。她知道,外面情况不明,皇帝贸然出去,很可能会陷入危险之中。于是,她迅速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
她首先命令都知王守忠赶紧带兵前来平乱,然后又担心叛贼会纵火,就暗中派人提着水跟在叛贼后面。果然,叛贼为了制造混乱,举着火把焚烧寝宫的帘子,幸好曹氏提前安排的人及时赶到,用水把火浇灭了,才没有酿成大祸。在这场混乱中,曹氏始终保持着镇定自若的状态,她不仅指挥若定,还亲自安慰那些惊慌失措的宫女和太监,让他们不要害怕。
为了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曹氏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她把派出去平叛的侍从们召集到一起,亲自剪下他们的头发,并对他们说:“明天论功行赏,就以这个头发作为凭证。”士兵们看到皇后如此重视他们,都深受鼓舞,纷纷拼死作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
这场宫乱过后,宋仁宗对曹氏刮目相看。他没想到,平日里温柔婉约的皇后,在关键时刻竟然如此勇敢和机智,简直就是女中豪杰。他不禁感叹道:“皇后临变不惊、处变有方、发付明决、收拾敏捷。若皇后生男子,岂止是将相之才啊!”曹氏也因此在朝廷和后宫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大家都对她敬畏有加。
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底,宋仁宗突然驾崩,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整个朝廷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在这危急关头,曹氏再次展现出了她的果敢和决断。她迅速收集了宫内各道门的钥匙,将宫门紧闭,防止有人趁机作乱。然后,她召集皇子们进宫,并派人通知宰相韩琦等大臣前来商议后事。
天亮之后,韩琦等大臣赶到宫中。在曹氏的主持下,众人拥立宋仁宗的养子赵曙即位,他就是宋英宗,而曹氏则被尊为皇太后。宋英宗即位后不久,就患上了重病,无法处理朝政。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纷纷恳请曹太后代为处理政事,曹太后考虑到国家的稳定和大局,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
曹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后,并没有像其他太后那样独揽大权、为所欲为。她深知,自己只是暂时代理朝政,等英宗病好后,还是要把权力还给他的。所以,她在处理政务时非常谨慎,总是和大臣们商量着来。每天大臣们向她汇报事务时,遇到一些难以决策的问题,她都会说:“公辈更议之”,从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她虽然没有直接做出决策,但她的每一句话都能切中要害,给大臣们提供很多宝贵的建议。
曹太后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她熟读经史,深谙治国理民的道理。她常常引用经史中的典故来解决问题,让大臣们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朝廷以及外省的表章、奏折每天都有数十件,她都能认真阅读,并记住要点内容,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在垂帘听政期间,曹太后还非常注重约束自己的娘家亲属和身边的臣仆。她知道,外戚干政是历朝历代都非常忌讳的事情,所以她绝不允许曹氏家人利用她的身份谋取私利。她对曹氏家人的要求非常严格,丝毫照顾都不给,更不准他们随便出入宫禁。在她的严格管理下,曹氏家人都能奉公守法,没有一个人敢胡作非为。曹太后的这种做法,不仅赢得了大臣们的尊重和信任,也为朝廷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病逝,他的儿子赵顼即位,他就是宋神宗,曹太后则被尊为太皇太后。宋神宗即位后,年轻气盛,一心想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于是,他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实现国家的富强。
然而,曹太皇太后却对变法持反对态度。她认为,祖宗留下来的法度已经实行了多年,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不能轻易改变。她担心变法会触动太多人的利益,引发社会的动荡。而且,她在民间也听到了很多关于变法的负面声音,百姓们对青苗法、助役法等变法措施非常不满,生活反而变得更加困苦了。所以,她多次向宋神宗进谏,希望他能够慎重考虑变法的事情。
有一次,在祭祀宗庙的前几天,宋神宗去看望曹太皇太后。曹太皇太后趁机对他说:“我以前听到民间的疾苦,一定会告诉仁宗皇帝,因此他常常赦免施行善政,现在也应该这样。我听说民间对青苗法、助役法很怨恨,应该废除。王安石确实有才学,但是怨恨他的人也很多,皇帝如果想爱惜保全他,不如暂时让他离开朝廷。”宋神宗听了,虽然表面上恭敬地接受了,但心里却很不以为然。他认为曹太皇太后年纪大了,思想比较保守,不理解他变法的决心和意义。
后来,宋神宗还是坚持推行变法。曹太皇太后看到自己的劝谏没有起到作用,也感到非常无奈。但她并没有放弃,她一直在关注着变法的进展,希望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为百姓们说说话。
元丰二年(1079年),北宋文坛发生了一件大事——“乌台诗案”。苏轼因为写诗讽刺新法,被新党们抓住把柄,关进了御史台监狱。一时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认为苏轼这次必死无疑。
曹太皇太后在病中听到了这个消息,她非常着急。她深知苏轼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能就这样被冤枉处死。于是,她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强撑着起来,对宋神宗说:“我曾经记得仁宗皇帝因为制科考试得到苏轼兄弟,高兴地说:‘我为子孙得到了两个宰相。’现在听说苏轼因为写诗被关进监狱,难道不是仇人陷害他吗?搜集到的只是诗歌,他的过错太小了。我的病势已经很重了,不能因为冤屈滥刑而伤害中和之气,你应该仔细审查这件事。”
宋神宗听了曹太皇太后的话,深受感动。他想起了祖父宋仁宗对苏轼的赏识,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就轻易地置苏轼于死地。于是,他重新审查了苏轼的案件,最终苏轼得以免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曹太皇太后的这一善举,不仅救了苏轼的性命,也让后世之人对她的仁慈和胸怀赞叹不已。
元丰二年十月二十日(1079年11月16日),这位历经三朝、一生都在为北宋王朝操劳的曹太皇太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病逝于庆寿宫,享年六十二岁。她的去世,让整个朝廷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宋神宗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下诏将她的园陵改为山陵,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祔葬于宋仁宗永昭陵。
参考《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