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在明朝中后期的宫廷画卷里,有一位女子格外特别。她不像万贵妃那般恃宠而骄、搅动风云,也不似其他后妃那般沉溺于争风吃醋,而是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沉稳的性格,在后宫站稳脚跟,甚至在关键时刻影响了明朝的国运。她,就是明穆宗朱载坖的贵妃、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李贵妃,后世更习惯称她为李太后。

如果说后宫是个“大型生存竞技场”,那李贵妃绝对是其中的“隐藏大佬”。她没有显赫的家世做靠山,初入宫时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宫女,却一步步逆袭成贵妃,还培养出了万历皇帝。更厉害的是,在穆宗去世、万历年幼的日子里,她联手张居正,一手撑起了明朝的“万历新政”,把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拉回了正轨。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硬核太后”的传奇一生。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李贵妃出生在顺天府漷县(今北京通州)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亲李伟,原本就是个靠做小生意糊口的平民,日子过得紧巴巴。要是放在和平年代,李贵妃大概率会像普通女子一样,嫁个老实人,过着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可命运这东西,从来都不按常理出牌。

当时的明朝,正处在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统治后期。这位皇帝沉迷修道,整天躲在西苑炼丹,把朝政扔给了严嵩父子。朝堂乌烟瘴气,民间也不太平,各地灾荒不断。李伟家的生意本就不好做,赶上这年景,更是赔得底朝天。眼看一家人就要饿肚子,李伟犯了难——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跟着自己受苦吧?

就在这时,宫里传来消息,说要挑选一批宫女入宫。虽说宫里规矩森严,一不小心就可能丢了性命,但对走投无路的李伟来说,这却是女儿唯一的出路。至少在宫里,能有口饭吃,说不定还能有个出头之日。于是,在李贵妃刚满十五岁那年,李伟咬咬牙,把女儿送进了宫。

刚入宫的李贵妃,就像“职场新人”进了大公司,啥也不懂,啥也不敢问。她被分到了裕王府,成了一名普通宫女,负责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裕王,就是后来的明穆宗朱载坖,当时还是个不受嘉靖皇帝待见的皇子。嘉靖皇帝迷信“二龙不相见”的说法,觉得皇子会跟自己抢福气,所以对朱载坖冷淡得很,裕王府的日子也过得相当冷清。

别的宫女都觉得在裕王府没前途,干活敷衍了事,可李贵妃不一样。她知道自己没背景、没人脉,只能靠踏实肯干站稳脚跟。不管是脏活累活,她都抢着干,而且干得又快又好。给裕王奉茶,她总能准确记住裕王喜欢的温度;打扫书房,她会把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连书页上的灰尘都擦得干干净净。

更难得的是,李贵妃性子沉稳,不爱搬弄是非。裕王府里的宫女太监们闲下来就喜欢聊八卦,说谁谁谁又得了哪个王爷的赏识,谁谁谁又被主子罚了。可李贵妃从不参与,要么默默干活,要么躲在角落里看书——她小时候跟着父亲识过几个字,入宫后又偷偷攒钱买了些书,一有空就琢磨,慢慢也能读懂些史书典故。

这份与众不同,渐渐引起了裕王朱载坖的注意。朱载坖在嘉靖皇帝面前受了委屈,回到王府里总是闷闷不乐。别的宫女要么吓得不敢说话,要么只会说些“王爷别生气”的废话,可李贵妃却能恰到好处地安慰他。有一次,朱载坖因为没得到嘉靖皇帝的召见,又在书房里发脾气,摔了好几本书。李贵妃进去收拾的时候,没像往常一样沉默,而是轻声说:“王爷,《论语》里说‘不怨天,不尤人’,眼下虽有不顺,但只要王爷安心读书、修身养性,总有云开雾散的一天。”

朱载坖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宫女竟然还懂《论语》。再看李贵妃,虽然穿着粗布宫女服,却眉眼清秀,眼神里透着一股同龄人没有的沉静。从那以后,朱载坖就经常找李贵妃聊天,跟她说自己的心事,聊史书里的故事。李贵妃也总能说到点子上,既不卑不亢,又能让朱载坖心情舒畅。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李贵妃被朱载坖纳为侧妃。这一步,对她来说,是“职场”的第一次大飞跃。从宫女到侧妃,看似只是身份的转变,背后却是她多年的隐忍和努力。而更幸运的还在后面——第二年,李贵妃就为朱载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明神宗朱翊钧。

母凭子贵,这在后宫里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有了儿子,李贵妃在裕王府的地位更加稳固。朱载坖对她也越发宠爱,不仅给她添置了很多珠宝首饰,还经常让她陪着自己处理王府里的琐事。李贵妃也没恃宠而骄,依旧保持着低调沉稳的性子,把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时常提醒朱载坖要谨言慎行,别在嘉靖皇帝面前出错。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沉迷修道的嘉靖皇帝终于因为吃了太多丹药,一命呜呼。裕王朱载坖作为皇长子,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改元隆庆,史称明穆宗。

新帝登基,后宫自然也要重新洗牌。穆宗先是册封了自己的正妃陈氏为皇后,随后就想到了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李贵妃。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下旨,册封李侧妃为贵妃,地位仅次于陈皇后。

按说当了贵妃,李贵妃该好好享受荣华富贵了。可她偏不,依旧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习惯。别的后妃宫里堆满了奇珍异宝,她宫里却只有几件常用的家具,连装饰品都很少;别的后妃每天都要换好几套衣服,首饰换着花样戴,她却总是穿素雅的衣服,首饰也只戴最普通的银簪子。

有一次,穆宗觉得李贵妃宫里太冷清,想给她添置些新家具,还特意让人从江南运来一批名贵的红木。可李贵妃却拒绝了,她说:“皇上,如今国库尚不充盈,边境还有战事,百姓也还在受苦。臣妾宫里的家具够用就行,没必要花这些冤枉钱。不如把这些钱用在军费上,或者救济灾民,这样更有意义。”

穆宗听了,心里又感动又愧疚。他知道自己登基后,虽然想改革弊政,但无奈性子有些软弱,又贪图享乐,很多事情都没做好。而李贵妃能有这样的觉悟,比朝堂上那些只会捞钱的大臣强多了。从那以后,穆宗对李贵妃更加敬重,遇到朝政上的烦心事,也总喜欢跟她商量。

李贵妃虽然身处后宫,却很关心朝政。她经常让太监给她读朝堂上的奏折,了解国家大事。有一次,穆宗因为想修建宫殿,跟大臣们闹了矛盾。大臣们说国库没钱,劝穆宗放弃,穆宗却坚持要修,还跟大臣们吵了起来。回到后宫,穆宗还在气头上,跟李贵妃抱怨大臣们不给自己面子。

李贵妃没有顺着穆宗的话说,而是平静地问:“皇上,您知道修建一座宫殿需要多少钱吗?这些钱能救济多少灾民?能装备多少军队?”穆宗愣了一下,说不出话来。李贵妃又接着说:“皇上是天下百姓的君主,不是只顾自己享乐的昏君。大臣们劝谏您,是为了国家好,为了百姓好,您怎么能怪他们呢?”

穆宗被李贵妃说得面红耳赤,仔细想想,确实是自己不对。第二天,他就主动跟大臣们道歉,还取消了修建宫殿的计划。这件事之后,大臣们也知道了李贵妃的贤德,对她更加敬重。

不过,后宫里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陈皇后虽然是正宫皇后,但一直没有子嗣,看到李贵妃有了朱翊钧这个儿子,心里难免有些嫉妒。有时候,陈皇后会故意找李贵妃的麻烦,比如在礼仪上挑刺,或者在穆宗面前说些李贵妃的闲话。

换做别的后妃,可能早就跟陈皇后吵起来了,可李贵妃却始终保持着忍让。每次陈皇后找她麻烦,她都恭恭敬敬地认错,从不辩解。有一次,陈皇后因为一点小事,把李贵妃宫里的一个宫女罚了杖刑。李贵妃知道后,不仅没有生气,还亲自带着宫女去给陈皇后道歉,说自己管教不严。

陈皇后没想到李贵妃这么能忍,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时间久了,她也被李贵妃的诚意打动,不再找她的麻烦,两人还渐渐成了朋友。后来,陈皇后身体不好,李贵妃经常去看望她,还让朱翊钧认陈皇后做“嫡母”,给她请安。陈皇后很感动,对朱翊钧也十分疼爱。

李贵妃不仅处理好了跟陈皇后的关系,还把朱翊钧教育得很好。她知道,朱翊钧是未来的皇帝,必须从小严格管教。从朱翊钧三岁开始,李贵妃就亲自教他读书写字。每天天不亮,她就把朱翊钧叫起来,让他背诵《论语》《孟子》;晚上,她还要检查朱翊钧的功课,要是背不下来,就罚他抄书,直到学会为止。

有一次,朱翊钧因为贪玩,没完成当天的功课,还撒谎说自己背下来了。李贵妃知道后,没有打骂他,而是把他叫到面前,严肃地说:“你是未来的皇帝,要是现在不努力读书,将来怎么治理国家?怎么对得起天下百姓?今天你撒谎骗我,明天你就可能骗天下人。你要是不认错,就别想吃饭。”

朱翊钧被母亲的话吓到了,赶紧承认了错误,还主动把没背下来的内容抄了十遍。从那以后,朱翊钧再也不敢贪玩,学习也越来越认真。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因为长期沉迷酒色,身体越来越差,最终病倒了。弥留之际,穆宗把李贵妃和朱翊钧叫到床前,又召来了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等人,嘱咐他们要好好辅佐朱翊钧。穆宗拉着李贵妃的手说:“朕要走了,翊钧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好好教他,让他做个好皇帝。”李贵妃强忍泪水,点了点头,说:“皇上放心,臣妾一定会尽全力辅佐翊钧,不辜负您的期望。”

几天后,穆宗驾崩,年仅十岁的朱翊钧继承皇位,改元万历,史称明神宗。李贵妃也从贵妃升级为皇太后,开始了她辅政的生涯。

万历皇帝登基时,只有十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朝堂上,以高拱为首的大臣们手握重权,各地藩王也虎视眈眈,明朝的局势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李太后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才能稳住局面。

按照明朝的祖制,后宫不能干政。可李太后没有选择,她只能“曲线救国”——通过辅佐万历皇帝,间接参与朝政。她首先做的,就是找一个可靠的大臣来帮助自己。这个人,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和高拱都是穆宗留下的辅政大臣,但两人的关系却很不好。高拱为人傲慢,看不起张居正,还经常在朝堂上排挤他。而张居正不仅有才能,还很懂得变通,跟李太后的关系也不错——当年李太后还是贵妃的时候,张居正就经常给朱翊钧送些书籍,还帮着李太后教育朱翊钧。

李太后知道,要想推行改革,必须除掉高拱。有一次,高拱在朝堂上说了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这句话被李太后知道了。她觉得高拱这是在轻视万历皇帝,有谋反之心。于是,她联合张居正,还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一起设计扳倒了高拱。

万历元年(1573年),李太后以万历皇帝的名义下旨,说高拱“专权擅政,蔑视君上”,把他贬为庶民,赶回了老家。随后,张居正被提拔为内阁首辅,掌握了朝政大权。从此,李太后、张居正、冯保形成了“铁三角”,开始推行“万历新政”。

李太后虽然不直接出面处理朝政,但所有重大决策,张居正都会先跟她商量。比如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张居正就先把方案拿给李太后看,详细解释这项改革的好处——既能增加国库收入,又能减轻百姓负担。李太后听后,觉得这个方案很好,就支持张居正推行。

还有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不合格的就罢免。有些官员不服气,跑到宫里告状,说张居正“滥用职权”。李太后却坚定地站在张居正这边,说:“张首辅是为了国家好,你们要是再敢阻挠改革,就别怪我不客气。”有了李太后的支持,张居正的改革才能顺利推行。

李太后不仅支持张居正改革,还严格管教万历皇帝,让他配合张居正的工作。每天早上,李太后都会亲自把万历皇帝叫起来,让他去上朝;下朝后,她还要让万历皇帝跟张居正学习处理朝政,听张居正讲经论道。要是万历皇帝偷懒,李太后就会罚他长跪,直到他认错为止。

有一次,万历皇帝因为喝醉了酒,跟宫里的太监闹了矛盾,还拔剑砍伤了一个太监。这件事被李太后知道了,她气得不行,当即把万历皇帝叫到面前,让他跪在地上,严厉地说:“你要是再这么胡闹,就不配做皇帝,我宁愿把你废了,另立别人。”

万历皇帝被母亲吓得哭了起来,赶紧认错。李太后还不放心,又让张居正给万历皇帝写了一份《罪己诏》,让他向天下人道歉。从那以后,万历皇帝再也不敢胡闹,对张居正也更加敬畏。

在李太后和张居正的努力下,“万历新政”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国库收入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吏治也变得清明了,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据《明实录》记载,万历初年,“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这在明朝中后期是非常难得的。

不过,李太后也不是完美的。她虽然提倡节俭,但在对待自己家人的问题上,却有些“护短”。她的父亲李伟,原本只是个普通平民,因为女儿成了太后,就被封为武清伯,后来还升为武清侯。李伟仗着女儿的势力,开始变得贪婪起来,经常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有一次,李伟负责给宫廷供应布料,他为了赚钱,竟然在布料里掺假,用劣质布料冒充优质布料。这件事被张居正知道了,他立刻上奏万历皇帝,要求严惩李伟。李太后知道后,心里很为难——一边是自己的父亲,一边是国家的法度。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维护法度,不过也只是让李伟把贪污的钱退回来,没有对他进行重罚。

张居正知道李太后护短,也没有再追究。可这件事还是给万历皇帝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觉得母亲在对待家人的问题上,太不讲原则了。这也为后来万历皇帝跟李太后产生矛盾埋下了伏笔。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因为长期劳累,病逝了。张居正的去世,对明朝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对李太后来说,更是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已经二十岁了,开始亲政。他早就对张居正的严格管教感到不满,也对张居正掌握大权感到嫉妒。亲政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张居正——不仅下令抄了张居正的家,还把张居正的家人流放,甚至差点把张居正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

李太后知道后,心里很不舒服。她知道张居正为明朝付出了很多,没有张居正,就没有“万历新政”的成效。可她也知道,万历皇帝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再像以前那样管教他,已经不合适了。于是,她没有出面阻止万历皇帝,只是在私下里劝万历皇帝,不要做得太过分。

万历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李太后的话,但也收敛了一些,没有把张居正的家人赶尽杀绝。不过,从那以后,万历皇帝跟李太后的关系就渐渐疏远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凡事都跟李太后商量,甚至有时候还会故意跟李太后作对。

李太后看在眼里,却没有多说什么。她知道,自己辅政的使命已经完成了,现在该退居幕后,让万历皇帝自己处理朝政了。于是,她开始减少参与朝政的次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后宫和宗教活动上。

李太后信佛,张居正死后,她就经常在宫里念经拜佛,还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在全国各地修建寺庙。比如北京的慈寿寺,就是李太后下令修建的。这座寺庙规模宏大,耗费了大量的钱财。有些大臣觉得李太后这样做太浪费了,上奏劝她停止修建寺庙。可李太后却不听,说:“我修建寺庙,是为了祈求天下太平,为了万历皇帝祈福,哪是浪费?这是为大明积功德。”

其实李太后心里门儿清——自己手里的权力随着张居正去世、万历亲政已经越来越弱,与其在朝堂上跟已经翅膀硬了的儿子掰手腕,不如借着信佛的由头,给自己找个“安全区”。一来能避免跟万历产生直接冲突,二来修建寺庙也能留下个“仁慈太后”的名声,毕竟在老百姓眼里,信佛的皇室成员总不会是坏人。

不过,李太后也没完全不管事。她知道万历皇帝亲政后,身边多了些阿谀奉承的小人,担心儿子走歪路,所以时不时还会过问一下朝政。有一次,万历皇帝想把自己宠爱的郑贵妃封为皇后,可当时王皇后还在世,而且郑贵妃出身不高,大臣们都强烈反对。万历皇帝跟大臣们僵持不下,就想找李太后帮忙,让她出面压服大臣。

李太后没有立刻答应,而是问万历皇帝:“你觉得郑贵妃哪点比王皇后强?王皇后端庄贤淑,打理后宫井井有条,从没出过差错;郑贵妃呢?除了会哄你开心,还做过什么对国家、对百姓有利的事?”万历皇帝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暂时放弃了封郑贵妃为皇后的想法。

还有一次,万历皇帝因为国库充盈,就想效仿嘉靖皇帝,给自己修建一座豪华的宫殿。他知道李太后肯定会反对,就故意绕开李太后,直接让工部开始筹备。李太后听说后,没有直接去找万历皇帝,而是让人把工部尚书叫到宫里,给她算了一笔账:修建一座宫殿需要多少银子,这些银子能给边境士兵发多少军饷,能救济多少受灾的百姓。工部尚书被说得面红耳赤,回去后就找万历皇帝辞职,说自己实在没办法承担这个差事。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好放弃了修建宫殿的计划。

李太后就是这样,用一种“软刀子”的方式,默默影响着万历皇帝,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没有跟儿子闹僵。不过,随着万历皇帝的权力越来越稳固,李太后能管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尤其是万历十五年(1587年)以后,万历皇帝开始不上朝,把朝政扔给大臣们,自己躲在后宫里跟郑贵妃享乐。李太后多次派人去劝万历皇帝,让他上朝处理政务,可万历皇帝要么找借口推脱,要么干脆不见。

有一次,李太后实在忍无可忍,亲自去后宫找万历皇帝。当时万历皇帝正在跟郑贵妃下棋,看到李太后进来,赶紧起身迎接。李太后没好气地说:“你还记得自己是皇帝吗?天下百姓都在等着你处理朝政,你却在这里跟妃子下棋取乐。你对得起穆宗皇帝的嘱托吗?对得起张居正首辅的心血吗?”

万历皇帝低着头,不敢说话。郑贵妃想替万历皇帝辩解,刚开口就被李太后打断了:“这里没你的事,你退下。”郑贵妃吓得赶紧走了。李太后又接着说:“我知道你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可你别忘了,你是大明的皇帝,你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要是你再这样下去,大明的江山迟早会毁在你手里。”

万历皇帝被李太后说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场答应第二天就上朝。可等李太后走了,他转头就把这件事忘了,依旧不上朝。李太后知道后,也只能叹气——她知道,自己已经管不住这个儿子了。从那以后,她就彻底退居幕后,除了偶尔过问一下后宫的事情,几乎不再干预朝政。

李太后虽然退居幕后,但她的家族却因为她的关系,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她的父亲李伟被封为武清侯后,虽然收敛了一些,但他的几个儿子——也就是李太后的弟弟们,却仗着姐姐是太后,在外面胡作非为。

李太后的大弟弟李东阳,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整天游手好闲,还经常欺负百姓。有一次,李东阳在京城的街上骑马,不小心撞到了一个老百姓。老百姓只是说了他一句“骑马看着点人”,李东阳就恼羞成怒,让手下的人把老百姓打得半死,还放话说“谁敢告我,我就让谁没好下场”。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朝堂上,大臣们纷纷上奏,要求严惩李东阳。万历皇帝知道后,很是头疼——一边是自己的舅舅,一边是满朝大臣,要是严惩李东阳,肯定会得罪李太后;要是不严惩,又没法向大臣们和老百姓交代。

万历皇帝只好去找李太后,想让她出面解决这件事。李太后听了万历皇帝的话,没有护着李东阳,而是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李东阳做错了事情,就应该受到惩罚,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弟弟,就特殊对待。你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用顾及我的面子。”

万历皇帝没想到李太后会这么说,心里松了一口气。他立刻下旨,把李东阳抓起来,打了三十大板,还罚了他一年的俸禄,让他给被打的老百姓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大臣们见李太后不护短,对她更加敬重,这件事也很快就平息了。

可李太后的二弟弟李西星,比李东阳更过分。他不仅欺负百姓,还把手伸到了朝堂上,跟一些贪官污吏勾结在一起,收受贿赂,卖官鬻爵。有一次,李西星收了一个富商的十万两银子,答应给富商一个知府的职位。这件事被御史弹劾,证据确凿,万历皇帝想把李西星处死。

李太后知道后,心里很着急——李西星虽然有错,但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她不忍心看着弟弟被处死。可她也知道,李西星罪大恶极,要是自己出面求情,肯定会引起大臣们的不满,甚至会影响到万历皇帝的威信。

于是,李太后没有直接去找万历皇帝求情,而是让人把李西星叫到宫里,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还让他把贪污的银子全部退回来。然后,她又让人给万历皇帝带了一句话:“李西星罪该万死,但看在我的面子上,能不能饶他一命,把他贬为庶民,终身监禁?这样既惩罚了他,也给了大臣们和老百姓一个交代。”

万历皇帝听了李太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他知道李太后已经做出了让步,要是自己再坚持处死李西星,就显得太不近人情了。于是,他下旨,把李西星贬为庶民,终身监禁在老家,还抄了他的家,把贪污的银子全部充入国库。

这件事过后,李太后的家族收敛了很多,再也不敢在外面胡作非为了。大臣们也对李太后更加敬佩,觉得她不仅贤德,还很有智慧,能在家族亲情和国家法度之间找到平衡点。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李太后已经五十二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生病。万历皇帝虽然跟李太后的关系不如以前亲密,但毕竟是自己的母亲,还是经常去看望她,给她送些补品。

李太后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万历皇帝能好好治理国家,不要再沉迷享乐。有一次,李太后病重,她拉着万历皇帝的手说:“我快要不行了,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和大明的江山。你一定要记住,你是大明的皇帝,要以国家为重,以百姓为重,不要被美色和钱财迷惑。要是你能做个好皇帝,我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万历皇帝听了,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说:“母后放心,儿臣一定会记住您的话,好好治理国家。”可李太后知道,万历皇帝能不能做到,还是个未知数。她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没有再多说什么。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李太后的身体稍微好了一些。这一年,万历皇帝终于册立了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洛是万历皇帝的长子,按照祖制早就该被立为太子,可万历皇帝因为宠爱郑贵妃,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所以一直拖着不立太子,这件事也成了明朝中后期着名的“国本之争”。

李太后对“国本之争”一直很关注,她多次劝万历皇帝,让他早点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可万历皇帝总是找借口推脱。直到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皇帝实在顶不住大臣们的压力,又想起了李太后的嘱托,才终于册立了朱常洛为太子。

李太后听说后,很是高兴,她特意让人给万历皇帝送去了一些礼物,还让人给朱常洛送去了很多书籍,希望朱常洛能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好皇帝。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太后的身体彻底垮了。她躺在病床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万历皇帝每天都去看望她,亲自给她喂药。可再好的药也救不了李太后的命,同年七月,李太后在慈宁宫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李太后去世后,万历皇帝按照皇后的礼仪,把她葬在了穆宗皇帝的昭陵,上尊谥为“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据《明史》记载,李太后去世后,“上(万历皇帝)辍朝三十日,中外臣民皆为流涕”,可见当时的人们对李太后的评价有多高。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李太后:“李太后虽女流,然明于大体,能识张居正之贤,委以国政,故万历初年,天下晏然,民殷国富,皆太后之力也。”这个评价,可以说是非常客观公正了。

李太后去世后,万历皇帝虽然也难过了一阵子,但很快就把李太后的嘱托抛到了脑后。他依旧不上朝,沉迷享乐,还大肆搜刮百姓的钱财,导致明朝的国力越来越弱。到了万历后期,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内部有农民起义,外部有后金的威胁,最终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走向了灭亡。

如果李太后泉下有知,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大明江山最终毁在了儿子手里,不知道会有多痛心。不过,这已经不是李太后能管的了。

参考《明史》

随梦书屋推荐阅读: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拔刀!全军冲阵一缕幽香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我有一城,住着历代帝王不让江山我要做首辅家父范疆,开局我大骂张翼德大唐:长乐请自重,我真不想当驸马科举,我书画双绝,诗仙在世手握召唤系统闯不一样的三国铁血虎贲战大明红楼:每年一百万叫我怎么花?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汉末刘尨:现代魂掀乱世风云宋魂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穿越红楼的戏剧人生最佳词作斗罗大陆之我能抽取无限武魂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圣主降世:开局狗符咒护体穿越大唐:李承乾的皇位我保定了明末:只允许一万人穿越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战贞观逍遥王养成记白嫖诗词我权倾朝野乱世枭皇:柴荣三国:我能趋吉避凶倒霉蛋回到古代当法官十日游戏,但全员皇帝穿越古代,穷屌丝的人生逆袭我成了宋朝最有权势的地主开局明末战场,首秀三连杀贺平安一觉醒来变赘婿大乾九皇子贞观大闲人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这个武圣只想当官被老丈人嫌弃,我说莫欺少年穷逍遥六皇子,父皇恭请我登基家有卷轴通古今,我养成了未来首辅中兴之主
随梦书屋搜藏榜:第八冠位汉末:家父袁绍,足矣一手遮天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我在明末修仙警官,我是直男冒牌皇叔闭关锁国让大明领先世界数百年换宋宋末争霸:从水浒二龙山开始皇姐和亲,我在敌国杀疯了三国战神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于是我成为了神孤才不要做太子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重生之太子归来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古人看麻了战争服务公司开局被退婚,路边捡个便宜小娘子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重生古代:从军户到一统山河!水浒:开局花一块钱彩礼娶潘金莲锦衣当国心死休妻后,我成大奉最强亲王苏宋无上仙秦:从绑定大秦国运开始成至高三国之我是皇太子三国:万倍返还,主公我绝不私藏东汉之我都成仙了,还当皇帝无限烽火:坦克大玩家唐砖军旅情路纯情小妞很霸道祁同伟重生武大郎,水浒杀疯了星主三国水浒卧底朱元璋:从梁山开始,覆灭北宋!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我在古代的种田大空间重生:太子要造反计谋天下一品辣妻大唐第一村大姑爷小书生齐襄超级医道兵王喋血王妃:一怒倾天下明末皇太子宋韵流年带着枪炮去大宋
随梦书屋最新小说:三国:我,刘封,改姓定天下!汉末雄主:开局召唤华夏兵团大魏风云之千秋帝业我长生不死愁啊大明第一战神大明卫大明:哈密卫百户,富可敌国青金志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长生:老夫一惯儒雅随和天幕:始皇之子的造反人生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杨凌传之逆袭家主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游戏三国之逆流天下司马老贼玄黄问道穿越水浒:郓哥称帝录开局托孤,我带双诸葛躺平复汉秦时:截胡所有,多子多福血色白银三国:谋划董卓遗产后,称霸北方大唐:我当太子,李二李四全破防小姐,姑爷又摆烂了洪武:医圣朱橚女帝的社畜生存法则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离之星于府钱庄水浒:后周遗孤,开局撕诏书三国:开局逆袭,大小乔求嫁我!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北境之王:从假死开始古代荒年,喂嫂纳妾大秦帝国:铁血文明穿越大唐成小道士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隋唐:我靠情圣系统截胡满朝皇后寒门小神童寒甲御天摊牌了,我是藩王,也是军火商穿越当死侍李云龙穿成大宋皇帝?不服就干三国:开局种田,捡的白毛丫头竟我要当纨绔,你让我教太子娶公主南北战争:我与龙娘同居的日子汉末职场,小兵迎娶何太后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大唐:纨绔老六指点江山